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纵深育人,实现度的进阶

作者: 钟宝生

用语文纵深育人,实现度的进阶0

教育一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历程中,高度重视教育问题,持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特别是作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如何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教育的焦点。

对此,我们党始终强调育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把育人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这也是我们党抓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和基本经验。2007年,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教育方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立德树人根植于崇文重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中华文化传统中早就有立德与树人的思想精髓。立德,古人在关于人生“三不朽”中将其列为首位。《左传·襄公》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太上,指的是最根本、最高境界。立德、立功、立言都可以让人生不朽,但是最根本的、首要的是立德,立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段话则从“树谷”“树木”“树人”的时限及获益对比,告诉我们树人更漫长、更复杂、更重要、更艰巨、更有意义。[2]可见,立德与树人早就结合、统一在一起,立德是树人的动因和途径,更是树人的方向;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结果。立德与树人的融通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目的。

立德树人是党和政府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做出的明确要求。为核心应答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我们努力建构“以核心素养达成为旨归、二极相生相成、三位层递进阶、系列圆合生成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体系。下面,笔者将从“缘何”“是何”“如何”“何为”等四方面探究阐释“生·成”语文教育形态中的“成”极建构的由来及内涵等。

一、缘何

(一)回应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话题

半个世纪以来,作为全球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观测站,且有“思想实验室”之美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教育文件。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提出培养“完人”,学会生存的“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等理念。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做事、共处与生存),“终身学习”等理念。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体现出学习者由学习的客体向主体的转变,教育向学习本质的回归、向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回归。[3]2015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人文主义教育观”“全球共同利益”等理念,从关注个体、个体与他者,延伸至个体与“它者”之间的关系,倡导和谐与可持续性。2021年11月10日,又在第41届大会期间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提出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亟须教育转型;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须以不同方式思考学习;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广大行动者的作用,推动重新构想成为现实。

从学会生存到学习的四大支柱,从共同利益到社会契约,从有限的全人类时代到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与非人类时代,可以看到教科文组织对人、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人与政治、人与世界、人与文明、人与地球之间关系的关注;也可以看到教科文组织不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以引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既呈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教育领导者的全球性思维和全球视野,也体现了其一贯坚持的人文主义传统,并在传承中创新[4]

(二)响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梳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有轨迹和路径,“双基”“三维目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等成为关键词。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首次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课程理念。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2012年1月,教育部制定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2018年1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陆续颁布;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逐步全面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至此,也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以上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的变迁,体现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到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地回归人、走向人、关注人,进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成为教育教学真正的对象和目的。这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变革。[5]

(三)回答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科命题。

我国著名语文教学论专家朱绍禹先生在为卫灿金教授的《语文思维培育学》所作序言中指出:“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及至本世纪(指二十世纪)初,刚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而近十多年来,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6]挑起语文教育“人文”讨论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先生在《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一文中指出:这两次转变都未能摆脱学科中心论教育思想的束缚,而这种偏向于“科学主义”的教育主张,“最大的弊端是教学内容的划一化与教学过程的同步化”。近几年,语文学科改革还深受应试教育干扰。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思维训练,都出现了异化,步入了应试的黑圈。只要正视现实,谁也无法否认“荒废”现象的严重,诸如学生写字质量每况愈下,阅读面狭窄,涉猎中外世界名著的数量与质量,远不如发达国家同等年龄的学生,艺术修养不高,作文脱离生活,缺乏青少年应有的朝气与活力,等等。语文教育应当有魄力、有胆识反观当前工作中的荒废和不足之处,找出以素质教育为逻辑起点的“治疗”方案。语言是人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终生学习的工具。更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人发展的工具,而且是人发展的本身。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是由“语言——思维型”转向“语言——人的发展型”。[7]正如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所言:“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明晰自身培育‘人’的价值,特别是缺少对每位学生成长的关注,对每位学生未来幸福人生的关注,任何理念、思想、技巧、方法、模式都毫无意义。”[8]语文学科教育尤为如此,我们应然回答这一学科命题。

二、是何

建构“生·成”语文教育形态中的“成”极为“文成”“元成”“和成”等“三位”。下面笔者将对这“三位”分别予以简要阐释。

其一,“文成教育”是立足学科的工具性,基于学科的应然本性,以文育人。“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与“文字”“文句”“文饰”“文才”等息息相关。而现有部分语文教师因自身的学科知识匮乏或语文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等教育教学问题,把语文课简单地上成了思政课、主题班会课等,缺少语文课的应有之义。当下的语文教材已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个单元,体现在各个板块的设计中,形成了层级序列清晰的梯度结构。这些语文要素更多地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所以,语文学科教师首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要聚焦文本,赏析语言,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学科干货。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思训练中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语言、学用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形成阅读能力,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打好精神的底子。这应是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原位、基点。

其二,“元成教育”侧重学科的人文性,以文化人,以文培元,根培魂铸,指向个体生命德性养成,止于至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9]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语文教育更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固本培元的神圣使命。语文教育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用经典语文读本阐释生命,用真、善、美的语言引领社会风尚,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更要植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现实,运用汉语言文字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体现中国文化价值,展示中国语文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文化基因,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元成教育”中的“元”是第一的,是根本的,是根,是质,是魂。孔子的《论语·雍也》中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指的是文雅,可指向“文成”;“质”就是实质,可指向“元成”。元成就是质成、根成、魂成,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通过语文学科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得以生成;第二,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双向合成生成;第三,是学生的根本性魂魄的塑造,也就是道的生成,此为“元成”。文成,元成,学生就能文质彬彬,从而进阶到“和成”了。

其三,“和成教育”基于生命共同体生态本然,营造和谐生命共同体生态,共筑生命共同体和美生态圈,指向育人和美境界。“和”是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尤其是儒家哲学和美学的审美理想、价值追求。中国“和”文化的根本在于和谐、和美。其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生命观,即生命的本源、生命的生长、生命的生成、生命的持续、生命的圆满等。中国“和”文化的生发基础在个人,愿景目标在群体,个体生命的唤醒及共情是群体生命同频共振的前提和条件。人只有在不断生成生命的过程中,才能积极创造和谐、和美的现实世界。这里的“和成教育”涵盖了“和己”“和人”“和美”。

“和己”基于中国“和”文化——“重生”,即重视人的生命的现实存在性和发展性。不仅重视人的生理存在和发展,而且尤其重视人的生命精神、道德精神的生长与发展。培育人的“生命自觉”的过程即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认识自我、自觉地寻求生命意义、自觉地助长自身生命智慧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让学生从欣赏自我、认识自我开始,引导学生去观照自我,寻找到自我欣赏之处。这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我们要让学生在自我的人生学习过程中,始终以一种欣赏自我的态度去对待,从而唤醒“生命自觉”,实现“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