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助读系统编写特色与使用建议
作者: 陈燕 明飞龙语文教材是师生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由选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四部分组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助读系统的功能,使得它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小说助读系统的育人价值与教学价值,本文将以《祝福》为例,对小说的助读系统作较为详尽的分析,为师生全面认识小说助读系统、深入开展小说阅读教学提供思路。
一、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助读系统的内容分析
在语文教材中,小说助读系统围绕小说选文系统设计,与其他三大系统相互作用,是辅助师生进行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助读系统主要包括单元导语、预习、注释、插图、阅读提示、补白等。[1]以下研究内容中,笔者将从单元导语、课下注释、插图、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五个方面对《祝福》的助读系统进行分析。
(一)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主要说明单元主题,解释组织单元活动的意义,以及提示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学习路径。[2]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所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是小说单元。此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了此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评判”,要求学生能够对社会现实及人生进行深刻洞察,体会小说文本对于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介绍了此单元所选择的五篇小说的特点,即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阐释了学习小说的价值和目标指向——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指明了此单元学习的三个核心任务:首先,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人物与环境的共生、互动中认识人物形象,关注作品所具有的批判意识;其次,了解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品味小说文本独特的语言魅力;最后,借鉴小说创作的技法进行小说创作,用读书提要或者读书笔记的形式书写阅读小说的感受。
(二)课下注释
王敬东将语文教材课下注释按功能分成提示性注释、诠释性注释、说明性注释三类。提示性注释一般是交代文章的出处;诠释性注释有的给较生僻的字注音、释义;说明性注释主要交代引文的出处,介绍词句中涉及到的人物、历史事件、地域名称等。[3]笔者根据以上三种分类体系对《祝福》课下注释进行了梳理,这篇小说课下注释的数量共计60个。提示性注释仅有1个,这一注释交代了《祝福》这篇文章的出处;诠释性注释共计47个,主要对选文中的生僻字进行了注音和释义;说明性注释共计12个,主要注释了选文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和书籍名称。课下注释的设计是对小说选文的延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了支点。有了课下注释,学生无须通过教辅、字典、互联网等媒介,就可以扫除字词障碍,快捷地了解生僻字的读音和释义。再者,课下注释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向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可以扩大知识面。
(三)插图
小说图像类助读系统能够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本的主要人物,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可观的特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祝福》一文中配有一副插图。图片的内容与“我”在河边所描绘的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相一致,与选文内容紧密结合。从类型上看,这张插图是一幅人物插图,插图描摹了一位饱经风霜、面露难色的女人。这位女人左手拿着一根用棍子制成的拐杖,右手提着一个破旧的篮子,篮子里放着一个空空如也的碗,她正是祥林嫂。从内容上看,这幅插图富含深意,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兴趣,增强对于祥林嫂形象的理解,为学生了解这位命运曲折妇女的悲惨境遇做铺垫,进而促进学生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充分分析学习提示,发挥学习提示的最大价值,有助于探寻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路径,进而提高学生研读小说文本的能力。《祝福》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为师生教学小说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学习提示首先从小说的题目入手“看到《祝福》这个标题,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祝福”二字将学生引入到祝福的情境当中去,接着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中的“祝福”和学生想象中的“祝福”存在的差异。学习提示第二部分围绕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这一学习提示切合了小说的文体特点;其次,学习提示将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指向了祥林嫂,启发学生从性格和心理的角度分析祥林嫂,学习提示还指出了“小说中有些‘次要人物’以及叙述者‘我’”对于理解整篇小说的独特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学习提示最后一部分则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语言深邃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学习提示循序渐进、面面俱到,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阅读小说的水平。
(五)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习任务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是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学生素养的关键要素,因此,单元学习任务对于改变传统教学设计实践具有重要价值。[4]单元学习任务以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做任务”,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单元教学内容由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为教师统筹安排教学任务提供了指导。通过梳理可知,此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共计三个,可以概括为:第一,概括各篇小说社会环境的特点,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第二,探讨小说中“突发事件”的作用,体会小说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从人物语言中分析其性格特征,就其中一个任务进行完成,写一则读书札记。第三,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作。从关系上看,这三个学习任务由低阶向高阶进行过渡,呈现进阶关系。从内容上看,三个学习任务涵盖了环境、人物、情节、语言等要素。从与学习提示的关系上看,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任务对应了学习提示中的阅读任务,比如,要求学生分析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这一“学习提示”对应了“单元学习任务”中用读书札记书写小说中描写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的阅读体验向写作能力进行迁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读写结合的阅读结构。
二、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助读系统的编写特色
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助读系统是师生进行小说教学的重要依托。充分挖掘小说助读系统的价值,使助读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能转换。通过分析可知,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助读系统明确指向了语文核心素养,在强化学生言语经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编写特色。
(一)注重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层级。统编版高中小说助读系统的编写密切关注学生言语经验的积累,注重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自学支架,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以课下注释为例。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的课下注释编排积极践行新课标所提出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观念,注重检测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知识的能力。《祝福》这一选文篇幅长、时代背景久远,但是课下注释的数量多达60个,体现其切实关注学生字词及文学常识的积累,为小说文本的阅读扫清了字词障碍,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新课标在学业测量水平中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有主动积累的意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能够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5]。所以,课下注释围绕生僻字词、专有名词、文学常识等提供丰富的语料,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
以单元学习任务为例。单元学习任务部分引导学生用读书札记来探讨祥林嫂丈夫意外身亡以及儿子遭遇不测等“突发事件”的作用、来分析鲁四老爷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借鉴小说技法,用笔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小说单元学习任务部分关注了小说这一言语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名篇《祝福》的学习掌握鲁迅小说语言创作的特点,在读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体会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感受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韵味。让学生以读促写,使得学生在写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语言,学会通过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的方式表达自我。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中学时期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这也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相一致。“学以思为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就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逻辑思维的培育对学生跨学科学习及终身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小说助读系统的编排独具匠心,助力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
以学习提示为例。学习提示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看到《祝福》这个标题,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阅读作品,看看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是否符合你的想象。”以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的意思来想象祝福的情境,祝福字面上的意思代表了祥瑞、祝幸,实则具有讽刺的意味。这一学习提示助力学生找寻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祝福和想象中的祝福相矛盾的地方,学生进而思考作者以《祝福》为题的原因,揣摩作者的意图。这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小说情节、探索小说主题的兴趣,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中思辨和质疑,使学生在思辨与质疑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以单元学习任务为例。单元学习任务的三个子任务呈现出由浅入深、由低阶向高阶进阶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布置三个子任务,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完成单元主线任务,使得学生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认识人物的性格,关注此单元小说的批判性。单元学习任务启发学生以敏锐的视角去观察思考,提高其分析鉴别人情世态的判断能力,也为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思辨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土壤。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为课程目标,倡导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6]。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编排的皆是蕴含丰富美学思想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此单元的助读系统也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育发挥了作用。
从单元导读来看。单元导读第二段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此单元的小说选文题材丰富,小说创作手法纷呈万象,读来甘之如饴。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觉得小说篇幅过长、晦涩难懂,也可能觉得枯燥无味、全无兴趣。而单元导读部分提示学生鉴赏小说的方向和角度——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从分析可知,单元导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培养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支点:鉴赏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掌握小说语言等,切合问题,颇具文体意识。在单元导读的统摄下,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从学习提示来看。学习提示回应了单元导读的要求,要求学生关注《祝福》中的人物,与此同时,启示学生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这一提示指向了体会小说环境及分析环境作用的审美要求,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背后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分析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在第三自然段,学习提示提出要注意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韵味。这一学习提示与单元导读的要求相对应,意在引导学生感悟鲁迅小说语言简练而深邃的特点,帮助学生感受文学创作的魅力。这也是小说助读系统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的价值也正有助于学生审美品质的提升。
(四)注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7]。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优秀民俗文化,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重任。助读系统是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课下注释为例。课下注释中所提到的“送灶”“桌炜”“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等是浙江部分地区的人民祈神赐福,祈祷来年能有好的运气的文化习俗。“祝福”文化绵延至今,象征着浙东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这些课下注释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祝福”文化及“祝福”的仪式。课下注释中提到的“新党”“监生”“陈抟老祖”“庙祝”则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性的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习得有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再者,课下注释还介绍了《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这几本书,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转变,为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供了支架。由此可知,小说助读系统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
三、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
统编版高中语文小说助读系统的编排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重视语文育人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寻求对策,明确助读系统的使用程度、使用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利用好助读系统的“助教”功能。与此同时,学生也要重视助读系统的“助学”功能,通过小说助读系统培养自主学习小说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对应的小说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