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觅凉消溽暑
作者: 沈顺英燠热夏日,品读那些清凉诗词,融进炎热时光,悄无声息地穿越烦躁的困扰,婉约成一缕缕柔和的清风。风过处,一丝清凉入心,氤氲出淡淡的宁静与清幽,夏日绵长而悠远。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描绘的夏日风情,让人向往,心生幽静。
清代文士在《清闲供》中写夏日雅事:“夏时,晨起芰荷为衣,傍花树吸露润肺……午后,刳椰子盏,浮瓜沉李,捣莲花饮碧芳酒。”一种恬静安谧在心头流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蛙们蹲在水草间鸣唱,用我们稚嫩的童音,沾着草木庄稼的清气,将人的心也濡湿得一片潮软。河里的水草,清香恬淡,滋润着平实温情的乡村生活。
明代诗人杨基《天平山中》云:“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写出初夏的江南风光,金黄色的枇杷点缀枝头,生机盎然,读之令人赏心悦目。
王安石《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湾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弯弯绕绕的溪水,流过石桥,绕过茅草屋,随着清浅悦耳的叮咚水声流进池塘,六月天气渐暖风也温热,麦子的香气随风四处弥漫,此时树木青草蓬勃生长,景致比万花盛开更让人欣喜。
陆游喜欢在河堤柳荫处乘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明月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清代郭麟认为池边、桥畔、河岸濒临水面,气温略低,是乘凉的绝佳去处,“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杨轻风一丝丝”。纳凉的人待在水岸边,手摇芭蕉扇,喁喁私语,很有一番逸人风致。
刘禹锡喜欢在亲水之处避暑,他写道:“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宋代秦观云:“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荫凉。秦观在《纳凉》中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他闲倚胡床,凝神静听船家渔姑清亮的竹笛声。笛声婉转,贴着河面徐徐飘来,似晚风穿越松林,似少妇妆楼颙望,唯美而忧伤。
“流湍莫怪浣衣女,临埠偷斜照云霓。”村妇们在河边的竹桩码头上汰洗衣物,洗去繁重和灰暗。夕阳下,衣裳的色泽和云霞交融的一刹那,蕴彩涵光,美得让人窒息。棒槌声声,村妇们把自己锤打得水灵秀气,捶打成河流的一部分。
宋代李重元《忆王孙·夏词》:“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躺倚竹床,池塘风过荷花香,再将桃李、西瓜浸于井水,过了半晌就能吃上冰镇水果,惬意之余,溽暑渐消。
清代郑板桥曾在《贺新郎·食瓜》词里描述:“吾家家在烟波里,绕秋城藕花芦叶,渺然无际。”身在水乡,出门便是河,绕村环田,交错成网,像玉带相缠,总有一叶轻舟,柳叶一样的村妇撑着瘦长的竹篙,在水面上划出一脉胭脂痕,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便在不经意中洇出美丽和温馨来。
古人尚能在炎夏里轻易找到凉爽去处,何况今天。闲暇多去树下喝茶,去水边散步。不仅能得到清凉,还能收获一份心旷神怡的快感。
让我们撷取诗词里的清凉浪花,远离喧嚣踏韵寻幽,神清气爽蛙鼓虫鸣,摹景抒怀人生快事,便觉诗词沉静而温润,尘世渐远,岁月温润静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渔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