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 苗宝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的属性与特征,决定了在语文课堂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教学的潜能。语文的美,来自语言文字本身。语言文字既是美的载体,又是一种美的存在。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语言文字,并通过其来实现。教师若能合理阐释课文中的审美意义,激活学习者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观水准将会有所提高,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个性。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研究、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一、挖掘“聚光点”,入境探美,引起审美注意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尽管课文的内涵千差万别,但都在各个方面包含了美的要素。大体可以把它们分为三大类,首先是表现社会美和人格美的文章,如五年级课文《慈母情深》、四年级课文《一个苹果》等,这类文章的审美“聚光点”大多落在社会的心灵美、风尚美和行为美上。其次是表现自然美的文章,如五年级课文《鸟的天堂》等,它们以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文化艺术为对象,这类文章的审美“聚光点”集中于自然景物及中华文化的形态美、动态美、神韵美上。第三是表现意境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主客观交融,散文的笔调,抒情的语言,“聚光点”往往落在“诗的意向”或散文的“文眼”之中,如:三年级课文《荷花》、四年级课文《乡下人家》、二年级课文《望庐山瀑布》等。作为语文教师,若能正确判断每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并始终做学生审美的“导游”,引导学生入境探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闪光点”上来,让学生深入感知,全面把握,就能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学生通过知识回顾、参与分享、自我积累、主动发现,尝到学习汉字的喜悦和识字的快乐,明白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美,是艺术;学习象形文字,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字形说一说,画一画,不仅记住了这些字,而且了解了一些汉字的造字方法。这使得他们有学习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愿意积极地探索新知,体会汉字和书法的审美价值,从而感知到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工具,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二、因文施教,设境传情,激发审美兴趣
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审美活动也离不开兴趣。审美兴趣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积极的推动力。怎样唤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呢?笔者认为,要以文施教,以境传情,调动氛围,唤起兴趣。可从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导语,调动学生的热情,激起学生内心的强烈震撼。导语内容可以是奇峰突起,也可巧譬设喻,或故生疑云,目的是创设气氛,便于情感的沟通。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个苹果》时,我首先播放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然后介绍课文是抗美援朝志愿者张计发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渴得难受,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再让学生感情真挚地朗读课文,深切体会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团结互助的品质,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高尚审美趣味的目的。其次是抓住时间推动课堂高潮。老师在创造情境过程中,既要能够“先声夺人”,又要能够“曲径通幽”,甚至于能够“柳暗花明”般地扩展课堂教学,让孩子走进诗歌情感、绘画意境中,达到审美的共鸣。比如,在课堂教学《荷花》一文时,我先从“出淤泥而不染”的典故,大力铺垫,渲染荷花的高风亮节。接着采用绘画手法,在黑板上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荷花”美景图片,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美景。然后利用电教工具展示一组抒情美丽的荷花片段图像,给孩子们一种动态的感官冲击。由于颜色、线条都把优美的诗句化为了具体可感的物象,孩子们便能更真实、形象地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荷花景色,审美心扉洞然打开,带着对大自然审美的热烈向往,和对荷花的再欣赏、再鉴赏的强烈兴趣,走进文章中所构建的情感世界,从而将文章中的“彼情彼景”转变为“我情我景”,得到一种强烈的美感体验。
三、辨文析词,入情见理,培养审美感受
感知过程是学生进行审美的初级阶段,而这时他们主要是利用审美直觉力去欣赏由老师的教育方式、语言所构成的形式之美。此时他们的形象思维也处在认知过程的唤醒层次上。他们所得到的主要是感官情绪上的快感。只训练他们的审美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指导他们利用美学判断力去认识和感受教学内容中形成的理性美与艺术美,这正是训练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点。[2]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辨文析词的形式来引导、开启学生审美感受。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要大家齐读以下句段:“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然后引导孩子们发挥联想,从初步联想向更高层次的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生发开去,使认识得以进一步加深。这样,学生得到了一个比表象更加深层的美感。又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对全诗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敲、评析,对其中的色彩、线条、形状、动态、节奏进行勾勒,学生由感知到感受,最后达到共鸣的境界,使学生懂得语言艺术的生命感和美感。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境界全出。再如《乡下人家》所传递和创造的美,就体现在文字形象、文字意蕴、文字情感中。如:“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地有情、秋虫抒情、明月寄情,这一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写照。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经过辨文析辞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美的敏感性,对文字的直觉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审美感受水平。
四、指导实践,深化情感,培育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体验美感、享受美的过程[3],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创造美的知识,从而启发并培养他们创造美的意识,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要求。课文中描写的文学、戏剧、工艺、园林、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众多美的东西,既调动了学生对创造美的兴趣与愿望,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技巧手法,又为学生创造美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进行的。通过美言美写,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首先仿写美文,获得构筑文体美的初步能力。精选短小精悍的美文供他们进行仿作,在仿作时让他们逐步地了解表现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方式,包括立意、选择、谋篇、布局等各种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仿而创。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后,我布置学生做一名小导游,介绍家乡的美,结果好多同学推介了开平碉楼、新会陈皮、恩平歇马举人村、濑粉等等,充分挖掘学生发现美、推介美的能力。又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人物描写后,习作要求围绕形形色色的人来写。在这里,我采取一文多作的形式训练学生“写一个你喜爱的人”,写第一遍要求学生仿写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写第二遍时,要求学生把开头和结尾用自己的构思来写,到第三次则全文用自己的语言和构思来表达,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地把握写作文的方法,步入创造美文的轨道。其次,帮助他们充实生活,加深友谊。如组织开展有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课的一种拓展,通过培养大语文的思维,使学生从现实中、人生中、大自然中看到美,从而调动他们爱说会写的兴趣。再次,进行美文美评,适时对他们的写作加以评析,以引导为主,帮助开拓文学视野,调动他们创造美的兴趣。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4页。
[2]马建高、郑建华:《通识美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19页。
[3]王崧舟:《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1页。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