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涵养文化自信的小学文言文教学
作者: 洪宇文言文凝聚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浓缩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建立文化自信最直接的方式。统编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让文言文“提早进入”——从小学五年级提前至三年级,而且还“增量进入”——从三年级上册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到六年级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四个年级共编排了14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表达活泼、内容丰富、给人教益,很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尤其是这些文言文大多还承载着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精神信仰和行为准则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加强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和坚定的文化信仰。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挖掘文言文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汲取营养,提高阅读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1],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基因、发挥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奠定基础。
一、学习生字,感悟文化魅力
生字是指没有学过的字,不认识的字。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许多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甚至有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存在。这一情形,使得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会遇到很多极难理解的生字,从而影响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个别还因此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引导学生加强文言文生字的学习,提升他们的文言文功底,不仅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文意,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汉字的力量与温度[2]。统编语文低学段教材在识字教学中比较注重应用字理教学法教学,强调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文章,其中生字的含义和寓意可能更接近造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生字寻根究底,让学生了解每个生字对应的甲骨文、金文、篆体字等字体及其一系列演变,这些内容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是汉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可见,运用字理识字法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字,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与收获,还可以使学生尽情地领略汉字独有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是一则文言文版的寓言故事。在教学课文中“耕”这个字时,教师可以从分析“耕”的结构类型入手,让学生明白它是左右结构,即左“耒”右“井”。紧接着,教师出示“耕”的小篆,引导学生分析“耕”在笔画方面发生的变化,揭示“耕”左边的部件“耒”最后一笔,原本是“捺”,为了给右边的部件“井”腾出位置,“捺”变成了“点”。“耒”从单字到部首时的笔画变化,体现了中国汉字的“避让之美”,这样的写法让汉字的部件显得更加协调美观。可见,“耕”体现了一种“左右避让”的写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耕”左边“耒”的字义,课文中的注释是“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实际上“耒”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后用金属制成)[3]。金文的字形像是一只手握着一个用来松土的曲柄木叉。到了小篆,手变成三条斜线,下面的木叉变成木字,表示这是一种木制的农具。右边的“井”也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井”字的字形很像是一口方形的水井。在金文中,“井”字中间加了一点,表示井中有水。由于“井”是当时人们熟悉的方形形状,所以用其作方形标志,以表示方形田块。如一“井”之田,即一个方块田。最后,将“耒”和“井”组合起来,意思就是用耒这种农具翻松田里的泥土,可见“耕”是个会意字,表示用犁等农具耙田。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明白“耕”的本义,了解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一些用具与场景,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汉字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妙处和文化魅力。
二、诵读积累,丰厚文化底蕴
学习语言,语感很重要。诵读文言文,能使学生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尤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文言文的诵读,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读出感情,最后到享受读的快乐,既需要学习基本的句读训练,又要把咀嚼、品味和感悟语言放在重要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到语境中去,感受语言的蕴味,把握语脉,达到学习积累语言的目的。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夯实两方面基础:一方面,文言文中常见多音字、通假异读字、破音异读字、古音异读字,必须字字读得响亮、读得准确;另一方面,文言文言简意赅,语序变化大,单音节词多,句子自由活泼且长短不一,即使是短句子,也应基于语意给予适当的停顿,这是在读通句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语感,读出妙处,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中经常出现的四个语助词“之乎者也”遥相呼应,读出属于自己的语调和节奏感,读出那种摇头晃脑的韵味,读出文言文应有的情味,以体现文言文诵读方面流淌的文化血脉。如果在诵读中,学生读不出文言文应有的情味,教师可以采用品味文字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中人物的言语情味。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此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是高级的语言意味和思维品质。学生理解的“风趣和幽默”往往会停留在“好笑”的层面。因此,这一语文要素在课文的简单朗读中几乎很难体现得出来。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也了解到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具有风趣精当的特点,但就是无法读出风趣的味儿来。对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一些重点句或关键词进行品味,以此把学生引入课文的语境中,读出韵味,品出滋味。例如,课文中第二句话:“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在出示课件时,教师有意删去句子中的“乃”字,让学生将没有“乃”字的句子与课文的原句对比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乃”在课文中解释为“就,于是”,学生据此发现删去了“乃”字后,整个句子虽然仍然成立,但却没有了强调的意味。显然,这一发现仅仅停留于表层,即字面意思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古人很追捧‘无事不登三宝殿’,即登门拜访,都是有事相商,没事就不会登门拜访。如果拜访对象不在家,一般都会离开改日再来,而不会与其家里的小孩玩的。然而,课文里的孔君平得知拜访对象杨氏子的父亲不在时,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杨氏子。这里的‘乃’除了表达“就,于是”的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味呢?学生意识到是特意,即表示专为某件事,由此进一步推理,这是孔君平设置的一个策略——开个玩笑,考考杨氏子,是不是“甚聪惠”。基于此,在读到“乃”这个字时,既要读出“灵机一动”的现场感,又要读出“你有多聪慧”的期待感。这样品味语言、培养语感,使文言文蕴含的多重文化内涵不再局限于肤浅的认知与领悟,而是源自于内心对文化本身的认同和悦纳[4]。
三、探究意蕴,驱使文化理解
意蕴是一个汉语词语。它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某种含义或含义所包含的意义。如“生命的意蕴”是指生命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层意思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观念等内在的意义和价值。如“这首诗的意蕴深刻”,是指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观念等内在的意义和价值非常深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包括了歌颂自然美、感叹人生哲理、描绘历史事件、赞扬英雄人物等多个主题,呈现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在学生学习生字、诵读和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以及在阅读中体悟课文内涵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阐发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如政治家的胸襟与气魄,学问家的谨严与风范,艺术家的天赋与灵感,普通人的经验与教训……这样,学生才能从文言文学习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从而自觉地扩大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主要讲述了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是一个名满天下的琴师,钟子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樵夫,他们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交情,并成为知音。故事的结局,钟子期去世,俞伯牙摔破了瑶琴,剪断了琴弦,终身再也不弹琴了。这个知音故事以其深刻的情感力量和丰富的内涵传承的文化意蕴,穿越了千年的人间烟火,抚慰了后世无数孤寂的心灵,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博大精深的知音文化,并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欣赏。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受年龄和经历的局限,在小学生的认知世界里,还很难能体会为什么“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言文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语境中,让学生对知音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透彻的感悟。知音文化,关键是一个“知”字,“知”就是知心、知已。课文中的伯牙是当时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琴声表达着自己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琴声相对于人是一种听觉感受,不能像文字那样可以反复回读,因而要读懂一个人的琴声很不容易,况且伯牙的琴声中蕴含的情感、意境和传递的心灵语言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所以伯牙一直都未能遇到读懂其琴声的人,内心承受的极度孤独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伯牙与钟子期因琴声偶遇,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万万没有想到钟子期虽是一个山野村夫,竟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课文中用两个“善”来体现钟子期的善听,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足以说明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伯牙用琴声表达的心意,钟子期全听得明明白白。这就是说,他们两人在鼓琴与听琴之间结合得天衣无缝,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重情是知音文化的灵魂。课文中“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表达的是伯牙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经过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挖掘,知音文化的种子就会无声“种”在学生心田。
四、解读元素,追求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浩瀚无比,但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点点滴滴累积的结果。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可以把点点滴滴看作元素,即文化元素。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涉及到古代的官职、礼仪、器皿、地理位置、武器工具等,就可以将其看成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是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重要元素。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如学生通过了解古代官职,可以初步了解古代官职来源、分类、名称、职责、权力分配等,懂得古代官制中的官职体系一直在变化和发展。但不管怎样变化,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权的组织、管理和分权状况。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又如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中的礼仪之道,可以了解古人对待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古代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和人们行为习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中的“器皿”,指用于盛放、运输、储存和供应食物或液体等物质的容器或器具,如碗、盘子、杯子、壶、锅等。器皿通常由陶瓷、玻璃、金属、塑料等材质制成,形状和大小各异,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器皿。器具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他们文化传承和审美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讲述了司马光砸瓮救同伴的故事。文中“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其中“瓮”这个字,课文的注释是“口小肚大的陶器”。《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是:一种盛水、酒等的大腹陶器:水瓮,酒瓮。[5]“瓮”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缸”很相似,但也略有不同。前者一般是大肚,口比底略大,瓮壁呈一定弧度。瓮在古代还被用于军事,作为窃听器或传递信号,“听瓮、听瓮”说的就是它;后者一般是体型较大,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它一般是家庭盛水、装面的,口大舀水、挖面方便。这种将古代的瓮和现代的缸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形象地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古代器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言文中有不少介绍地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其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讲述的是炎帝的女儿溺亡东海后变为精卫鸟,立志填平东海的故事。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里的“东海”不是指现在的东海:“北起长江口北岸,南以广东省南澳岛至台湾省南端一线为界,东至琉球群岛。”文中的东海具体在哪里并无确切的说法,不过张岱在《夜航船》卷十七中提到:“炎帝女溺死渤獬海中,化为精卫鸟,日衔西山木石,以填渤獬,至死不倦。”可见,文中的“东海”应是现今的渤海。在教学中,通过讲解文言文中地理名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体会领悟文言文的深层内涵,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6]
五、想象补白,增强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