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适切性提升策略探究
作者: 赵霞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不仅要适当控制作业数量,还需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保证作业减时减量不减质有两个思路,“其一是用高质量作业替代低端无效的作业,即‘提产能’;其二是对作业进行系统思考与整体建构,即‘调结构’”[1]。从影响作业完成因素来看,“没空写,不想写,不会写”是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的三大原因。其中,后两个原因与作业设计是否合理适切有一定关系。“所谓的适切性主要是指某事物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协调统一程度,是否是针对、切合、适应某方面的需要。”[2]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学段特点等都会影响到作业适切度,影响到学生对作业的情感态度和完成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提升作业设计的适切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一、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多重元素融合的作业
“作业负担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责任和身心感受的综合体现”[3],由客观负荷与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与教学内容和课标适切度高的作业可实现一项作业完成多个学习目标,减轻作业的客观负荷。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文本内容、文体特色等文本本身的特征,还包括所属单元的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对应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以及与前后知识的关联等。提升作业的适切性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合多重内容元素。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为外国戏剧诗歌单元,包括四首外国诗歌和一篇剧本节选。在外国诗歌鉴赏中,课标、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导语和学习任务都指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单元学习重点为“意象与情感”“体式与情感”的关系。初中和高一教材也初步涉及过意象、体式等鉴赏点。基于以上教学内容方面的特征,设计如下单元作业:外国诗歌风格多样,各臻其美。请为高一学弟学妹写一篇外国诗歌文学评论,帮助他们走近外国诗歌。要求:(1)从“意象与情感抒发”或“体式与情感抒发”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2)结合具体的外国诗歌加以说明,诗歌不局限于本单元。
这个作业将4首诗歌组成有机整体,既考虑到不同文本在艺术特色、文本内容方面的相似性,又关注了不同文本的差异性;既有单篇的鉴赏,也有诗歌鉴赏方法的归纳;既考查诗歌的文体特征,又涉及鉴赏基本方法。学生在作业中可完成多个学习目标,考虑到学生差异,增加了自主选择权。
二、尊重学情特征,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业
作业负担不仅包括作业量、作业时长等客观存在,还包括心理认知和情绪反映等主观感受。“在减负的问题上,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更重要的是解决主观负担感受重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负担’表现。”[4]作业时长、作业数量并不直接决定学生对学习负担的主观感受,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知识储备、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主观负担感受。作业设计可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知识结构、理解能力、人生体验等因素,提升作业设计与学情的适切度,激发学生的作业动力,增加成功体验,从而减少主观负担,促进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一)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业
是否激发学生在作业中的学习动机是判断作业负担程度的标准之一,而兴趣爱好等心理需求是影响作业完成的重要动力因素。教学实践证明,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业可以引发学生共鸣共情,减少厌烦、害怕、逃避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设计作业时,可以考虑作业内容与学生此阶段情绪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业。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陈情表》的学习重点为借助文本细读,分析作者的拳拳挚情与服人之理;学习本文陈情析理的艺术。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教师结合当时正值清明节到来、疫情之后学生期待游学活动、期中后学校即将开展合唱节等情况,设计了如下作业:请参阅《陈情表》的陈情方式完成以下文段的撰写,四选一。1.劝说学校期中后开展游学活动。2.劝说家长减少孩子的课外班数量。3.劝说任课教师清明假期不布置作业。4.劝说你的同学积极参与合唱节排练。要求:(1)理由充分,言语得体;(2)劝说者身份及劝说对象具体特征自选,题目自拟;(3)白话古文均可,200字左右。本次作业将学科知识巩固练习转化为感性化的、活动性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巩固知识,比单纯的知识训练更易接受。作业内容契合了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激发了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热情。从作业完成情况看,本次作业所有同学都上交,实验班共42人,共有12人得满分,满分率为29%;普通班共34人,18人得分在8分以上,优秀率为53%。与之前的文言文翻译等常规作业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二)设计符合学生知识需求的作业
课后作业既可反馈所学,巩固落实,还能促进学习发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心有困惑,甚至对所学产生质疑。在语文学习中,由于文本自身特征、时代因素、读者鉴赏角度等原因,同一个文本常出现多个解读和争议点。设计作业时如果指向学生的阅读困惑、争议点、多解点,契合学生的知识需求,则有助于提升作业的适切性和有效性。学生在思考作业的过程中,也可以深化对文本的认识,验证自己之前的观点恰当与否,助力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例如,学习《陈情表》后针对学生对李密所陈之情真实性的疑惑,设计了如下作业:你是否同意历代评论家们关于《陈情表》“情真”的评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这个作业指向《陈情表》的文本内容及写作目的,需要学生辨析“情真”中“情”的外延究竟是“孝情”“苦情”“忠情”抑或其他。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情”之真假。作业设计指向学生的阅读困惑,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鉴赏评价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答疑解惑,有助于提升完成作业的成就感,减轻作业带来的心理负担。
(三)设计契合学生经验的作业
作业难度不仅影响作业时长、作业数量等客观负荷,也影响到对作业的主观感受。此时,调整作业难度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有效途径。但在语文学习中,还存在所学内容抽象概括性强、理解难度大,单纯调整难度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较难匹配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在作业内容设计上进行调整。当作业内容考虑到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又与其生活经验、现实生活对接时,即使作业难度不变,学生依然可以借助现有经验和生活阅历激活思维,减少畏惧心理,提升完成作业的意愿和质量。
《乡土中国》是高一学生必读的社会学作品,具有一定理论性和专业性。一方面,繁多的概念、抽象的理论、乡土社会的学术背景都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这本书虽然论述的是乡土社会的特征,看似距离现代社会遥远,实则乡土社会的思想文化理念依然影响着当代人。在设计作业时可将学术著作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勾连,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乡土社会的影子,从而拉进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促进对作品的有效阅读。学习《乡土中国》中的《家族》一章时,梳理与家族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分析家族观的影响是学习重点。设计了如下作业:“家族观在现代生活有哪些体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这个题目虽然紧扣教学重点和文本内容,但比较抽象,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与之相比,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设计了如下作业:“每到春节,小赵老师都因回老家过年一事心情郁闷,颇多烦恼。请运用《家族》中的观点,分析造成小赵老师烦恼的原因。(1)春节过年去谁家——婆家?娘家?(2)过年回家不知如何称呼亲戚(3)过年期间亲戚常聚会(4)被“催生”。这一作业具有情境性,是学生在生活中听闻甚至亲身经历过的现象,比原来的作业更有趣味更为亲切,更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聚焦程度上,原有作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可以从现代生活的很多方面作答,对于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有限的学生而言,可能无从下手。第二个作业设计聚焦家庭生活,是学生相对熟悉的领域,更有话可说。通过对照实验,学生完成第二个作业的热情和作业明显高于第一个作业。
三、考虑学段差异,设计体现学段特点的作业
“合理的作业负担不是以单位时间所完成的题量多少而定,而是以单位时间内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程度而定。这需要优化作业结构与形式,以课堂知识为支点,赋予作业多种层次的结构和设计形式”[5]。作业是促进学生形成、调整、丰富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内容、类型和难度等方面应具有序列化、结构化、进阶性。如仅仅考虑单个知识点、单个课时、某一学段的内容,忽略了不同知识点、不同课时、不同学段的关联,既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制约着知识体系的建构。序列化、结构化、进阶型作业有助于实现作业功能的最大化。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很多学习任务群分布在不同学段,不同学段对应不同的学业质量水平。教师需要根据学段、学业质量水平等对作业进行系统考量与整体建构,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层级递进,助力学生在知识深度的加深和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中理解、运用知识,提升作业成效,降低作业负荷。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跨文化专题研究”两个学习任务群的研讨对象都包括外国文学作品,前者属于选择性必修阶段,后者属于选修阶段。“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侧重于了解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跨文化专题研讨”则是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基础上要求更高的跨文化比较,其专题性、深入性更强,侧重于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两个学习任务群对应的学业水平也有所差异。例如,在鉴赏活动中,选择性必修阶段倡导“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选修阶段则要求“能比较多个不同作品的异同,能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内容具体,依据充分。”无论是作品比较的数量还是鉴赏的能力要求,后者都明显高于前者。设计作业时应关注学段特征,设计与之相适宜的作业;还要考虑不同学段作业之间的进阶关系,实现跨学段作业的关联建构,促进知识能力的螺旋上升。例如,在选择性必修阶段学习《老人与海》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观看1990版电影《老人与海》的结局,比较电影结局与小说结局的不同。你认为哪个结尾更符合作品主题。这一作业意在通过电影和小说情节的比较,品析作品蕴含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和悲剧色彩,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文化风貌,感受美国精神的典型特征。在选修阶段研习《老人与海》则可借助生态文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圣地亚哥对待自然矛盾复杂的态度,并与《白轮船》《狼图腾》等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设计作业时,要体现出跨文化比较的意识,无论是作业涉及的作品范围、广度,还是作品理解的深度上都应有所增加。因此,设计了如下作业:如果《老人与海》《白轮船》《狼图腾》中的人物穿越时空、不期而遇,拥有不同自然观的他们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从不同作品中任选两个人物,讲述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并结合文本阐释理由。该作业涉及的篇目由一篇拓展到一类,旨在借助写作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三部作品自然观的异同。从选择性必修阶段到选修阶段,作业从两个文本、媒介的比较再到多个文本的鉴赏,表面看来作业难度增加了,学生负担加重,实则契合学段特征,是对不同作业的系统化建构,有助于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尽可能地发挥作业最大功效。
作业设计是一项系统活动,“在作业设计中,适切的内容是载体,自主性的环境是背景,辅助性的支持是条件,展示与交流活动是表现形式,反馈与反思活动是保障”[6]。设计适切度合宜的作业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学习支架,落实作业评价的反馈激励……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注释:
[1][3][5]陈颖、陈武林:《“双减”背景下作业负担的合理向度及治理》,《教学与管理》,2022年第35期,第2页,第1页,第3页。
[2]庞文娟:《教学中情境创设适切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第27页。
[4]方丹、张生、张平:《精准减负:提升减负政策效能的关键——基于初中生学习投入与主观课业负担类型的划分及特征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第2期,第82页。
[6]刘辉、李德显:《中小学作业设计变革:目标确认、理念建构及实践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22年第1期,第99页。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有效作业设计”(编号:HD2022-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