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作者: 陈苏庆(课前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屏显一段歌词,学生静静地听。)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
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
师:上课。课前同学们都静静地在欣赏一首歌,这歌曲叫——《懂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读“懂你”,读懂本篇散文明朗的表达与鲁迅先生本真的人格,读懂作者萧红女士,读懂我们自己。
(屏显)
文本概念:明朗的表达与本真的人格。
(生齐读。)
师:根据你的了解,谈谈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可从外貌形象、性格特点等谈谈。
生:浓黑的一字须。
生:根根向上的头发。
生:喜欢吸着烟斗。
生:面目严肃冷峻。
生:深邃、严厉。
生:倔强。
生:勇毅、果敢。
师:印象中鲁迅先生“像匕首”“像投枪”,文辞犀利,直刺敌人的心脏。那作者萧红女士又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呢?
“懂你”一:语言表达是蛮明朗的
师: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让我们感觉非常明朗?请同学们选取这些句子明朗地读起来。
(屏显)
请你选取以下这些明朗的句子读起来。
1.完全的肯定。
提示:句末含有“……是……的”或“……的”的短语的句子。

2.细腻的动词。
提示:含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的句子。
3.刻意的反复。
提示:作者有意重复的词语或句子。
4.……
(生勾画,自主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的声音是蛮明朗的。下面请展读一下你找到的明朗的句子。
生:第1自然段:(朗读)“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师:你的朗读是非常响亮的。
生:第2自然段:(朗读)“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里用来“抓”“扣”“伸”三个细腻的动词,立字见影。
师:不错,你会化用“立竿见影”这一成语,哪位同学上台演示一下。
(一生朗读句子,一生上台演示动作。生笑。)
生:第6自然段:(朗读)“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师:同桌的你,挨得这么近,你能点评一下吗?
生:他读得铿锵有力。
师:哪个词语更显有力?
生:两个“一定”。
师:对,这句重音的处理很到位。(师示意,生鼓掌。)继续读。
生:第12自然段:(朗读)“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这句中“举”字很有画面感。
师:是的,你的朗读是蛮有画意的。
生:第24自然段:(朗读)“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生:我的同桌读得爱憎分明。
生:第34自然段:(朗读)“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些是白了的。”
师:写许先生跟写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生:如果许先生“躺平”,那鲁迅先生不就早躺扁了吗?
(生笑。)
师:这就是——
生:(答)侧面烘托。
生:第40自然段:(朗读)“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师:如果改为“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像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感觉就是一个乡巴佬,所以语言表达不仅得明晰,而且要明朗。举例说吧。“辛欣同学坐在那儿,和一朵水中的莲花一样,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语言明不明朗?
(生笑。)
生:第46自然段:(朗读)“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第52自然段:“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师:你一口气读了这么多啊?
生:我挺喜欢的,读着心里感觉暖暖的。
师:对,这就是明朗的表达。
生:我们朗读的是第18、21、22自然段,我想和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好呀!朗读形式有创意。
生:(读)“来啦!”
生:(读)“来啦!”
生:(读)“有什么事吗?”
生:(读)“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师:这样读一下,萧红“来啦!来啦!”,感觉怎样?同学们听听,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心里就暖洋洋亮光光的,这就是明朗的表达。明朗的表达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写“一双拖鞋放在床下”,怎么作者偏偏说“停”了呢?读来让我们感觉“新奇”,这就是陌生化语言,这就是明朗的表达。
……
(屏显)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完全的肯定)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细腻的动词)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刻意的反复)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阐释的描述)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陌生的语言)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口语的表达)
……
(生齐读。)
师:萧红女士笔下的语言为何这样明朗呢?这源于萧红和鲁迅的深厚交情。
(屏显)
助读资料一:
1934年11月,萧红和萧军来上海投奔鲁迅,鲁迅出钱安顿他们生活。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自费帮萧红出版了成名作《生死场》,并帮《生死场》作序。萧红很快步入上海文坛,创作的《呼兰河传》震惊当时文坛。
(生默读。)
师:没有鲁迅帮助,就没有萧红的文坛地位。1936年身在日本的萧红,听到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内心是十分悲痛的,回国后,许多人向她约稿纪念鲁迅先生。她说,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偏偏要说他死了呢?鲁迅之死带给萧红的悲悼和痛苦,经过三年的积淀,流淌在她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里。
(屏显)
助读资料二:
《回忆我的鲁迅先生》原文结尾: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生齐读。)
师:1942年病逝于香港的萧红,在生命弥留之际,拿起纸笔写下了“大海”“鲁迅”四个大字,可见鲁迅先生在她心中的地位。原文结尾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流淌着大海般的情感。
“懂你”二:鲁迅先生是蛮真实的
(屏显)
请你按照下面句式,替萧红女士向鲁迅先生说句心里话。
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
多想告诉您,
先生,,
我懂得,您是蛮。
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提示:前为概括鲁迅等人剪影,后为概括鲁迅形象。)
师:老师举个例子吧。(缓缓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我懂得,您是蛮可亲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这里概括的是海婴的剪影,从侧面烘托鲁迅先生可亲的一面。除了侧面描写,文中还有好多正面描写鲁迅的剪影,例如他的笑声,他的身影,他的语言,他的动作等等。
(生默读课文,在文句旁做批注。)
师:下面用“懂你”的旋律展读萧红向鲁迅先生说的心里话。
生:(朗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您明朗的笑声,我懂得,您是蛮乐观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生鼓掌。)
生:(朗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您走路轻捷,我懂得,您是蛮果敢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生鼓掌。)
生:(朗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您反复嘱咐许先生,我懂得,您是蛮贴心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生鼓掌。)
生:(朗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您举筷子问吃饺子,我懂得,您是蛮尊重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生鼓掌。)
生:(朗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您展读青年来信,我懂得,您是蛮关爱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生鼓掌。)
生:(朗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您看电影让车,我懂得,您是蛮礼让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生鼓掌。)
生:(朗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您翻一翻书休息,我懂得,您是蛮惜时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生鼓掌。)
生:(朗读)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您的夜里,多想告诉您,先生,您的夫人忙里忙外,我懂得,您是蛮辛劳的。其实您一直都是我的奇迹!(生鼓掌。)
……
师:刚才在大家明朗的朗读中,静静的抒情中,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下面小结一下。
(屏显)
鲁迅是一位尊重、体贴妻子的丈夫;
鲁迅是一位慈爱、呵护孩子的父亲;
鲁迅是一位真诚、热情幽默的朋友;
鲁迅是一位关心、栽培青年的导师;
鲁迅是一位勤勉、忘我工作的作家。
(生齐读。)
师:作者用明朗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也拉近了鲁迅和我们的距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不在多,简要则灵;声不在亮,情真就行。听到大家的明朗的朗读,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一颗真诚的心。
“懂你”三:五班同学是蛮真诚的
(屏显)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句式,用明朗的语言表达你真诚的情感。
1.多想您,鲁迅先生。
2.多想您,萧红女士。
3.多想您,陈老师。
4.多想您,????。
(提示:前一空,选填“告诉”“靠近”“伴着”;后一空,或完全的肯定,或细感的词语,或刻意的反复,或陌生的语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