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领下的散文教学

作者: 肖爱华 刘汉波

在教材中,散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文以散文为主,在语文教学界约定俗成地定型了”[1],由此可见散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要把散文教好,又并非易事。萧红女士的《回忆鲁迅先生》篇幅长、文法散,要想教好尤为不易。陈苏庆老师以语文界最新探索的大概念教学为指针,上出了一堂令人拍手叫绝、意犹未尽的散文课。在我看来,以下三点尤其值得称道。

一、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大概念统领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语文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不管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强调的语文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还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炼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把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到底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学术界和语文界进行了严肃而认真的探讨,大概念教学以其具有“高通路迁移”[2]的特点,愈来愈得到了语文课程论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可和偏爱。陈苏庆老师以其敏锐的教育感知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学术动态,开展了大概念统领下的散文教学探索,他在“万载县初中语文种子教师培养工程项目”研修活动中执教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课就体现了其自觉追求与不懈努力。

在深入的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的基础上,陈苏庆老师将《回忆鲁迅先生》一课的大概念提炼为“明朗的表达与本真的人格”。这个大概念充分考虑到了统编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单元结构特点,“本真的人格”指向人文主题,对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来说是杰出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对于《回忆鲁迅先生》来说就是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与杰出贡献;而“明朗的表达”则指向语文要素,对于该单元来说是富有个性的散文语言,对于这篇课文来说,就是情真意切、直抵人心的语言表达。陈老师之所以这样提炼大概念,跟课文所属的“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息息相关。这个学习任务群要求我们通过语言的品味实现文学的鉴赏与审美的创造。一句话,陈老师所提炼的大概念既充分考虑了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撰意图,也做到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完美统一。

抓住了“明朗的表达与本真的人格”这个大概念,陈老师的教学环节就顺理成章、清晰明确了。第一个环节“懂你一:语言表达是蛮明朗的”就着眼于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通过因声求气的方法感受萧红散文语言的明朗、清新与真切;第二个环节“懂你二:鲁迅先生是蛮真实的”则着眼于言语内容,要求学生化身为萧红,读出萧红眼中的鲁迅形象,借助于老师给定的句式,学生对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进行了个性化解读,读出了鲁迅伟大人格的不同侧面,从而对鲁迅先生油然而生敬意;第三个环节“懂你三:五班同学是蛮真诚的”则把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巧妙统一起来,要求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明朗的表达”对课文人物鲁迅先生、课文作者萧红女士、任课教师乃至所有值得信赖和尊敬的人表达自己内心真诚的声音,使明朗的表达与本真的人格这一大概念在潜移默化的读写结合中得以“种”在学生心底,有望在学生们今后的作文中开花结果,实现高通路迁移。

二、身入与心入兼备的文本解读

在我看来,陈老师之所以能进行这么简明却直指本质的教学设计,源于他对《回忆鲁迅先生》进行了以心会心、体贴入微的文本解读,这从他选择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贯穿课堂始终就不难看出。尽管《懂你》是用来歌颂母爱的,但从其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未尝不能表达人们对父爱的赞美。鲁迅先生与萧红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萧红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并一夜成名,多亏了鲁迅先生的指导与提携。从萧红可以自由出入鲁迅家,并细致观察鲁迅的日常起居,就可知鲁迅某种程度上就把萧红当成了女儿来看待。所以,鲁迅与萧红的关系,实为师生,情同父女,用《懂你》来诠释《回忆鲁迅先生》,可谓一语中的。陈老师的这种解读可谓“身入”,他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站在萧红的立场上体会萧红视鲁迅为父亲的隐秘心理。

更为重要的是,《懂你》的关键还不是两人的伦理关系,而是一种心心相印、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慨。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不难看出,萧红既把鲁迅先生当成恩师,更视为知己,她知道久病的鲁迅先生盼望着天晴,所以,天一放晴,她就往鲁迅先生家去了,顾不上气喘吁吁,一路跑上楼,要把这个大好消息告诉鲁迅先生,只见她像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那样对鲁迅先生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在文章的结尾,萧红写道:“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鲁迅先生死了,可在萧红心目中,先生虽死犹生,他只不过是做完了一天工作,上床休息了,她天天都盼望着鲁迅先生第二天又像平常那样醒过来,继续跟她谈文论艺。“休息”一词既写出了萧红对先生之死的不愿相信,更写出了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深刻理解,她懂得鲁迅先生毕生的事业就是以笔为旗,一心立人,他哪里舍得放弃他一生挚爱的写作事业呢?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景仰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知音之上的呀。某种程度上,萧红宁愿化身为鲁迅先生的毛笔,化为鲁迅先生的趁手用具,所以,她能写出这样传神的句子:“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上睡着了。”通过拟人化的“站”与“停”,仿佛可以看到萧红愿意陪伴鲁迅先生左右,帮鲁迅先生分忧解愁的迫切心情。

其实,鲁迅先生同样视萧红为知音,他透过萧红的《生死场》,一眼就“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萧红苦难的童年仿佛就次第呈现在他眼前,激发起他的同情与悲悯。更为关键的是,鲁迅先生发现了萧红有一颗不屈的灵魂,她的小说能给人以“坚强挣扎的力气”,因为在《生死场》中,“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3]。这样的解读丝毫不亚于钟子期对俞伯牙琴声的知音之叹。这一点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也不难看出。鲁迅先生与萧红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共振,相互问候一句“来啦”,就已经足够了,无须过多的言语。当许先生半夜送走我们时,“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从两个“嘱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体贴入微,他对萧红夫妇窘迫的经济状况了如指掌,但又不愿给萧红以任何心理压力,且让萧红夫妇坐小汽车回去,感受体面的、有尊严的小姐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万千宠爱!不唯如此,鲁迅先生非常在乎萧红的内心感受,萧红做的韭菜合子并不好,但鲁迅先生却以实际行动支持萧红,只见他“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这种不露痕迹的鼓励话语温暖着萧红敏感的心灵。正因为两人是忘年交,尽管萧红“刚刚来过”,但鲁迅先生一见到萧红,还是连连说着“好久不见”,可想而知鲁迅先生对于萧红拜访的欢迎和期盼。这就怪不得一向严肃的鲁迅先生见到萧红时才会发出明朗的笑声,以致“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这是怎样一种放松与惬意;与萧红夫妇聊天也丝毫没有觉得困倦与厌烦,一直谈到半夜,弄得萧红都有些不好意思了。由此可见,陈老师对文本精神实质的把握是多么准确而深入,所以他巧妙地借用了《懂你》这首流行歌曲来理解鲁迅先生与萧红之间的知音之遇。这样的解读可谓“心入”,陈老师完全进入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感受,体验他们的体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陈老师也是萧红的知音,他仿佛化身为萧红,读懂了晚年萧红的颓唐心境,读懂了晚年萧红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这从陈老师对《懂你》稍加改造,将之作为学习活动不难看出。《回忆鲁迅先生》创作于1939年9月,是萧红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而作。当时的萧红,已与多年家暴她的萧军分手,与端木蕻良同居在重庆黄桷树。面对一个会惹事却不善于处理事情的丈夫,染上肺病、身心郁闷的她开始回忆鲁迅先生的点点滴滴,一边口述,一边请姚奔帮忙笔录。可想而知,有多少个夜晚,回想起自己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身心俱疲的萧红最想倾诉的对象自然是把她视为知音、女儿的鲁迅先生。她肯定也无数次地像陈老师所设计的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倾吐着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与无比的崇敬。当然,陈老师更希望的是,学生以这样的学习活动进入萧红的内心世界,读出萧红心目中高大的鲁迅形象,读出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与怀念,对什么是真正的知音形成初步的概念。

三、披文与入情相融的散文教学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教学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4]。陈老师深得个中三昧。其教学环节一就是品味语言,体会萧红明朗而真切的语言表达。他将“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解读转化为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将阅读目光聚焦于表达明朗的语段之上,并通过因声求气的朗读体味其明朗。为了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发现明朗的表达,陈老师不失时机地提供了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从完全的肯定、细腻的动词、刻意的反复等语句特征上去发现,果然起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了学习支架的帮助,孩子们都学会了眼睛朝哪看、从中看出什么的阅读方法,一处处明朗的表达被一个个学生唤醒,从文本的隐蔽处凸显出来,汇聚到师生审美的目光之下,展现其美学的风姿。尤其巧妙的是,陈老师所设学习支架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他用省略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发现。果然,学生找到了“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些是白了的”,这样的句子,发现了文本的一大秘妙,写许先生看似与塑造鲁迅先生无关,但这种侧面烘托的写法恰恰把鲁迅先生衬托得更加高大和立体,连夫人都受到了感染,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不是更加让人肃然起敬吗?当学生没有发现文中拟人化的“站”和“停”之后,陈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聚焦于“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这句话,并且追问:“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写‘一双拖鞋放在床下’,怎么作者偏偏说‘停’了呢?”这种对改写比较法不着痕迹的运用,帮助学生发现了文本的陌生化技巧及其表达效果,把省略号的开放性进一步引向文本无限的语言秘妙。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陈老师在一问一答的师生交流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文学鉴赏这种看似高深莫测的工作。他看似信手举例,面对一个女同学,现场造句:“辛欣同学坐在那儿,和一朵水中的莲花一样,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用形象而生动的表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样的表达是明朗的,而且引导学生悟到“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像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这句看似平淡的句子的无限韵味。这就是教学智慧,这就是举重若轻。

品味语言既是散文教学的目的,也是散文教学的手段。作为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即透过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个性,与作者同悲同喜,同哭同笑。所以,陈老师设计了环节二“懂你二:鲁迅先生是蛮真实的”,要求学生按照下面的句式,替萧红女士向鲁迅先生说句心里话。

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

多想告诉您,

先生,,

我懂得,

您是蛮。

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提示:前为概括鲁迅等人剪影,后为概括鲁迅形象。)”

学习活动很聚焦,开展得却非常充分,教学效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好。原因在于陈老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第一空概括鲁迅剪影,需要学生回归文本,找到有助于凸显鲁迅个性和形象的情节和细节,才能概括出鲁迅的剪影;第二空概括鲁迅形象,要求学生站在萧红的立场,进入萧红的内心世界,概括出萧红心目中的鲁迅形象。这项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萧红之所想,爱萧红之所爱,鲁迅形象概括出了,萧红的情感也就把握住了。更为关键的是,两次概括活动,将“课标”关于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性质落实到实处了。

让人拍手叫绝的还有环节三的精彩设计。陈老师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也在课型改革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要求学生选取其中一种句式,用明朗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言说对象真诚的情感,巧妙地将言语形式(明朗的表达)与言语内容(真诚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1.多想您,鲁迅先生。

2.多想您,萧红女士。

3.多想您,陈老师。

4.多想您,。

(提示:前一空,选填“告诉”“靠近”“伴着”,后一空,或完全的肯定,或细感的词语,或刻意的反复,或陌生的语言等等。)

这四个由浅入深的句式,设计得很巧妙,既有以写促读,也有以读促写。第一句是对课文中的言说对象(鲁迅先生)表达敬意,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鲁迅人格魅力的感受与体验,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第二句是表达对作者的敬意,强化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也扩展了学生的人生经验,发现了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作者,写出了一个不同于坊间的鲁迅形象,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萧红的探究兴趣。第三句则在领悟了明朗的表达与真诚的情感的关系后,在课堂情境的激发下,顺理成章地表达对任课教师的真诚情感,巧妙地把散文阅读潜移到了散文写作上。学生的表现也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多想告诉您,陈老师,您的笑容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有力的动作,令年少的我们常常笑得合不拢嘴。”由此可见,只要创设好了情境,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内在需要,学生是能够用明朗的语言进行真诚的表达的。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陈老师把散文贵真的写作理念巧妙地教授给了学生。第四句则将言说的对象扩展到自己身边的人、自己尊敬的人、与自己有关乃至无关的人,但不管是谁,都要贯彻用明朗的语言表达真诚的情感这一原则。陈老师就以这种大道至简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怀上”了写作的奥秘,起到了管建刚所说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5]。也就是说,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言语活动悟出了写作奥秘后,“孕”上一段时间,开花结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大概念统领下的散文教学就这样达成了它的教学目标,掌握了大概念,实现了高通路迁移。

总之,陈老师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课,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单元导读和文本特质,从单篇课文中提炼出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相统一的大概念,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充分的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交流、文学鉴赏与言语实践中,把握住了语文大概念,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迈出了可贵的步伐。

注释:

[1]王荣生、马雅玲:《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何以是散文(上)——散文教学内容问题研讨的预备之二》,《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第13页。

[2]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17页。

[3]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422页。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174页。

[5]管建刚:《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6页。

[作者单位:(肖爱华)赣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刘汉波)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