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夫斯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刘丽平 张欢摘 要:玖恩·路易斯·维夫斯基于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教师的素养、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教师的工作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其教师观,表现出超乎时代的深度和广度,对后世的教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其现实意义体现在:教师应树立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立足学生的发展,构建多元化的教师角色;教师要有亲近自然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从学生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关注个体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维夫斯;教师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5-0013-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5.002
玖恩·路易斯·维夫斯(Juan Luis Vives,1492—1540)是西班牙学者,被誉为16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作为一个教育家,维夫斯对教育有着精辟的见解,在其著作《论教育》中,对教师方面的阐述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研究维夫斯的教师观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维夫斯教师观形成的原因
首先,维夫斯的人文主义哲学是其教师观形成的思想根基。维夫斯不易被归类为单一取向的哲学家。他认为,感官打开了通向所有知识的道路,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事实经验开始,通过头脑的自然推理并由这些事实经验形成概念。维夫斯将自然研究纳入了教育体系,认为教师应将观察与研究自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官体验。这种依赖经验的哲学观点在16世纪是不寻常的,他因此被称为人文主义和现代自然哲学之间的一种过渡人物[1]。维夫斯同样也重视人的理性,强调人的理性是基于事实之上的,但并非人人都可以准确地基于事实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学校教育、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其次,维夫斯的经验主义心理学为其教师观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在感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维夫斯对人的心理就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剖析了人们大脑活动的原理。维夫斯使用经验主义方法研究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认为不是我们感官能够感知的偶然性质的东西,以及这种偶然现象中没有隐含的东西,只能通过它的功能来认识。他研究人与动物共有的功能,由此观察与分析人的心理状态[2]。维夫斯在研究人心理现象的同时,又将心理学研究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在《论教育》一书中,他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心理能力、心理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心理的变化和原因等,并且将其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以更好地了解与研究学生。
再次,维夫斯教师观的形成与其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密切相关。他曾在卢万的一所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并于1518年成为天主教红衣主教威廉·德·克洛的导师。此外,维夫斯在卢万还开展了一些私人讲座讲授诗歌与修辞学[3]68,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过讲师,离开英国之后又做了拿骚公爵夫人的教师。维夫斯在学校工作多年,在此期间观察和总结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其教师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维夫斯教师观的内涵
(一)教师的素养
维夫斯非常重视教师的选择,认为只有仁慈且神圣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艺术与科学素养的学生。因此,维夫斯从道德与学问两方面对教师的选择作了阐述:教师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决定,那些被指派去教书的人应该是有学问和道德的人,没有道德的学习是有害的和不雅的,有道德没有学问,无论再怎么值得称赞,他本身也并不属于教育者[4]263。这就要求教师的选择要慎重,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教师。
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维夫斯对此作了十分明确的回答。在知识素养方面,维夫斯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学问以及展开教学的技巧与才能,并且教师的生活应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维夫斯引用卢斯立斯的格言“活到老学到老”认为,一个人必须不断学习,就像对任何事都无知一样,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表明他能占有人生的全部。在道德素养方面,维夫斯认为,教师除了具备优良的道德品格之外,还应从心理驱除傲慢和贪婪——傲慢会导致教师失去自己的判断,支持无知与荒谬的观点,贪婪则会使教师关注与追求使自己获得名利的事情,这两种品质都是与一名合格的学者不相称的——因为“为赚钱而教学,是绝不会很好去教的。色诺芬在他的论文中提到过苏格拉底特别避免出卖性教学”[3]178。在维夫斯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是一件十分神圣的活动,教师必须要具备教学所需的知识素养与道德素养,这是从事教师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是维夫斯在其教育生涯中一贯坚持的。
在西方,自古以来,虽有长者、智者和思想者等受人尊敬的人做教师,但总的看来,教师的地位和身份并不高。在中世纪,主要是低层次的教士在各个地区的学校中,给平民子女教授简单的读写算并传播基督教义[5]。教师地位低下的情况到了维夫斯时代,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当时教师的选择是非专业人员根据教学情形进行投票来选举,维夫斯认为,以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教师各方面的素养难以保证,教师应是由学校中学识渊博且品德正直的教授选举。维夫斯高度重视并赞扬教师的职业,认为教师是带来正义的人,“像星星那样永远闪着光芒”,教师是“把学问教给别人,这是有学问人的工作,他以他的光点燃了别人心灵上的光”[6]。因此,就需要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培养,使教师成长为学校所需要的合格教师。他提倡建立一所好的类型的工作学校(working school),把它作为一所用于实习的学校,在该校中能力和熟练程度(facultas et dexteritas docendi)可以得到检验,并可以授予“专业教师”(professores magistri)的头衔[7],并且在正式任职之前只有通过一位校长和其他专家的鉴定与仔细观察后,才可以获得一个公认的“教师地位”(gradus docentis)。维夫斯不仅提出了教师职业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还对教师的素养及培养进行了阐释。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1.教师是大自然教育的践行者
维夫斯十分重视自然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他将观察与研究自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各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切东西首先存在于自然之中,正如珍珠存在于贝壳之中,宝石存在于沙土之中”[8]。对于入学第一年的孩子,应该使他们得到最简单的教育,要学习的东西是用感官所能达到的东西,这是一切的开端,可能是一幅大自然的图片——天空和它们所包含的一切的元素[3]184。维夫斯认为学生的感官经验是认知的基础,主张到自然中去感知以获取知识。维夫斯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则应在大自然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现实经验出发,学习运用理性的思维,主动推理以形成关于事物的概念。维夫斯提出大自然教育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自己在瓦伦西亚的生活体验,主张学生主动去“研究自然”以获得书本之外的知识。他的格言是:“无论获得什么知识,无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通过教学,把它变成有用的。”[9]维夫斯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崇尚以古人的书本为主的教学中是卓尔不群的。
2.教师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
博伊德在《西方教育史》中指出:“维夫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力图将教学方法建立在心理研究的基础之上。维夫斯的杰出之处,就是力图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理解教育问题。以前的教育家主要拘泥于所教的学科,而且对方法的考虑也仅限于由题材所决定的教育过程;维夫斯则率先提出了一个革命的教育概念,即教育主要是一个由学习者的本性所决定的学习过程。”[10]维夫斯赞同他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欣赏和尊重的。为确保教学的有效开展,维夫斯提出教师每年在不同的地方举行四次会议,共同讨论学生的天性,商讨他们的教育问题,安排每个学生学习他似乎最适合学到的东西[4]253。在维夫斯看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显著,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应该以儿童不同的个性表现为前提: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认识能力的差异性。有些学生观察能力强,但理解能力弱,或者在判断力上有所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天分与可能性促使其得到应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情感差异也比较显著:“有些人情感容易激动,另一些人感情比较平静;由身体产生的原始感情,有些倾向于善,有些倾向于恶。”[11]46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差异必须给予关注,遵守温和指责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倾向。此外,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聪明的教师会懂得,开始接近错误和已经形成错误的区别。当儿童开始有不良倾向时,不纠正他而寄希望于到青年时期形成自我控制道德的性格,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12]55在维夫斯看来,教师是学生心智方面的探路人,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特征、与学生的日常互动以及与同事之间的交流讨论,了解其心理发展情况,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去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学习能力与水平得以提升。
3.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维夫斯说:“一个学生需要一个引路人,直到他知道路。这个引路人便是教师。”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维夫斯指出:“我们不应该为天性中坏的东西失望,也不应该过分地信任好的东西。无论在一个国家或在一所学校,都有着许多改变天性和品德的事例。”[4]274所以,教师即使面对品质恶劣的学生,也应对其抱有最大的希望,不应认为其没有进步的可能性而对其失去耐心甚至将其开除,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角色,将仁爱与敏锐的眼光结合起来,设法帮助其进步,要是不能在学习方面进步,至少应在他的生活方式方面得以改进[4]275。在维夫斯看来,不管他们的能力和天资如何,任何人都能做好任何事。
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组织者。维夫斯说:“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既无知又好奇,不知道如何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书,这就需要加以防范和指导。”[4]249-250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每一种学科都要指定一组书,选出哪些需要反复阅读、研究,哪些只需要快读和泛读。哪些要在学校读懂,哪些可以在课外自己读。”[12]经过选择与组织之后的书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用的,且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维夫斯特别强调知识的实际效用,在他看来,教育的实用和伦理方面要比教育的纯粹审美的、思辨的、休闲消遣的方面重要得多[13]。因此,维夫斯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古典文化为主的自由教育,他提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古典文化与法学、医学等职业性的、实用的学科协调起来。维夫斯不仅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讨论教育的内容,而且还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探讨其构成要素。在维夫斯所处的时代,他认为热爱祖国没有被理解,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只关心他自己的利益。基于此,教师应该注重充分利用历史知识,因为历史知识是贤明之师,是知识的源泉,教师据此可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具备爱国精神。
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者。首先,在教学方法与原则上,维夫斯认为,教师在教授学科时应该按照一定的次序,材料的安排应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容易学习、容易记忆,并且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称赞,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将学习贯彻人的一生,“像个安全的保卫者”。当学生的学习任务过紧过重时,教师应让其适当休息,避免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已经对其产生厌恶之感。教师应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在游戏中,儿童处于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可以借游戏过程来训练儿童本族语的学习与运用,寓乐于学。其次,维夫斯多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在书本上获得知识之后应用于实际,只有理论的知识而没有一点实践经验,让他去从事一件事,他的工作将是拙劣的[11]59。
4.教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者
维夫斯在《论教育》一书中多次提到教师应热爱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如父之爱”,父亲给了孩子肉体,而教师给予学生的是美好的心灵。“教师们每两三个月集合一次,以父者之爱,严肃而审慎地讨论和审查学生的能力,使每一个孩子去从事他最适宜的工作。”[4]274因此,教师之爱并非盲目,而是观察敏锐且具有前瞻性,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变或补救。教师还应仔细考察其天性,根据其能力,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作出指导与规划,以便他们寻求最合适的学习课程和工作机会,实现最佳的职业和社会融合。在教学活动与学习生活中,学生热爱、尊敬与信任教师;教师则是因其德才而具有很高的威望,“而不采用殴打与威胁,对教师的智力和品德的仰慕将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行为时,尽量不使用体罚,也不应过于严厉地威胁学生。维夫斯极力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恐惧的心态:“恐惧是最坏的监护人,它真的把孩子变成堕落的奴隶,……孩子会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3]191-192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