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的传承路径
作者: 包滢晖 陈晨 伍国勇摘要:文章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的传承路径:一是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把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纳入目标体系,关注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二是充分挖掘文化的艺术价值,强化艺术力量,提升人民意识,倡导精神文化的开发和享受;三是在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布局发展中控制布局规模,注重吸收农耕文化精华,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同时保留适度的小农经济,重视农耕文化传承。可以预见,根植于农耕文化的乡村振兴,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耕文化;产业布局;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3-0067-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3-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2]。事实上,地域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历史传承和农耕文明的乡土民风,不仅赋予了中华文化重要的特征,也是中华文化得以长久延续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大多有着良好的农耕文化传统,民风淳朴,文化灿烂。2018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要求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准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产、农民就业增收、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韵律,以有机农业为基础,以创新创造为路径,从简单村落形式向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变,重视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场创业创新,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与文化和谐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与要求,但从西部的大环境看,不少地区发展了产业,却丢失了自己的文化,这是对传统农耕文化传承路径理解不清、掌握不透的基本表现。
一、农耕文化及其功能
以往的文献较少研究产业布局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事实上,农业农村、农户生计具有脆弱性的本质特征,政策的变革和外来资本的介入很容易撕裂农村原有的各类文化特征。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和农业发展资源流入城市,农业“粗放化”经营现象明显[3],基层干部对产业布局影响力不足,以及社会研究力量的缺位,也使农村产业发展陷入结构化困境中。因此,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在洞悉产业布局对农村发展及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展开,进行各类风险评估,协调利弊,循序渐进。事实上,农耕文化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传统工艺、农作物、畜牧产品、初级制成品、建筑等;二是行为文化,即具有地域环境特色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和方法;三是精神文化,即文学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和对特定环境特征的认识[4]。农耕文化还具有多功能性,除了经济功能外,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也是农耕文化的功能,且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政治功能包括群众政党选择、对执政党政策的评价、农村政治稳定等,社会功能包括提供就业保障、维持农村活力等,生态功能包括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实现农村文化振兴,农耕文化是一个根本性载体,必须予以重视和传承。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的意义
客观上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特色农耕文化氛围的民族乡和民族村,应避免为实现产业布局数字目标而进行大规模连片式的土地流转,宜积极引导发展需求来建立符合少数民族所处文化生境的新型农业文化[3];在交通较好、地势平坦、人口流动较大、人口融合的地区,则可以适度适当地推进这种产业模式,但需尊重农民意愿,切不可盲目流转。总体上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文化振兴,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痕迹,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光彩。
第一,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具有科学传承的重要意义。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无限基因密码,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根源,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基本根源。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农耕文化为源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发展的根和魂。自古以来,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大国,农耕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农耕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漫长的农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优秀创新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农耕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决定了至今为止备受推崇的中国发展理念“民本、重德、贵和、创新”,也是当前中国遵循“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而形成影响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源。因此,无论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还是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来看,农耕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是魂,值得科学地传承下去。
第二,农耕文化是振兴乡村产业的动力,必须做好合理保护。乡村振兴,根本上看是农耕文化的“复兴”和应时应景的“振兴”。产业振兴需要适合当前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创新活动,创新是农耕文化的本源,每一种农耕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本质上都是该文化适应当前生产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广泛被人民接受和使用,从而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而流传下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迁,原来以人力畜力为基本推动的农村经济发展力量逐渐被机器力量代替,农耕文化的物化表现和形式也进一步改变,但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思想则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因此,产业要振兴,根本上还得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创新出符合当地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的技术、工艺、模式、品种等农耕文化的物质化载体,进而发展成特色产业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模式。综合来看,农耕文化是产业振兴的动力来源和思想来源,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内容,要合理保护、有效开发农耕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第三,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具有高效开发的客观意义。延续农耕文化的精髓,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文化根脉。传统农耕文化深谙“天、地、人”的“三才”和谐之道,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基因之源。唤醒农耕文化记忆,实现农民生活富足,进而振兴农耕文化在内的优秀文化,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5]。农耕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落脚点之一。没有文化振兴的乡村,不能算“振兴”。乡村振兴要走文化振兴之路,紧紧抓住农耕文化这一根本,充分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把地方农耕文化挖掘作为开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以农耕文化的精髓指导乡村振兴行动。深入挖掘地方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可以大力促进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提神。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发展农耕文化的良好作风,将包含农耕文化在内的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形成以文化牵头、组织带动、人才促进、生态支撑、产业推动的乡村振兴道路。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的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村产业布局会导致传统农耕文化消失吗?答案是否定的,产业的发展可以与传统农耕文化相互融合,集成升级。譬如,当下火热的乡村旅游产业,其依赖的物质与内涵基础皆来源于传统农耕文化。乡村产业的布局要发展,必须汲取传统农耕文化中优秀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打造地方特色,而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少不了创新和人气聚集。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根基:乡村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地方传统农耕文化的特色,融入产业;违背产业生长规律过快推进和违背环境容量过度布局的乡村产业,会加快传统农耕文化体系的溶解和消散,引发一系列社会和治理问题。因此,要减少规模化产业布局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必须在发展产业中大力传承农耕文化,可从以下几个路径入手:
第一,物质文化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乡村振兴要把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纳入考核目标体系,除了应当重视保护和开发具有第一性生产特征的生产形式、传统工艺、作物、畜牧产品、初级制成品、建筑等外,更要重视拓展农业农村和相关物质文化的多功能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在强化农业经济生产等基本功能之外拓展其他特色功能,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解决农村城市、区域协调、东部西部及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充分解决“吃饭”问题。因此,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重点是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保证人民吃饭问题。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要充分利用南部喀斯特山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等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开展优势作物种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作物产品;要拓展农业生产功能之外的休闲旅游功能、教育文化传承功能,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不同的产业形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生产生活需要。保护传统农耕文化,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共建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具体措施[6]。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农耕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其一,要实现产业振兴,必须重视符合地方生产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农耕技艺、耕作技术、种子及产品等农耕物质文化特色的载体,才能真正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其二,要实现人才振兴,没有农耕文化的特色底蕴,缺乏“乡愁”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没有特色的农业发展氛围,既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也培养不了优秀的青年人才投入农村发展行业,农民主体的缺失不利于产业振兴,更不利于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其三,要促进组织振兴,如果缺乏农耕文化特色的农村人口吸纳能力减弱,没有大量的人口集聚,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发展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合作社等生产性组织,农业服务协会、相关自治组织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等正式组织,都不利于建设和发展。许多农村地区近年来的状况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老化现象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现象也明显,充分说明没有农耕文化支撑的农村是难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传统农耕文化的消失更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其四,要实现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同样需要根植于地方特色环境的农耕文化发挥作用。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实现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就是在汲取农耕文化精华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市场规律,开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行动,也就是促进优势生态资源进一步资产性转化投入市场开展“资本运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将农耕文化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植入产业发展中,促进“产业生态化”,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减少向自然生态环境排放过多废弃物,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展人与自然友好的文化形态,振兴乡村文化。
第二,行为文化方面,要加强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习俗方式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毫无疑问,农耕文化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发展现象。饮食文化方面,各地的特色食品、餐饮产业,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加工方法和传统工艺技术等,都是具有地方特征、民族特色和地理特色的农耕文化典型。要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人民生活需要和技术发展的程度,挖掘符合人民消费特征且满足人民消费偏好的传统产品生产能力。服饰文化方面,应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开展传统技艺下的服饰文化产品。例如,“蜡染”技术曾经是少数民族满足自身服饰需要而开发的传统农耕文化技艺,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居住文化方面,要在尊重各地区民族居住习惯的前提下,进行安全性、风险性、舒适性和艺术性提升,让人民群众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前提下住得安心、放心和舒心。例如,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等中国六大民居派系建筑的发展,大多与当地的气候特点和人民的生活习惯等有关,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具有区域特色。又如,贵州少数民族发展的吊脚楼、风雨楼等,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当然,乡村振兴中要进一步发展农耕文化,将民族习惯、文化特色、建筑技术和安全性、舒适性等结合起来,建设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特色居所。习俗方式方面,各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习俗代表着一个民族习惯的形成过程和优势。中国“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惯,也都对应着一定差异性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于对应着不同类型的农耕文化底蕴。因此,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要尊重农耕文化形成的悠久历史,进行合理开发、保护和高效利用;同时也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市场背景、技术和市场环境的需要,重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