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梦”
作者: 章成洋 赵志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潮流和发展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列为三大课程内容主题之一,并指出其“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这是强调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突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类学校要强化科普工作的意识。突出科普工作政治属性,强化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航天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座耀眼的丰碑。载人航天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形态,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红色资源。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此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科技”,选编的课文都与自然、科技有关,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千年梦圆在今朝》展现了中华民族追寻“飞离地球、遨游太空”飞天梦想的历程。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令人振奋、令人自豪。无论是普及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还是传承载人航天精神,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千年梦圆在今朝》都是重要的文本载体。
一、梳理过程,把握结构
课文的学习目标与要求是“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围绕这一核心任务,不仅需要细致梳理“飞天梦”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骄人成就,更需对梳理所得加以分析,发现文本的框架结构。
(一)范例引路,明确梳理维度
课文介绍实现“飞天梦”进程的层次非常清晰。首段讲述了中国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及其他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第二、三自然段记载了明代万户进行的火箭飞行的传说及炎黄子孙实现飞天梦的努力。第四至七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中国航天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空间探测三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要想了解“飞天梦是怎样实现的”,需要先对飞天梦圆的历程进行梳理。对此,教师可以“万户飞行探索”为例,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围绕“万户飞行探索”,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作者除了描写“万户飞行探索”的具体过程,还介绍了其他信息,比如“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交代了飞行探索的时间和人物;“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着人们”点明了万户首次飞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二)由点及面,明晰发展历程
基于梳理与分析,学生了解到作者是从时间、主要事件、价值意义三个维度介绍“万户飞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合作探究,梳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后续历程,关注作者对“飞天之梦”后续发展历程的描绘是否也依循以上三个维度。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仅要读懂和理解文本内容的整合特点,还对“飞天梦”实现进程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清晰的划分。阅读、比照中,学生发现作者介绍不同阶段的飞天过程时,都涉及时间、事件和价值意义三个维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按照这三个维度,将相应内容以集中化、概括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表格或思维导图中。通过归纳式的整理与汇总,学生明晰了“飞天之梦”的发展历程,了解到作者在勾画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脉络时,从时间、主要事件和价值意义三个维度来整合和呈现相关成就的。由此,在对主要事件的梳理中和对语言信息的整合中,学生感知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了文本的内在结构,感知与解读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探寻根源,洞察联系
作者在描述中华民族“飞天梦”发展史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介绍的维度局限于已有成就,还对贯穿其间的内在根源做了交代。关于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与“飞天梦”发展过程之间的联系。
(一)圈画思索,发现梦圆动因
四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快速发展,但仅凭自己的能力,他们并不能发现散落、隐藏在事件和价值意义中的缘由。为此,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在介绍发展过程时,除了交代时间、事件和意义,还写了哪些内容?将其圈画出来。
在分享自己圈画的句段后,教师可再顺势带领学生关注一些重点句段,如“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等等,经过探寻思索,发现文章在展现飞天梦圆历程的同时,对“飞天梦”实现的原因也做了详尽的描述。
(二)纵横分析,厘清内在关联
学生对飞天梦圆的动因有了初步认知后,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语句(段)的共同指向与语句(段)的多维指向两个角度,把握其与航天事业发展的关联。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发现这四句(段)话整体强调正是中华儿女从古到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才使得中华民族在“飞天”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四句(段)话虽同为对“飞天”事业取得骄人成就缘由的回应,但在具体指向上略有不同。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依借对比思维,探寻每句(段)话背后的具体指向。深入研读,学生认为原因指向四个方面:一是炎黄子孙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以及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不断尝试和实践;二是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先行者,像万户这样不屈不挠的探索者,用自己执着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为“飞天梦”的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三是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及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四是团结协作、坚持不懈、自主创新的航天精神,这些部是千年飞天梦实现的重要原因。至此,学生厘清缘由与成就的关联,思维在不断的发散与聚合中,从文本表层走向内在认知的深处。紧接着,让学生以“说说”的方式,将飞天梦圆的过程和原因展现出来,为感受和体会文中洋溢的自豪感奠定基础,也为理解作者在内容选取和构思布局上的安排作认知铺垫。
三、用好资料,感悟情感
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就是一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教师要充分发挥载人航天精神的育人功能,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中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及其精神品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航天事业,属于尖端的科学技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绝不仅是课文中所罗列的这些内容。课文“阅读提示”中也指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鉴于此,查阅资料,丰富文本内容,体会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应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同时,教师还须走出“资料收集”的认知误区,由对资料单一的拓展,转向丰富资料的多重价值。
(一)依据提示,明确收集方向
为落实阅读提示中的任务要求,教师可在预习环节,明确资料收集的方向和重点,延续文本的介绍思路,查找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也可以对文中简要提及的成就进行补充。
(二)拓展补充,增进感性认识
学生收集的资料与文本内容构成更丰富的航天事业发展谱系。不仅涉及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如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还对课文里简略介绍的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探寻,如:课文中描写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之后的“神舟七号”实现了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这是中国航天科技的一个重要突破;“东方红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在起飞前,因航天人钱学森等人的谨慎,避免了因爆炸而失败的幕后故事;王亚平、杨利伟、邓清明等航天英雄为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与奉献……学生查找资料、分享交流,在文本和资料的互文阅读中增进对航天事业的了解,对中国航天人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更加体会到航天事业成功背后的不易,更深刻感受到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
(三)聚焦意义,抒发爱国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22年版课标也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在有效结合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的体认是水到渠成的。文中这样富含情感的语句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如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让茫茫太空“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说:“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神舟五号”飞行的成功,让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如此,能够加深学生对每一次航天发展里程碑的意义的感知与体会,进而自然抒发心中澎湃昂扬的爱国之情,
(四)对比勾连,领会构思布局
在学生体认民族自豪感,抒发爱国之情后,教师可以借助拓展补充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既然收集的资料,与课文内容及主题联系紧密,为什么作者不将其全部写进文中?深度对比之下,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构思布局;这些内容,都是相应时间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要么是开启了航天事业的新局面,要么是取得了划时代的价值和意义。相对于其他内容而言,这些事件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如果对取得的成就一一介绍,会显得面面俱到、没有侧重点。由此可见,课文中每一个关键时间节点的选择,事件的选取,都与所揭示的意义,与所抒发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作者精心考虑之后的选择。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语文教学贵无旁贷、任重道远。教师应努力挖掘、统整教材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资源,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语文路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