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视域下《高老头》教学思政策略探究
作者: 李彦红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取代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流地位,成为世界文坛的主导。在此过程中,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谓功不可没。在讲授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时,巴尔扎克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峰。《高老头》作为《人间喜剧》的“序幕”,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也是教师在授课时重点关注的篇目。至今,对《高老头》已从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1]、对话模式[2]、父爱悲剧[3]、资本主义金钱观[4]等多重视角进行了多元解读,却少有对《高老头》教学思政策略的专门研究。做好教学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是我国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5]为使《高老头》这部文学作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思政,本文拟将比较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首先从《高老头》文本内部的比较出发,使学生明确该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不孝”“不爱”“不义”等社会问题;其次通过《高老头》与其他西方文学文本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高老头》中所揭露的社会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具有普遍性的,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倡导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最后引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关于孝、爱、义的观念,通过观念对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并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治国理念、价值观的正确性,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
一、文本内部比较,初识思政要素
《高老头》中人物众多,线索复杂,为突出重点,教师可以选取与本文涉及教学思政内容直接相关的三个典型人物,即高老头、拉斯蒂涅、伏脱冷作为切入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分析。在分析每个人物反映出的思政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比较阅读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把握《高老头》的人物主线,又能将最核心的教学思政切入点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
首先,关于父“爱”与女“孝”。在《高老头》中,高老头无疑是首先应当关注的主线人物。由于巴尔扎克在塑造高老头时采用的是揭秘的方式,因此相比起神秘的开端和较为复杂的揭秘过程,高老头明确的死亡结局更是进入高老头人物解读的较好的切入点。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高老头的“悲”是否仅仅体现在他的死亡上。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和课上的片段阅读,可以较轻松地将“悲”追溯到高老头死亡之前,即其临死前想见两个女儿一面的愿望都那么的难以实现,以至于高老头悟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的残酷真理。在此,教师可以利用溯源阅读法,引导学生去发掘引发高老头“悲剧”的直接原因。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独立的找出这个直接的原因便是高老头的两个女儿。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就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的文本内部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虽然在外表、身份、行事等方面各有不同,但两者归根结底是一类人,即她们关心的只有金钱,只有自己,她们的心中是没有父亲的。如此,便可以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进一步的文本内部比较,即高老头与两个女儿的对比。教师可以根据高老头的人生轨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老头是面粉商时、高老头停了生意住进伏盖公寓后、高老头的死亡,引导学生归纳出每个阶段父亲对待女儿的表现和女儿对待父亲的表现,学生通过高老头是面粉商时满足女儿的一切欲望、给女儿拿巨额的陪嫁攀了两门“好亲戚”,高老头停了生意住进伏盖公寓后不断拿出积蓄给女儿供其享乐,变卖自己值钱的财物满足女儿的要求,没钱时甚至要替人当兵、抢银行,高老头临死前对女儿的企盼和失望怨恨,以及女儿从一味地享受高老头给予的金钱到对高老头面粉商这一低级身份的介意,在父亲住进伏盖公寓后不断向高老头索取金钱、不停地因情人、礼服等私事使父亲担忧,在父亲面前无休的争吵,以及父亲临终前和去世后女儿均未进行陪护和送葬等的对比,总结出高老头的父爱与两个女儿的不孝。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并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看待《高老头》中的父“爱”与女“孝”。小组讨论作答后,师生可共同总结,得出结论: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无疑是爱的,然而,作为“父爱的典型”,高老头对女儿的爱甚至可以说到了病态、疯狂的程度。如“只要她们开口,哪怕最花钱的欲望,父亲都会立即满足”,这种“没有底线的溺爱”[6]说明高老头的教育不合理,而这恰也是造成两个女儿“不孝”的原因之一。两个女儿只关心面子、情人,父亲对她们来说只是金钱补给的工具之一,完全谈不上有亲情,更不必提晚辈对长辈应有的孝道。
其次,关于真情与假意。与其他作品只有一个主人公的情况不同,《高老头》中有一个不亚于高老头地位的主线人物存在,即大学生拉斯蒂涅。之所以说他重要,是因为拉斯蒂涅是贯穿《高老头》始终的人物,《高老头》在诉说了高老头悲剧的同时,也言说了拉斯蒂涅的蜕变。而关注拉斯蒂涅时,需要注意的是他的真情和假意。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反映拉斯蒂涅真情和假意的例证,从而把握拉斯蒂涅的两面性。
在《高老头》中,应当讲,唯一对高老头付出真情的便是拉斯蒂涅。在作品中,是拉斯蒂涅瞪着伏盖公寓的邻居讲“以后谁欺负高老头就是欺负我”;是拉斯蒂涅感动地拉着高老头说“您是个好人,高尚的人”;是拉斯蒂涅会催促纽沁根太太“就算您快死了也必须撑着去看您父亲”;是拉斯蒂涅一直陪护在生病的高老头身旁,甚至为了高老头当了自己的表,借钱打赏掘墓工。通过拉斯蒂涅的这些行为,可以得知拉斯蒂涅对这个穷困邻居的情是真的,这从正面证明了他的高贵品质。这份真情在拉斯蒂涅对待鲍赛昂子爵夫人和纽沁根太太时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然而,遗憾的是,随着高老头的去世,这份真情也随着拉斯蒂涅的最后一滴眼泪被埋葬。
在付出真情的同时,拉斯蒂涅又是一个充满假意的人,这主要体现在他的爱情上。爱情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津津乐道的话题,《高老头》中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找出《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爱情,虽也是常见的俊男美女、穷汉贵妇的搭配,却增添了其独特的“功利”特点。在《高老头》中,拉斯蒂涅想要追求高老头的大女儿德·雷斯托夫人,追求高老头的小女儿纽沁根夫人,与泰伊番小姐海誓山盟,整个的过程不能说全部都是虚情假意,但是动机都是一致的,就是通过女人,拉斯蒂涅可以一步步达到他平步青云的目的。这便是鲍赛昂子爵夫人教给拉斯蒂涅的,想要成功,就把女人当做驿马。单就这个动机来讲,拉斯蒂涅的爱情也不可能是纯粹无暇的。这份功利性在高老头去世后体现的尤为彻底,如拉斯蒂涅在看清纽沁根太太的嘴脸后仍选择去她家吃饭便是很好的体现。而女子也同样没有或者拥有不了真正的爱情,她们或者像纽沁根太太一样有在社交界往上爬的特殊目的,或者像泰伊番小姐一样有不菲的家产继承,或者像鲍赛昂子爵夫人一样败在资产阶级的手中。《高老头》中所谓的爱情其实是“不爱”,不过是男女双方为了满足各自欲望的一种结合,一旦其中一方没有了利用价值,或者有更好的选择,所谓的爱情也便会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在《高老头》中,拉斯蒂涅是一个真情与假意兼有的人物,他既有人的善良一面,不断释放人性的光辉,同时又有黑暗的一面,可以将任何别人当做通往成功的工具。
最后,关于义气与不义。《高老头》中伏脱冷是一个重要的人物,甚至可以堪称巴尔扎克的代言人。在《高老头》中,伏脱冷的身份设定是一个监狱的逃犯,然而如拉斯蒂涅一样,他也有义气和不义的两面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伏脱冷的言行着眼进行阅读比较。通过阅读,可以发现,在伏盖公寓,伏脱冷是很有人缘的,这有赖于他会及时给有苦难的人施以援手,这便是他义气的一面。然而,伏脱冷却远不是个“及时雨”的角色,从伏脱冷给拉斯蒂涅上的人生课中可以看出,伏脱冷对于整个社会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理念便是想要成功可以不择手段,这本身便是不义。而且与鲍赛昂子爵夫人和拉斯蒂涅主张实行的“合法利用别人”不同的是,伏脱冷的不择手段极其残忍。如伏脱冷设圈套,让拉斯蒂涅去爱泰伊番,又设计杀死泰伊番唯一的哥哥,让泰伊番继承家产,即伏脱冷在用杀人的手段获取金钱。比较伏脱冷的义气与不义,可以发现伏脱冷义气的一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然而却是小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伏脱冷显然不再有人所应有的善良,是狠毒残忍至极的。
而巧合的是,在《高老头》中伏脱冷的被捕也与义气与不义相关。与伏脱冷共住伏盖公寓的米旭诺和波阿雷为了赏金出卖了伏脱冷,尤其是米旭诺小姐利用公寓的特殊习惯,亲手给伏脱冷下了药。虽然是为抓捕逃犯,但说到底还是赏金在起作用,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义。而后来伏盖公寓住户对米旭诺和波阿雷的排斥,说明人们心中对这种出卖行为的不耻和不容,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渴望。
二、西方文本比较,探索矛盾的普遍性
关于现实主义文学,蒲鲁东早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中就曾指出“现实主义就是批判”;无独有偶,高尔基也曾明确表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据此,早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便有了一个核心的特征——“批判”。因此,教师在讲授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时,可以从这个“批判”的核心着眼展开,以抓住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根据上文对《高老头》文本内部的比较,可知其文本呈现出来的批判一览无余,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不孝”的批判、对“不爱”的批判、对“不义”的批判。这恰是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法国当时家人之间、爱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缩影。
而事实上,在西方很多名著中,都透着相同的批判。在此,教师可引入西方其他文学名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高老头》作为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特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理解西方文学批判的传统性,反思批判的意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选择西方文本时,教师至少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所选的西方文本要与《高老头》有主题学相似,即重视可比性的问题。比较文学并非随意的比较,主题学的相似可以为比较提供可能。通过主题学的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同类知识点的认知,还可通过相异,发掘各自的特点。第二点是选择文本时尽量采用学生熟知的,尤其是学习过的外国文学名著,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本,则能够较容易的引起学生的互动和共鸣,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理想的比较效果,从而达成思政的目标。在此,针对《高老头》中批判的不孝、不爱、不义,教师可选用具有相同母题的《李尔王》《红与黑》《欧也妮·葛朗台》进行比较。
首先,在对“不孝”的批判中,教师可引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进行比较。《李尔王》中具有和《高老头》相同的“父与女”母题。两个父亲都是父爱典型,可以把自己的一切财产都给予女儿,而又不约而同的都遭到女儿的抛弃。就这一点来讲,两者是具有主题学相似的,即二者都表现了父爱的悲剧以及女儿的不孝[7]。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二者做进一步的比较,相同点方面可比较父爱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女儿不孝的原因,不同点方面可以比较父爱中存在的问题,如李尔王的喜听谗言和高老头的教育不善,女儿的自私,如李尔王女儿的狠毒与高老头女儿的虚荣,以及李尔王三女儿的孝及其最后的死亡等。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金钱等欲望作用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丑恶面。
其次,在对“不爱”的批判中,教师可引入斯丹达尔的《红与黑》,与拉斯蒂涅一样,《红与黑》中的于连也是一个想要“往上爬”的知识青年,而且,无独有偶,于连一步步的成功也都与女子的帮助分不开。因此,于连与拉斯蒂涅便有了更多的一致性。教师可以爱情为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爱情的动机、表现、结果等方面的比较中揭示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爱情中是否都存在着真情和假意。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认清不纯的动机在“不爱”中所起到的作用,认知“西方文学的邪恶性”[8]。
再次,在对“不义”的批判中,教师可引入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同是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势必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可以很明确地说出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有一位世界出名的守财奴,即老葛朗台。老葛朗台不断靠高利贷、垄断、投机、倒卖等卑鄙手段攫取金钱,这与《高老头》中不择手段的伏脱冷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他们要的只是金钱,所有的信义在他们看来根本一文不值,更不必提什么社会责任感。老葛朗台和伏脱冷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最常见的生存方式,即想要成功必须不择手段。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孝”“不爱”“不义”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物质财富是人实现幸福的重要手段,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却将资本视作最终目的,这必然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的盛行以及人性的堕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驱使下,人们会将情感、伦理作为交易的筹码,从而导致了一幕幕《高老头》这样的人间悲剧的发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何才能使人摆脱这样的不幸呢?显然,只有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人们走向真正的幸福之路。接下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让事实说话,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以及共产主义信念。
三、引入中国文化,深化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