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单元教学场域下微专题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章俊
在大单元教学场域下,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设计的站位,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教学转变为以整合的思想组织大单元教学,如此,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现状,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那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确定大单元?如何设计一个大单元的学习?如何在大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笔者以为,开展微专题教学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现转型的应然选择,也是实现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重要路径。
所谓“微专题”,是指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情和学情,教师提炼出小而精的教学点(聚焦核心的语言知识、典型的文学现象、关键的语文能力、基本的审美方法、有效的思维训练、重要的文化话题等),并围绕这些教学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1]教师可“依文开发”和“重新组元”,选择适切的教学点作为微专题,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深度阅读与表达的欲望,引领学生深度参与语文学习,从而培养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基于单元,依文开发微专题
“基于单元,依文开发微专题”就是不打破单元布局,不打乱课文次序,在课文的内部提炼教学点,把教学点开发成微专题。为什么要基于单元开发微专题?褚树荣老师说:“‘新教材’是‘教之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载体。依据单元框架,教好现有课文,应该是使用‘新教材’的常态。”[2]
(一)聚焦单元主题,设置微专题
统编教材“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3]。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大单元教学意识和整合思维。在充分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之后,为了推进教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宏观把握单元特点,围绕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开展微专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比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从散文基本学理、统编教材特点、2022年版课标要求和学情等角度分析,再结合大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应是侧重关注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迁移运用。基于此,可以开发出微专题——欣赏并掌握散文情理兼融、知性与感性并具的特质。为了落实微专题教学,可以设计以下任务活动:(1)找出写景的精彩段落(学生从本单元课文中任选其中两篇),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其神韵的。(2)请从本单元课文任选一篇文章分析其在景、情、理的交融的运用。(3)探究散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精神。(4)学习这些散文后,你觉得应该怎样阅读“写景类”散文?(5)结合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察,选写身边的平常景物或是市井生活,借鉴本单元散文写法,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小片段或写景抒情散文,阐发哲理,思考自然和人生。(6)结合阅读体验,选择一个或几个视角,就本单元课文写一篇鉴赏性短文。前三个任务活动是指向文学阅读方面的设计,意在提升学生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精思、阅读习惯;后三个任务活动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读写结合意识,倡导学生把握散文艺术表现方式,珍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注重写作经验的借鉴和分享。
(二)在文本纵深处,开发微专题
“就教学内容而言,要突破‘单篇’,突破‘文本’,课文要与课外经典名著相结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就教学范围而言,要突破‘课堂’,突破‘教师讲解’,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获得文学素养。”[4]教师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可依据文本向纵深开掘,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浙江桐乡高级中学的杨大忠老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为了突破单篇,突破文本,与课外经典名著相结合,抓住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水浒传》的情节描写这一教学点,设置了三个微专题——“对名家观点的批判质疑”“对故事情节的理性思考”和“对作品某些内在特征的否定批判”,构建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纵深处,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和写作。这一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新颖别致,对微专题教学很有示范和指导意义。因为就小说教学来说,教师要推进阅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一般会围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表达等学习任务群来设计学习活动。而杨老师则围绕“思辨”进行微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旨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传统观点的理性质疑与重新判断,勇于思辨,敢于探索。杨大忠老师的这次教学实践证明,实现小说深度阅读,涵育文学素养,不仅需要通过文本细读、思维分析与自身体验达到真正的理解,还要通过审辨式思考、阅读思想的构建,获得阅读素养的提升,创造出阅读的再生价值。
不论是开展“聚焦单元主题”的微专题教学,还是“在文本纵深处开掘出微专题”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站位,依据2022年版课标、教材、学情、教情,从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转变为依托教材、聚焦单元主题的整合设计,以统整的思想组织课程教学,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深度对接。
二、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
“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即打乱教材选文秩序,根据教学目标,把教材的选文重新组合,构建出与教材不同的专题。那么为何要这样做?其一,教师应当具备对课程深度开发的本领。其二,“教师本来就拥有课程开发权,可以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师本化’重构,按照一定教学目标对现有选文重新组元,丰富课堂教学的样态,满足师本、生本、校本的需要。”[5]其三, 2022年版课标倡导教师以课程设计者的身份来重构教学内容。由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增删、整合、提炼,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是新课程实施的应有之义。
(一)围绕重要的文化话题,构建微专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三大文化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学科育人,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如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成语教学属于词语教学范畴,在语文新授课教学和高三专题复习中都非常重要。但成语教学在语文教学现场却零星松散,缺乏整合,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忽略了成语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关于成语教学,浙江宁波李惠利中学邵吉斌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他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视角组织成语教学,开展“成语文化”微专题教学,可谓选题视域宽广,设计既新颖又有深度。他先带领学生追本溯源,探寻成语的主要来源,让学生明白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作有力的铺垫;然后带领学生从格式、音韵、内涵三方面探究成语形成的原因,进而梳理总结成语的基本特点;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从古人对世界万千的看法、对价值的判断、对人生的思考等维度总结探寻成语中的文化之美,培养了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寻找群文关联性,提炼微专题
群文阅读教学是2022年版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之一。开发微专题同样离不开群文教学。教师可以从课外寻找与课内这一篇文本有关联性的文本,从关联点处提炼出微专题;如果是课本的但不在同一单元内的文本有关联性,那么就可以大胆梳理、增删、提炼,自主开发出微专题。无论以哪一种方式组织微专题教学,都要抓住群文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微专题,围绕微专题设计学习任务。
杨大忠老师在执教《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巧妙设计了一个“微专题”教学环节:让学生把《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平凡的世界》关于“爱情的性质”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就此开发出微专题,可谓独具慧眼。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直至以身殉情的凄美故事。而《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贺秀莲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农民式的爱情模式,他们的爱情没有浪漫诗语,没有绵绵情话,也没有赞美诗篇,有的只是纯真和质朴。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虽然迥异,但又有相似点。杨老师设置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1)面对爱情的困境,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的是毫不犹豫地为对方殉情;在孙少安遇到人生最大困境的时候,贺秀莲的表现如何?这种表现对孙少安产生了什么影响?(2)就爱情的结局而言,这两类爱情都是悲剧。秀莲患上癌症,时日无多,她去世后,孙少安还会振作起来吗?(3)这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爱情,有何共性?”[6]这三个学习活动以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由课内文本阅读导向课外的整本书阅读。学生要想完成此项学习活动,必须在阅读“整本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判断,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问题设计模式一分为三、连续追问、层次递进,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向学习的深度。
同样地,《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这三篇母爱作品主题具有相通性,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以及儿子的悔恨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这一相通性就是我们可以从中开发出微专题的关联点。在教学《我与地坛(节选)》时,为了推进阅读,笔者设计了“发现并理解史铁生母爱作品的情感错位”微专题学习活动。通过阅读、比对、互文参照等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总结出两重情感错位。这次微专题教学不仅引领学生理解作者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母子情,也带领学生去体会作者与母亲这种爱的错位,以及作者因这种错位而产生的无比悔恨与遗憾之情。教师通过微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形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出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与深度写作。
(三)整合课文资源,开发微专题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让课堂教学由浅表走向深入,从零散走向关联、整合,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解决实际问题。整合是落实大单元教学的应然选择。原人教版必修教材在不同学期、不同单元选入了苏轼的三篇作品——《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这些选文勾画了苏轼走向旷达、实现心理突围的人生轨迹。基于此,笔者把这三篇作品和苏轼另外一篇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进行重构,组织了一次群文阅读教学,确定的微专题是“由东坡突围看人生挫折”。为了落实此次微专题教学,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1)寻找东坡“突围”轨迹;(2)发现东坡“突围”规律;(3)学习东坡“突围”智慧。活动(1)旨在引导学生泛读这四篇文章,感知苏轼挫折人生;活动(2)在活动(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发现东坡“突围”的规律:“叹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和伤口愈合需要过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遭遇挫折的普遍性,以及引领学生学会在遭遇人生困境时要善于调整心态和乐观积极面对。活动(3)引领学生懂得:要战胜人生困境,我们应掌握一定的“突围”的智慧,即需要渊博的知识,需要理性冷静的品质,需要合适的宣泄方式,需要坚定的理想,需要强烈的家国情怀等等。重构课程资源,以人文主题之“苏子精神”为统率,设置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进行“由东坡突围看人生挫折”微专题教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果说专题学习是高屋建瓴的整体建构,那么微专题就是贴着地面飞行的具体操作。“微专题学习是否成功,主要看学生是否进入深度学习,是否形成新的认知建构。”[7]通过“依文开发”和“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设计真实的情境任务,提供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与深度写作,达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这是理想而又接地气的新教材教学模式。
注释:
[1][2][5]褚树荣:《基于教材,对接课标:高中语文微专题开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年第21期,第9页,第11页,第11页。
[3]王本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人民教育》,2019年第20期,第55页。
[4]杨大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构建策略探析——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水浒传〉的衔接为例》,《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年第4期,第8页。
[6]杨大忠:《“学习任务群”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策略探析——以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多向度拓展为例》,《名作欣赏》,2021年第19期,第99页。
[7]褚树荣:《微专题:课标进课堂的合适通道(下)》,《语文学习》,2019年第4期,第21页。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21年度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研究”(编号:AH2021109)、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21年度课题“指向培养高阶思维的高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研究”(编号:JK21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