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酒敬东坡,明月清风心豁达

作者: 周文婷

一杯清酒敬东坡,明月清风心豁达0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词的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选取眼前赤壁的景物,注入作者的感情,引出英雄人物;下片紧承英雄而来,通过怀古,追忆三国英雄周瑜,表达了作者对周瑜的倾慕和景仰,抒发词人功业未成的感慨和旷达的情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被誉为“古今绝唱”。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加之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苏轼的作品,这为学生进一步感受和学习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学生通常缺少深刻的生命体验,较难深入品味词作情感。故而在教学中,需多引导学生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句,探讨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

2.学习本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点。

3.了解苏轼的精神内涵,学习苏轼执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从中体味词人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写作手法,体会词人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诵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千古风流见品格

师:同学们好!从小到大,我们学过不少苏轼的作品。

[PPT]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师:请同学们结合作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老师,苏轼被贬儋州,无畏“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豁达、有傲骨的人。

生2:老师,初中我们学过《记承天寺夜游》,我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认为苏轼是一个乐观的人。

师:明月清风心豁达,正是苏轼的写照。看来同学们都直观地认识到了苏轼那阳光乐观、苦中求乐的心态。

师:苏轼,何许人也?这位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深受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几经大起大落。他个人特有的敏锐直觉加深了他对人生的体验,他过人的睿智又使他能以新的视角和高度思考人生。

[PPT]

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他既经顺境,复历逆境。得意时是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是柏台肃森的狱中死囚,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瞰芋饮水的南荒流人。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元佑时,二十几天之间由登州台还,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升到翰林学士兼侍读,荣宠得来迅速,连他自己也不免愕然。绍圣时,从定州知州南贬,先以落两职、追一官以左朝奉郎(正六品上)知黄州,诰命刚下,又降为充左承议郎(正六品下),途中又贬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再改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师:三改谪命,确乎需要超凡的承受能力。这种希望和失望、亢奋和凄冷、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长时间的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促使着苏轼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去探索在纷扰争斗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生活实践而不是从纯粹思辨去探索人生底蕴,这是苏轼思维的特点。

[PPT]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在追忆三国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苏轼也感叹时光易逝,故而写下此词。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苏轼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苏轼寄寓其中的风流豪杰之梦,感受他非凡的豁达胸怀。

二、整体感知,大江东流显气势

师:从这首词的题目“赤壁怀古”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内容呢?

生: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念古人、古事。

师:没错,这是一首怀古诗。

[PPT]

咏史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标题中往往带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基本结构是临古地——思古人(自比、对比)——忆其事——抒己志。也就是李贽说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准字音,划分节奏,感受诗歌意境。通过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气势雄浑,大有“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之意。

生2:感觉非常豪迈,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大的抱负。

师:词人在上片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小组合作,分析这些词句是怎样体现雄浑气势的。

生1:词人写的景物有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惊涛。

生2:我从“乱石穿空”中读出了赤壁的险峻,一个“穿”字写出了赤壁的高峻险要。

生3:我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读出了长江之水的汹涌澎湃和波澜壮阔。

[PPT]

“大江东去”勾勒出一个阔大的空间背景,“千古”一词则渲染出一个雄跨古今的时间背景,在这个时空背景中,风流人物直奔眼底。

“空”字纵向写浪之高,“千堆”横向写浪之大。其间巨石高耸,有刺破苍穹之势;波涛如怒,有雷霆万钧之力。此三句化静为动,变点为面,描绘出古战场雄奇险阔的景象。

师:同学们都分析得非常好。词的上阕以波澜雄阔的长江为时空背景,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江奔流图,接着还点明了赤壁的险要地势。那么词的下阕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生:下阕借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刻画了周瑜英俊潇洒的儒将形象。

师:刚刚我们分析出这是一首怀古诗,词人怀念的是什么?

生:怀念的正是周瑜。

师:词人为什么会怀念周瑜呢?

生:我猜是因为词人自己深感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所以非常仰慕周瑜。

师:是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并未局限其中,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从悲哀中超脱。作者的感情是沉郁而不消极,低落中不失慷慨旷达的。

三、深入品读,赤壁英雄赞豪情

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上阙的结语。但是,这“画”,并不仅仅是长江的自然景观,还有“千古风流”的人文景观,有“一时多少豪杰”为之作注。“千古风流”转换成“一时豪杰”,词作的中心从而凝聚到周瑜身上。词人是怎样描写周瑜的风流的?

生:从羽扇、纶巾、谈笑、灰飞烟灭这几个关键词可以看出周瑜的风流。

师:词人把以弱搏强的、充满了凶险的、血腥的赤壁之战,诗化为周瑜“谈笑间”便使“樯橹灰飞烟灭”。这种指挥若定、决胜千里、轻松潇洒的形象,正是从一开头的“千古风流”的基调中演绎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初嫁”,为什么不是“出嫁”?

生:初嫁的意思是刚刚出嫁,“小乔初嫁了”能体现周瑜的风姿潇洒、智华似锦、年轻有为,令人艳羡。

师:不用“出嫁”而用“初嫁”意在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年纪很轻,以美人配英雄,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又才华横溢。周瑜为何是“羽扇纶巾”的装束?

生:“羽扇纶巾”体现了周瑜风度翩翩,具有英雄气概,刚柔相济、文武双全。

师:词人把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统一了起来,他把“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的英雄变成手摇羽毛扇的军师、头戴纶巾的儒生智者。周瑜在豪气中渗透着秀气,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生:老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也提到了风流人物。

师:这位同学联想得非常好,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1:可以描写出周瑜风度翩翩。

生2:可以看出周瑜潇洒从容,镇定自若。

师: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指挥若定、决胜千里、轻松潇洒的形象,隐含着词人向往功名、心意难酬的心境。苏东坡在词的下半片,对历史上的周瑜作了升华。表面上,越是把周瑜理想化,就越是远离苏轼;实质上,按照自己的气质重塑周郎,越是理想化,就越是接近苏东坡的情志色彩。

四、怀古寄情,人生如梦忘得失

师:词人怀念周瑜,实则是寄寓了自己的风流豪杰之梦。如何理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生:看到周瑜如此意气风发,苏轼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坎坷不遇,徒有报国之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词人感慨万分。

师:这句词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由怀古转到伤己,苏轼胸怀壮志,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地方,词人联想到自己,因此就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感慨,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人生在世,应有雄心壮志,但是,雄心壮志未必都能实现。那么,人又应该如何?“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最后,诗歌归结于堪破功名的道家情怀。词人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过情绪陡变,但是心中始终秉持为国效力之夙愿,这是其始终能够抛却个人得失、乐观豁达的关键因素。

[PPT]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醉蓬莱》

“一梦江湖费五年。”——《洗溪沙》

“十五年间真梦里。”——《定风波》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西江月》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

“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余。”——《谷林堂》

“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

师:“人生如梦”原是中国文人的常规慨叹,老师摘取了一些苏轼诗词中“人生如梦”的感叹。同学们可以从中读出什么呢?

生:老师,我看出了苏轼对人生与命运的无常感到迷惘。

生:老师,我看出苏轼在反复吟咏中忘怀得失,心态逐渐旷达。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如果说,“人生如寄”主要反映人们在时间流变中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沉思,苏轼却从中寄寓了对人生前途的信念和追求,“人生如梦”主要反映人们在空间存在中对个体生命实在性的探寻,苏轼却从中肯定个体生命的珍贵和价值,并执着于生命价值的实现。他的人生思考的多元取向,最终落实到对个体生命、独立人格价值的脚踏实地的不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