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研究发展动态

作者: 刘波 宋茂荣 宋晶

国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研究发展动态0

摘 要:以中国知网(CNKI)2010—2021年刊发的233篇定向医学生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以了解我国定向医学生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定向医学生研究文献呈明显增长趋势,文献增长节点与国家政策高度耦合;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定向医学生培养、职业发展、履约管理和国际比较研究,存在整体研究水平薄弱、跨部门协同研究匮乏、质化研究方法运用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建立高校、规培医院、各级卫生健康委和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协同研究机制,综合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为定向医学生政策优化改革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定向医学生;全科医生;农村卫生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5-0102-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5.015

解决乡村医生短缺,增进乡村医疗福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2010年,国家印发《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正式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以下简称“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1],开启了我国解决城乡医疗资源非均衡化发展问题的新征程。此后,国家及相关部委就定向医学生招生、培养、就业和履约管理等环节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我国补充农村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的新机制。在定向医学生项目启动10周年之际,113所高校于2020年1月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联盟”[2],旨在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城乡医疗人才资源均衡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定向医学生在基层的收入不高,学校培养与签约单位需求存在“脱节”[3],愿意在基层长期从业的定向医学生比率低[4]。这些问题有可能阻滞“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定向医学生研究呈现何种趋向与动态?有哪些研究热点和核心议题?哪些论文是定向医学生研究最具影响力的文献?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析,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定向医学生研究的热点前沿、发展进程和动态趋势,进而为优化我国定向医学生政策实践起到理论支撑作用。

国内定向医学生研究主要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其研究主题的演变大致能凸显定向医学生研究的重点议题和核心要旨。因此,本文对知网2010—2021年发表的定向医学生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旨在用可视化方式呈现2010年以来定向医学生研究的热点前沿及演变趋势,为准确把握其研究进展和加强定向医学生研究提供镜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研究文献来源,选择高级搜索中的专业搜索功能,以“篇名”和“关键词”为检索字段,键入“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或“定向医学生”或“免费医学生”或“全科医生”等关联词汇,勾选全部期刊,时间设置为“起始时间不设置”,终止时间设置为2021年(检索发现2010年以前不存在定向医学生相关文献,因此,将时间段调整为2010—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5日),共获取243篇文献。通过筛选,剔除英文文献、缺失作者、会议综述及重复文献,最终得到233篇文献,将得到的233篇文献进行同义词合并,最后将合并同义词后的233篇文献运用CiteSpace以及Pajek知识图谱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Pajek以及VOSviewer知识图谱软件,对定向医学生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Pajek是由A.Mrvar和V.Batagelj于1996年共同开发的专门用于处理大型数据集合的知识网络分析软件,可通过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将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突破了很多软件仅能处理小规模数据的瓶颈[5];VOSviewer软件则由Van Eck与Waltman于2009年研发的专门用于构造和可视化文献计量图谱的软件工具,其在聚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6]。本研究使用VOSviewer制作期刊共现密度图谱、作者合作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文献产出时序分布

根据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对定向医学生研究进行年度发文量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在时间轴上的发展趋势(见图1)。

在过去12年间,定向医学生研究发文量呈明显增长趋势,根据文献发表趋势图的时间拐点,可划分为3个阶段。

1.萌芽阶段(2010—2013年)

在这4年共发表文献30篇,年均发文量仅为7.5篇,表明在这一阶段定向医学生并未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继2007年我国启动免费师范生政策后(2018年更名为公费师范生),我国于2010年启动定向医学生项目,两者具有较多相似性,相比免费师范生研究领域先后出现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课题和重要期刊论文等,定向医学生研究则显得相对迟缓。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看,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周期比免费师范生漫长——本科层次的定向医学生要通过5年院校培养和3年规范化培训,才能走上工作岗位,政策执行问题需经一定周期方能体现;另一方面,从研究主体来看,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重要阵地,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学者从不同理论视域研究免费师范生政策,而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是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学者和平台相对较少,并且自然科学类学者对政策的敏感性和关注度相对较低。

2.发展阶段(2014—2017年)

这一时期发表文献增长趋势相对稳定,平均每年22.25篇,是萌芽阶段的3倍。尤其是2014年发表文献27篇,是上一年的2.7倍,标志着定向医学生研究进入重要转折点。在此期间,教育部等6部门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就定向医学生的招生录取、培养模式和就业安排等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定向医学生的顶层设计。随着国家及相关部委持续颁布定向医学生相关政策,定向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激发了研究者的关注,使得这一时期相关文献数呈明显增长趋势。相关研究聚焦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就业、履约等领域展开实证分析,从微观层面的院校调查到宏观层面的政策评价,提出了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

3.剧增阶段(2018—2021年)

这一时期发表文章114篇,平均每年发表文章28.5篇,占发表文章总数的48.93%,其中2018年和2019年均以发文量36篇达到最高值。在这一阶段,国务院于2018年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于201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都对定向医学生予以高度关切,释放出扩大规模、特色培养、中西协同、保障就业、鼓励扎根基层等政策信号。自2010年招收第一批定向医学生开始,经过8年周期,第一批本科层次的定向医学生回到生源地就业,其“回乡就业”能否达到政策预期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纵观我国定向医学生研究的动态趋势,定向医学生研究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其发文趋势与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有较高契合度,显现出明显的政策联动特征。从更深层次分析,定向医学生政策不仅事关解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和推动分级诊疗机制的实现,还直接关涉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长远目标实现。因而,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定向医学生政策还将持续深化,定向医学生研究热潮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仍会增长。

(二)研究机构分析

总体来看,国内定向医学生研究的机构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高等院校,主要以西医院校为主,还有少量的综合性大学和中医类院校,研究者主要是公共卫生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教师。由表1可知,发表文献13篇及以上的有赣南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6所高校,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有8所西医院校,无中医药院校。第二类是部分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作者主要为医疗卫生系统主管部门的干部,因这类机构相对分散、数量较小,未能进入发文前10名。

(三)发文期刊分析

通过统计CNKI数据库得到的233篇文献发表的期刊可知:发表5篇及以上定向医学生研究文献的期刊有10种,发文87篇,其中,《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发文19篇,占总发文量的21.8%,位列第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发文11篇,占总发文量的12.6%,位列第二;《卫生职业教育》《蚌埠医学院学报》各发文9篇,分别占总发文量的10.3%,并列第三。详见表2。

(四)核心作者分析

对检索到的233篇文献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共有610位作者(含合作作者),作者合作度为2.62,表明该领域作者的合作度较高,大部分文章属于合作撰写,相关概念梳理、框架分析和调查统计由研究团队合力完成。考虑到我国定向医学生研究起步较晚,这一合作度是合理的。根据普莱斯定律[7],M表示最高发文量作者,N表示发文量最低的核心作者,计算出该领域最低核心作者发文量为3篇。表3列出了该领域发文量前10的核心作者。其中,李强为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是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核心作者,共发表12篇文献,主要围绕定向医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学校适应和时间管理等方面研究,侧重于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环节;李伟明、袁丹、自蓉以9篇的发文量排名并列第二,3人均隶属于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多篇文章显示3人存在合作关系,主要围绕职业认同、职业规划和履约意愿等方面进行研究,侧重于定向医学生的就业环节;左延莉系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副院长,也以9篇发文量并列第二,她长期关注定向医学生培养效果的实证调查和培养方案的改进优化等,侧重于定向医学生项目的整体实施效果评价。由此蠡测,定向医学生研究以公共卫生领域和全科医学领域的学者群体为主,这类作者长期在定向医学生管理和教育一线,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临床医学和理论医学领域的学者对该领域关注不足,有可能削弱定向医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的研究。

在定向医学生的研究中,作者合作分布比较分散,较大的有6个团队:第一个团队的成员有李伟明、姜润生、周梅、自蓉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的职业信念、职业认同和职业规划,较多研究围绕云南省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和就业进行实证调查;第二个团队的成员有左延莉、黄星、张海英、李虹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效果,较多研究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医学生培养过程和效果进行实证调查;第三个团队的成员有余昌胤、李春鸣、邵珠建、葛正龙、覃晓龙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临床实习和职业认同等方面,较多研究围绕遵义医科大学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进行实证研究;第四个团队的成员有杨秀木、申正付、刘峰、刘晶晶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学习投入和履约现状等方面,较多研究围绕安徽省定向医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第五个团队的成员有刘民、刘晓云、胡丹等,作者群体较为庞杂,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合状态,主要研究主题较为繁杂,没有显著特征;第六个团队的成员有梅武轩、李强、吴卫东、高卉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课程目标和学习动力等方面,较多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的定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研。

纵观以上6个团队,呈现出3个特征:一是团队以区域性合作为主。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昆明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等相关院校,较多从“点”上关注所在省域层面的定向医学生培养和就业,而较少从“面”上开展定向医学生的整体性研究。尤其是由113所高校组建的“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联盟”,跨校和跨区域的研究团队数量仍显单薄。二是团队比较注重量化研究。团队通过采集、分析一定规模样本的定向医学生数据,证实或证伪某个研究假设,而较少采用以扎根理论、案例分析和口述史为主的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和逻辑推理的薄弱致使这一领域的理论高度相对弱化。三是跨团队学术交流匮乏。各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严重不足,表明我国定向医学生整体研究相对滞后,学习交流平台缺乏。

(五)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的被引频次是学术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核心表征[8]。在233篇文献中,通过限制式检索获知,2010—2021年间被引频次在29及以上的文献有11篇(见表4)。其中,高被引文献被引频次在40以上的有3篇,被引频次在30—40的有5篇,被引频次为29的有3篇。具体呈现出4个特征:一是从期刊分布来看,高被引文献多集中于核心期刊。有6篇文献发表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这两种期刊是公共卫生政策领域的核心期刊,在定向医学生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刊发的定向医学生相关文献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影响力。结合表4和表3可以发现,国内定向医学生研究领域内,核心作者和高被引作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二是从文献选题来看,高被引文献选题较多围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和就业环节。这一趋势表明当前研究者普遍关注定向医学生培养和职业发展问题,而对履约管理研究相对薄弱,这与定向医学生较多停留于培养和就业环节,进入职场的时间较短有关。这些文献之所以被引频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它们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就业和管理进行了最基本的澄清与阐释,为后续学者进一步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三是从刊发时间来看,高被引文献发表时间在定向医学生政策颁布早期。有7篇文献发表于2016年前,属于定向医学生研究的早期文献,这彰显出文献的时间积累优势[9]。四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有10篇文献以量化研究方法为主,仅有《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一文以质化研究方法为主,这与医学院校研究者习惯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探究定向医学生现象有关。质化研究方法在定向医学生研究领域受到冷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