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阅读类实践作业中评点批注法的应用
作者: 王军《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阅读”和“作业”的解释分别为:“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学生“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因此,阅读作业其实就是学生利用好自己的课外时间自主阅读并简单记录阅读体会的过程,老师可利用课堂部分时间鼓励学生适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基于此,如何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是教师布置阅读类实践作业时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阅读类实践作业与评点批注法
(一)阅读类实践作业的基本特征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综合性学科,重视语言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最终指向的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单一的阅读作业设计还停留在“记忆、理解”等低阶段目标上,形式多采用机械抄写所谓的“好词、好句”,用简单的符号标注文本段落层次、核心观点句等,内容多以单篇拓展文章为主,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课外阅读类实践作业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此类作业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爱好,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并有效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自主阅读的输出效率。
(二)评点批注法的内涵与意义
“评点与批注,就是读者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注解和写批语,记录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1]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评点其实就是想让学生实现读、思、写的融合。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实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也是实现有效巩固知识的形式之一。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批注就是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赏析和评价,甚至提出质疑。用自己的体悟和理解在文段空白处进行批注,例如眉批(在文章正文上端的空白处作批注)、旁批(在词、句的边上或书页右侧作批注)和尾批(在文段或全文的后面作批注),针对的是文本内容、结构、情感、写作特色等方面。
评点和批注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符号标出文本中精彩的段落,或划出引发自己真实感触的语句,随手写下注释,帮助初读时加深理解和记忆,以便提高阅读的效率。其次,是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共情。阅读文本实际就是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这种交流对话可以在给文本做评点和批注时很好地实现。对能引起共鸣和共情,甚至质疑的语段进行解读,批注出瞬间的心得、体悟和理解,便是与作者、文本展开的双向交流。再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独特性。对文本作个性化解读并通过书面笔记的形式呈现出批注,再把评点和批注的笔记进行分类、归纳、分析,这一过程也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二、评点批注法在阅读类实践型作业中的应用案例
(一)直面文本,批注语言思维
教师在布置评点和批注任务,设计阅读类实践作业之时,要先让学生明确评点批注的对象及内容。学生在进行第一次评点批注时要独立阅读,不借助任何学习支架,直面文本,完全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文本建立联系。“自己读懂的地方、自己喜欢的词或句子、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特别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断、重点语句的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进行评点批注。”真实地评点批注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布置学生课外预习阅读作业之时,可参考教材学习提示中的要求:“注意小说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如风雪)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依此,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如下:
找出课文中对风雪的直接描写,你觉得哪里写得好,请作鉴赏批注并说说理由。
篇中主要有三处直接描写风雪的地方:一是林冲去草料场的路上:“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二是林冲去买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迎通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三是林冲买酒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除此之外,还有几处侧面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来写雪的。第一次评点评注的阅读效果呈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在第一处雪景描写处圈点出“纷纷扬扬”,写下类似“风雪初起,大雪纷飞”的点评;在第二三处雪景描写处圈点出“紧”字,评注出“买酒驱寒的原因,为下文情节张本”等字样。教师除了点评学生的评点评注作业,同时也可在堂上展示出鲁迅先生的话来对“紧”字评点:“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摘自鲁迅《大雪纷飞》)。学生通过自己的评点批注,结合看名家的批注,体会到“风雪成了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风雪也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烘托出苍凉悲壮的情境,暗示矛盾冲突的加剧与决战时刻的到来,具有极强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学生通过批注感受后文写“火烧草料场”情节的高妙,正如金圣叹读到此篇时所说:“耐庵此篇独能于一幅之中,寒热间作。写雪便其寒彻骨,写火便其热照面。……寒时寒杀读者,热时热杀读者,……为艺林之绝奇也。”这种“雪”与“火”的视觉冲击,可以通过金圣叹的批注给学生第一次阅读带来深刻的体验。
又如,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一项适合布置课外实践阅读作业:
“鲁镇社会扼杀了祥林嫂的一切生机;林冲的遭遇,不仅仅是因为高俅父子对他的迫害;认真阅读本单元小说,分小组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全班交流。”
《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此任务的解读中,说道:“这一学习任务单的核心是关注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进而分析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细读课文,准确把握文本,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其次,要针对每篇小说的不同创作风格,概括其社会环境描写特点。”
学生们想要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来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仔细研读课文。可根据评点批注法,在整合资料、探索答案、交流意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头脑风暴”,从而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初读《祝福》一文时,学生在阅读作业中做了如下尝试:用着重号圈出“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中的“叹息”“满足”“评论”三个词,并批注出了“愚昧麻木”的阅读感受。教师在堂上展示了钱理群先生的批注——[批注:在这里,人们已经不只是麻木、迟钝,而恰恰表现了对于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摘自钱理群《“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当读到“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一句时,学生在作业中用着重号圈出“赏心悦目”一词,并批注了“与现实强烈的反差”字样。教师同样可展示一段钱先生的批注——[批注:一方面是把他人的痛苦、不幸审美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来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摘自钱理群《“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通过对学生初读时的评点批注的交流和分享,加上名家阅读经验的传递,可以让学生下次在直面文本研读评点和批注之时更有深度,对学生的语言建构和思维的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字斟句酌,批注审美文化
在直面文本的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的学习资源,比如课文中的注释、插图甚至是文本的旁批和阅读提示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度阅读,并形成第二次评点和批注成果,即读出审美和文化层面的深层次感悟。已有的学习资源的存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因此,合理利用课文的提示、注释、插图等资源正好起到弥补课外阅读作业中学生关注点缺失、思维浅表性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资源进行文本的字斟句酌,进行文本的第二次评点和批注尤其关键。
1.体悟式批注。借助已有学习资源对文本进行第二次评点和批注可成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过程。学生沉浸入文本之中,真切体悟作品的情节发展脉络,情感发展走向,也可积极参与作者的对话,以作者的身份阅读并批注文本,猜测或建议作品的发展走向,这样独特的体悟批注才能真正读出作品深层次的审美和文化。例如,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金圣叹点评:写得妙绝。正所谓与人无患,与物无争,而不知大祸已在数尺之内矣。人生世上,真可畏哉!]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先不急于阅读下文,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悟,在文本中圈出“放在”“放开”“取下”“抖”“脱”等一系列的动作,也可圈出“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这些细节描写,同时结合自己的体悟参与文本的二次创作,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可以根据金圣叹先生的评点:“大祸已在数尺之内而不觉”,增添一些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2.质疑式批注。借助已有学习资源对文本进行第二次评点和批注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之时,教师应多设计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任务,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标注出自己的困惑,疑问甚至是不同的想法,大胆地尝试与作者、文本之间形成情感的交锋。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以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为例,课本提供了戴敦邦的插图作品《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作品对小说人物形象、服饰摆设、饮食起居都有生动细致的描绘,为教学的切入提供了多样视角。以此为切入点,给学生布置的名著阅读的课外作业是: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贾府?我们不妨套用一下张爱玲那句非常著名的话:“贾府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然而,从戴敦邦的插图作品中我们似乎看不出“大厦将倾”,请大家通过林黛玉眼中的贾府,找寻出华丽背后的“虱子”并批注出你的真实感受。已有学习资源对学生的第二次阅读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深入、精准地读出成就感。
3.理解式批注。在交流和分享学生阅读课外作业的第二次评点和批注的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应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评点和批注的点评之中来。师生平等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并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还可将自己在课堂上记录的瞬间感悟补充到课外阅读的作业中去,加深理解。“让学生以自身认知经验为基础,对文本进行自主阅读,主动探寻文本内涵,产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并将其展现、表达出来,实现学习、思考、运用的有机结合。”[2]例如,《祝福》一文中,“祝福”这一特定风俗的叙事功能和特殊含义是什么?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家“彻夜的祝福礼”,第二次来鲁家被拒绝在“典礼”之外,最后是在年终的“祝福”声中死去。这些“祝福”都是理解本文思想与情感的切入点,学生可圈可点,需要字斟句酌,并在课外阅读中评点批注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读写迁移与评价反馈
(一)读写结合
“评点批注式”阅读向写作的迁移不仅表现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评点与批注的文字记录中,更表现在对原有的评点与批注的加工和深化,即学生进一步对原有的评点和批注进行主题式的加工与写作。“评点和批注练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围绕课文,是对知识、语言的细读分析,包括对课文语言表达的鉴赏、质疑以及对课文的拓展性阅读;一类聚焦学生的批注元认知,要求学生对自身批注进行监控和调节,是学生读者意识的高度体现。”[3]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与写作任务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读写结合”的批注任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读”和“写”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并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类实践作业中运用评点批注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式写作,其实也是对文本研读的“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之一。例如,教师在要求学生课外认真运用评点评注法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基础上,组织大家在堂上讨论文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点批注,交流分享阅读体会和自己的评注心得。教师可以参与修改批注并当场示范点评,鼓励大家结合点评课后把它整理、归纳写成完整的文章。至此,“读写结合”就可以由“单一、浅层”走向“多元和深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多元评价
“评点批注式”阅读效果,在课堂呈现的效果要通过评价体现出来。一般而言,对评点和批注的评价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批注的评价,这一评价关注的是学生阅读时的即时反映,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二是课后学生对自我批注的评价,这一评价具有反思性质,评价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4]目前的评价仍然是教师对学生的“下定论式”的评价,或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评判导致的评价失衡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创造和思维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对自己的“评点批注式”阅读缺少必要的反思,对自我体悟、质疑、理解缺少准确的过程性记录。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完善评价策略,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评点和批注的内容,适时给予引导。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评点和批注中发展语言运用和思辨能力,将思辨能力融入到评价过程中,杜绝同一化和无意义的附和。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评点和批注中发展审美和鉴赏能力,强调批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性,要扎根文本内容。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课堂上对评点和批注的成果评价尽量外化,通过组织点评活动或批注展等多元方式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类实践作业中使用评点批注的方法,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与之相应,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会促使学生课外阅读作业质量的显著提高,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
注释:
[1]王芳:《批注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8期,第54页。
[2]龚一鑫、李山林:《新课标下对语文批注式阅读的再审视》,《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1期,第90页。
[3]邢洁:《让“批注评点”实现阅读的真正对话》,《天津教育》,2011年第7期,第58页。
[4]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5期,第554页。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重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课外作业差异化设计与实施研究”(编号:20231588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