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价值、原则与达成路径

作者: 陈俊红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与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游戏化教学俨然成为打造快乐学习氛围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通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具有游戏性的策略和方法,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形成语文能力,获得精神成长。基于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功能与定位,本文以顺应儿童天性本能、践行新课程理念、解锁教材知识密码为出发点,从价值意蕴、原则遵循、达成路径三个层面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进行研究探索,旨在让学生在游戏元素的驱动下爱上语文学习、主动接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不竭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游戏元素,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厌学心理,并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积极学习模式。[1]

例如,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了解字面意思,然后再延伸讲解,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但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总是提不起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成语接龙游戏活动,如在两种不同颜色的纸张上分别打印若干成语和成语的解释,让学生根据释义找出对应的成语。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不断挑战自己并获得成就感。尽管个别学生对于一些意思相近差不多的成语,还很难一一准确对应起来,需要借助成语词典或教师、同学的协助才能找准对应关系,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学努力和教师的适当点拨都能够完成游戏活动设定的任务。可见,成语接龙游戏活动让学生亲历了甄别成语意义的方法和应用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成语及其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二)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以“师传授、生接受”为核心,学生被动式地接受知识、输入知识、强记知识。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符合语文教学本质,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采用寓教于乐的语文游戏化教学方式,能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中点燃学生求知激情,令学生完全进入状态,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2]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中的《揠苖助长》和三年级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为例,这两篇文章是两则古代寓言故事。在教学这两则寓言时,笔者让学生分别在游戏中扮演课文中的主人公,让故事的情境在课堂上再现。扮演揠苗助长者的同学,非常夸张地把一棵棵碧绿碧绿的小苗“成长”了一大载,最后禾苗却全都死掉了,其讽刺意义不言而喻:遇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好心办坏事。班长扮演守株待兔的农夫,更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他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在树根旁等待野兔,结果不但没有捡到野兔,还沦为宋国的笑柄。通过游戏扮演,学生明白了:不要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可见,游戏化教学不仅能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延伸寓言故事的深刻内涵。

(三)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游戏王国中,学生如同至高无上的国王,梦想可以不设边界,任其自由飞翔。尽管在游戏中许多学生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看似十分可笑的问题,但这是实质上学生充满想象力的体现,是产生灵感和创新意识的前提。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提出质疑或提问、追问,这恰恰说明了他已经完全沉浸在文本的情节中。

例如,《格林童话》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荐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小红帽》是其中的一篇。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红帽》教学游戏活动前,先要求学生阅读原文。阅读之后,许多学生产生了疑问:“小红帽的妈妈怎么让小红帽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大灰狼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吞了下去,可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为什么没有死,后来还能被猎人救了出来?猎人用剪刀把大灰狼肚皮剪开,让小红帽拿大石头塞进去,为什么大灰狼没有被疼醒?如果是我,一定会报警,让警察把大灰狼抓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在疑问与猜想中发展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使后续的游戏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二、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原则遵循

(一)自由与规则平衡

“自由”游戏不等于放任自流、随心所欲的任性游戏,而是建立在规则上的有界限的“自由”。因此,运用游戏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需要建构与自由比肩而立的“规则”。要让学生真正自由起来,做课堂的主人,必然要接受一定规则的约束。没有规则约束的自由是空洞而毫无意义的,而没有自由的约束则是僵化和不人道的。遵守底线“规则”,既是学生自由的边界,也是学生成长的“保护伞”。可见,“自由”和“规则”并非是互相排斥的一对矛盾,而是在游戏化教学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走向融合。基于这样的认识,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游戏化教学系统,就需要教师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张力,让语文课堂尽显和谐融通之美。

(二)目的与手段统一

一个真正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游戏,既要契合学生的期望和价值追求,又能让课堂灵动起来,让抽象的问题简单化。[3]在设计语文游戏化教学时,首先应坚守以“游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翱翔这个初心,切不可把“游戏”活动异化为纯粹的娱乐活动,一味地追求外表的热闹和形式的时尚,而忽视游戏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所以,准确定位“游戏”的作用和价值十分重要。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游戏”并非万能,即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游戏化教学。比如,古诗词就不太适合游戏化教学。因为,古诗词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背诵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游戏化体验。可见,语文游戏化教学必须坚持目的与手段相统一,即必须有清晰的目的指向,并有达成目的的适切手段。

(三)形式与精神相融

所谓游戏精神,其实是一种快乐的精神。也就是说,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自由选择、自主决定、自我挑战、主动探索的欲望和激情。它是学生鲜活的灵魂和由内而外展现出的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摆脱功利主义的限制,着眼于有更长远的教学指向,选取与游戏精神相匹配的游戏形式,让语文教学呈现出游戏精神,让学生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感受语文学习的美好与快乐。游戏与教学相融合,以游戏为表征,以教学为实质,确保游戏活动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能够将游戏中的经验应用到语文学习中,达成形式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三、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达成路径

(一)合作式游戏:提升学生内化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堂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形式。长期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基于教师给定的问题和范围,在临时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很少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功能发挥不充分,缺乏趣味性、启发性、鼓动性和多样性,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收效甚微。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有意识地将游戏融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沉浸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加积极思考和通力合作,使个体对课堂教学内容能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更深刻的体悟,在提升学生内化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并顺利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少年闰土》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记忆中的闰土在瓜地奋力刺猹的画面,以及见面时闰土告诉作者许多稀奇事,反映出少年闰土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教学时,笔者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基于课文中的插图以及相关的细节描写,结合学生本人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模仿闰土刺猹时的动作和与作者对话时的情景,分析这些动作和对话展示出了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并在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模仿游戏的心得体会。这种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特点的游戏,既有助于促使学生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又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优势互补等以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知识内化能力。

(二)竞赛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更具竞争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学生特点,开展竞赛式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比赛中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开展竞赛式游戏活动,需要获得各个层面的积极回应,因而参赛对象不能仅局限于本学习小组、本班级,而是应基于游戏融合和语文学习的需要,将其延伸、拓展至不同班级乃至年级、学段,让学生在竞赛式游戏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创造力。同时,这种多层面参与的竞赛式游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涉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相关内容。在学习完这些课文后,笔者结合同年级其他班级的学习进度,策划在整个年级范围内开展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的竞赛式游戏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比如,表演式的游戏竞赛:每个班一个剧目。竞赛前各个班级师生认真研读课文,品味作品中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发掘、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精心准备下,游戏表演内容纷繁多样,不同人物竞相亮相,不同故事情节再现古人传奇智慧;辩论式的游戏竞赛:由各班语文教师组成出题组,提供竞赛题目;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由组队,抽签选择正方或反方,正反方各5人。竞赛采取淘汰制,分为初赛、半决赛、总决赛。学生在辩论中展示了他们对古典名著的文学形式、艺术风格和人性刻画的生动理解和演绎能力。这些以竞赛形式呈现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以文会友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动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实践式游戏:拓展学生研学空间

课堂之外的教育远比课堂教育重要。[4]但当今社会却有不少的人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是教师的责任。其实不然,儿童的成长除了学校、教师外,也离不开家庭,更离不开社区和社会环境。好的儿童教育不是隔绝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生活和能够融入社区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与游戏教学融合过程中,也需要通过社区内的实践游戏来加持和拓展,让学生亲身体验深入社区学习的魅力和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可以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设各种游戏研学活动,让学生增进对自然、科学、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培养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形成的优秀品质。

《搭石》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讲述村民为了通过小河,自觉轮流摆放石头供大家通行的小事。摆放的石头将河对岸连接,传递出互帮互助的善意,同时也赞美了村民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在教学这一课的过程中,笔者在与社区居委会协调沟通后,带领学生跨出教室,走进社区、街道、敬老院开展以“爱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老人不孤单,我们常相伴”为主题的游戏研学活动。在社区及街道,主要清理周围垃圾纸屑,宣传“爱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环保理念。在敬老院,组织学生积极地跟老爷爷、老奶奶聊天,为老爷爷、老奶奶表演精彩的节目,还帮助老爷爷、老奶奶打扫卫生、捶背、梳头等,为老爷爷、老奶奶增添一份温暖。这次将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的游戏化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和领悟了课文中所赞美的那种互帮互助的善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教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5]。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更高效、更灵动的语文学习大门,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达到“走出课文”的目的。但是,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个别学校的游戏化教学流于形式,过分追求课堂热闹,使游戏化教学失去灵魂,未能成为教师教学的特色和亮点等。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游戏化教学中的重要角色,承担起引导者的责任,使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发挥出更好的成效。

注释:

[1]李丽娜:《小学语文课堂引入游戏的实践研究》,《甘肃教育》,2023年第20期,第58页。

[2]甄亚红:《小学语文识字写字语言游戏化教学策略》,《学苑教育》,2023年第26期,第82页。

[3]付小东:《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年第Z1期,第69页。

[4]韩晗:《课堂之外的教育远比课堂教育重要》,《光明日报》,2020年8月11日,第15版。

[5]刘静、李晶、刘昌海:《小学高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证研究——以六年级为例》,《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第92页。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辋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