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恰当语言材料,扎实培养思维能力

作者: 顾卫红

一、训练思维是语文课堂的必由之路

“语言与思维并举”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学思结合”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他在《怎样教语文课》中指出:“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各门课都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语言是和思维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1]后来,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语言与思维分拆不开。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有理,其实就是头脑里要想得正确,有条有理,因此,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2]“语言与思维并举”是叶圣陶先生基于当时语文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它明确要求把思维训练作为语文课训练重点,训练的是语言,但路径必须是训练思维,要通过训练思维实现语言的训练,而语言的训练归结到根本就是为了训练思维。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如下表述:“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3“]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4“]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5]——在这些引文中,我们不难发现,2022年版语文课标体现了“语言与思维并举”的思想,叶圣陶先生“语言与思维并举”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当然是语言的学科,但同时也是思维的学科,培养语言能力很大程度就是培养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什么是“思维能力”有如下描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6]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从具体语言材料、语言学习任务的特点出发,制定相应教学策略,提升思维训练的实效性。“语言与思维并举”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是新时代语文教育课堂实践的方向,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背景下对于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也是叶圣陶先生“语言与思维并举”思想与时俱进的自觉选择。

二、“语言与思维并举”思想的思路方法与实施路径

叶圣陶先生在提出“语言与思维并举”的论断以后,在其他很多场合也都有不少阐释。这些阐释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落实“语言与思维并举”思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一)语言的好习惯就是思想的好习惯

“一个词儿,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念,怎么写,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一句句子,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说,怎么讲,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语气和情调,该用在什么场合才合式。一篇故事,不但使他们明白说的什么,更要借此发展他们的意识。一首诗歌,不但使他们明白咏的什么,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7]——叶圣陶

“语言的好习惯就是思想的好习惯”,说的是要借助语言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上面这段话围绕“语言的好习惯就是思想的好习惯”说了四个意思,分别指出词语学习、句子学习、故事学习、诗歌学习,都不能仅仅浮于表面的读和写以及浅显的意思理解。要借助思维,往前走一步。学了词语会用,读了句子要深入理解它的语气、情调和应用场合;至于故事和诗歌,更加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

《荷花》(三下第3课)作者是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美丽的文字和奇妙的想象描写了荷花绽放时的生动姿态,表达了对于荷花的热爱之情。“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这句是写小朋友看荷花入了迷,以为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在风中舞蹈。句中的“舞蹈”一词该怎么教呢?单纯从字面看,“舞蹈”就是跳舞的意思,“舞”是手的动作,“蹈”是腿的动作,所以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说法。有经验的教师,还会找学生一起来舞一舞,意在提醒学生留意“舞”字上面部分是“一横四竖”——两个人一起跳舞,正是四条腿。这样的教学又生动又有趣,值得提倡。

但仅此是不够的。依照叶圣陶先生的意思,还应当进一步考察“舞蹈”一词的精妙之处:荷在风中摇摆,称之为舞蹈,可见很能摩其形,但又不仅是摩其形,也还写出了神韵,传达了情感:作者的喜爱之情,文中小朋友的喜悦之情。还可再进一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那是不是在说一大群小朋友在一起跳舞呢?他们跳的是什么舞?会唱些什么呢?天朗气清,风和日丽,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岂不就是一幅画?这样一来就又跟前面的文字勾连起来,跟小朋友的生活勾连起来。学习这样的文字,展开这样的语文活动,怎能不让人唇齿留香,流连忘返?

再比如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中(四上第10课)有这么一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在这段话里,有几个动词,如“触、巴、拉、贴”等,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它们的准确和生动,但也还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比如说,借助想象,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一个动画;借助表演,把自己的手指想成爬山虎的脚,模拟一下,看看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特别要跟学生一起交流和思考的是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观察的细致和连续,而这也是本篇课文所必须承担的语文要素。学习本段,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精彩文字背后的观察功夫,也还要相机迁移到实际的习作之中。

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只盯着语言,要看到语言的背后,特别是语言背后那个大大的人。这个看到的过程,就是借助语言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我思故我在”,“语言与思维并举”,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维起来,正是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做“目中有人”的语文教育。

(二)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一个好习惯

“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一个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写出东西来,人家就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满意。……想清楚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为什么要写。”[8]

作文教学从何入手?一般都认为要从内容入手,这固然有很大的道理。但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为什么要写”才是作文的关键,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从目的入手。我们做任何事,都会思考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值得做,自然会全力以赴;不值得做,就难免敷衍迁延。明白了为什么要写,写什么和如何写就有了深入探究的意义。先生强调作文要“想清楚然后写”,想的是什么?就是想作文的目的,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传达什么情感?表明什么立场?作文教学长期走在泥泞的道路上,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为什么写”,没有把这个根本的目的“想清楚”。

想清楚了为什么写,怎样写,写什么就有了根据。作文如此,阅读也是一个道理。读一篇文章,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现在的课文大多是白话,基本一读就懂,不需要琐碎的讲解。然后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难免有分歧。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我们要用好思维的武器,要凭借语言的元素,磨砺这件武器: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不可以不这样写?有没有更好的写法?长久做这样的阅读思考,我们思维的武器就会锐利起来,一目十行,见微知著也就水到渠成。

正如笔者在撰写此文时,主要的立意就是和老师们分享学习叶圣陶先生关于“语言与思维并举”思想的心得体会,共同把语文教学工作搞好。明确了这个写作目的,就可以组织材料,把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挑出几条来细细汇报。如果没有把这个写作的目的想明白,就难免虽下笔千言,却叫读者们不知所云。

(三)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

“用嘴说话叫作说话,用笔说话叫作写文章。……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用笔说话,情形也一个样。”[9]——叶圣陶

上面这段话是针对写作文来说的。作文难写,作文难教,作文最重要,这基本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难,作文就像说话,会说话就会写文章。我们一听这个“说话论”。立马眼前一亮:太好了,我班上孩子人人都会说话,作文不难了。但再一想,不对呀,这帮臭小子,净是瞎说话,真把他们的话记录下来,跟作文一样语无伦次。难道叶圣陶先生忽悠我们?怎么可能!关键在于“会说话”的“会”,我们可能理解得不准确。

什么叫做“会说话”?叶圣陶先生所谓的“会说话”,显然有别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能发出有意思的声音来”。这里的“会”,仍然有条理明晰,表达生动,有主次,有目的等等要求,是一种有很高要求的口头表达。俗话说: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小学生心直口快,口无遮拦,说出来的话往往不经大脑,因此,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如说话”,其主要立意,一是减轻师生对于作文的畏难情绪,二是指出说话和作文有密切的关联,可以借助说话来提高写作水平,三是倡导一种自然朴素的明白如话的文风。

语文教师要上各种公开教学展示课,这其中最受青睐的当属阅读课,最受冷漠的一般是作文指导课。按照通常的认知,既然是作文课,那必定要让学生动笔写,但是一节课就那么四十分钟,安排多少时间给学生动笔写呢?十分钟太短,二十分钟太长,总之是左右为难。所以往往就会看到作文课上,教师很少真正安排学生写作,即使是安排,也是短短几分钟,也是只写一个片段,因为是作文课,不写就很说不过去。但现在,我们听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说话论”,知道说话和作文有密切关联。所以,我们大可以在作文指导课上安排学生“说作文”。说,很便捷,时间的利用上就十分充足。

但是,说并不能真正替代写,说和写其实也还有很大的差异。说,我们有肢体的辅助,有情境的烘托,即使说得不连贯,也不会非常妨碍与人交际。因为,说,其实是一种立体的表达,听者往往大多就在场。但写就很不一样,写,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的线性的表达,是平面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心中其实是有很多有趣好玩的事,但限于用笔表达能力的限制,只能敷衍了事,用上一句诸如“好玩极了、好看极了、高兴死了”等模糊不清晰的话笼统带过。

因此,作文课上用说替代写,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要十分明白彼此的关联和不同,努力发挥说话作文便捷高效的优势,弱化肢体语言、交际情境带来的非语言功能。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简单列出一个提纲,甚至把一些关键的词句写下来。这样做的稳妥一面就是兼顾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各自的优势,使得我们学生课堂上用说写作仍然能做到条理清晰,中心明确。这自然也是在语言运用中训练思维的很好做派。

三、课堂教学实践中思维习惯的养成

培养思维习惯,想清楚,说明白,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恰当语言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语言与思维并举”时机的把握,让正确的事情在恰当的时机里出现。

(一)于学生无措时搭建思维支架

支架这个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好的建设意义。当有的问题距离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比较远的时候,就需要搭建一个支架,缩短目前和未来之间的距离,让“跳一跳”变得可行。

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究竟长在什么位置。课文是这样描述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尽管书本上有一幅图片可以佐证,但跟课文的文字描述还是不很贴近,让学生画一画很有必要。没有经过专门写生训练的学生,凭借着文字的描述要画出这样一幅画来,还是有不小的难度。首先自然是读熟课文,想象画面,再后就是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画好了之后,对照文字做评价,哪里画得好,哪里画得不对。结合大家的意见,教师出面搭建支架:简笔画出一根茎,茎上合适位置画一柄叶子,再放手让学生过来接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