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小古文教学策略

作者: 孙大武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借助语言学习训练思维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本位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其本质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实现,前提在于有合适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材料。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编入了大量的小古文,包括“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文言名句。仔细考察这些文言文阅读材料,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辨性元素,运用好这些思辨性元素,对于我们教好文言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有重要价值。笔者试着撷取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主要的15篇小古文,兼顾部分语文园地中的文言名句,努力挖掘这些经典名篇中的思辨性元素,不揣冒昧,谈论自己的粗浅思考。未尽之言,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批评。

一、发现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性基因

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是一项重要的语文任务,是2022年版课标明确规定的位居首位的核心素养,在思辨性学习过程中,发现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性基因是小古文教学的当然重任。

(一)智勇救人。学习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要指导学生透过关键词句体会“没水中”的紧急,“皆弃去”的惊惶以及“持石击瓮”的沉着和“儿得活”的喜悦,还应当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司马光的与众不同,司马光砸缸救人行为的巧妙处在于他是让水离开人,不同于我们通常情况下把人从水中救出的思维,体现了发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这段小古文的前面一段话: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可组织学生讨论这前后两段话之间的关联,明白前面一段讲司马光读书明理,后面一段指司马光明理践行,司马光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卓越政治家的精神特质。

我们还可以再深入一步,通过资料的搜索,知道被救小孩名字“上官尚光”以及他建造“感恩亭”的故事,由此渗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中华传统美德。

(二)高山流水。知音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独有遗存。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来我国进行国事访问,4月7日飞抵广州,和习近平主席举行非正式会晤。一曲《高山流水》悠远婉转的琴声,拉近了彼此的心灵,为大国外交增添了独特魅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而锺子期都能明白他的心意。伯牙是仁者也是智者,锺子期亦如是。教学中,教师当引入有关“山水”之论,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惺惺相惜,感受两人情谊的美好。

“《伯牙鼓琴》中‘太山’和‘流水’并不是两个普通景物,‘杨柳、夕阳、清风、翠竹’等是不能和它们相提并论的”[2],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意象之美,感受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的高洁与美好,把学习引向深入和丰富。

概言之,言简义丰是文言文的语言特质,进入小学教科书的小古文很多都是“节选”,课堂教学时,采取文本还原、背景追溯、古今关联等方法,就能够构成丰富生动的思辨性元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有效培养思维水平,发现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二、启迪和促进正确思维的学习方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着眼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于思维能力,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3]小古文在极短的篇幅里呈现某一个经典的智慧故事,有助于我们借此启迪和促进学生正确思维的学习方法。

(一)生活智慧。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指导学生讨论宋人为何会“身为天下笑”,不仅要看到宋人的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可笑: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也还要看到他内在的荒谬思维之可笑:把偶然的事当作必然,妄想不劳而获。

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李树多子折枝”,是包括王戎在内诸小儿都见到的,但王戎不止于此,他还特别看到了“道边”,想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见,王戎的“看”是全面的,所见之间是彼此关联的。

这两则小古文从不同侧面展示古人对待意外之物的态度,启迪我们在生活中要诚实劳动,对意外之财要持慎重的态度。

(二)处事智慧。古人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的呢?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导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伟大领袖毛泽东据此写成了不朽著作《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的运动和存在方式,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克服困难,赢得胜利;《杨氏之子》展示了智慧语言的动人力量。恰恰我们学习的是语文,杨氏之子临机应变,有礼有节有趣,真乃语文学习的高手。“君家果”“夫子家禽”,巧借谐音双关,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我们还可以把关联的思想运用起来,借此形成思辨性群文。学习《杨氏之子》时就请学生回忆三年级和四年级学习过的《司马光》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采取比较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古代这三位“神童”有何共通之处?进而凸显他们思维的新颖性、跳跃性、全面性。这也是很好的思维锤炼学习。

此外,与《杨氏之子》一同出处的《张吴兴的故事》,也可以引入课堂: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我们把同是言语智巧的神童故事做对比阅读,可以从张吴兴智巧背后的张狂深入一步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既聪且惠。

“理性思维要求运用合理的思维方法,展开完整的思维过程以获得高质量的思维结果”[4]。这两则小古文取材于生活之事,前者荒诞,后者谐趣,都能启迪我们生活的智慧。学文识人,学文知事,也长思维能力,如果我们藉此开展智慧小古文读书分享会,由课内到课外,情趣盎然,乐此不疲,一定大有益于学生的文言学习。

三、丰富和发展鉴古知今的语用能力

古人的语言是分家的,语是口头上的,言是书面上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语和言分化得愈加严重。今天的小学生接触文言,最大的感受是读起来拗口,不好懂。但语言不仅是现实的也必定是历史的。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或多或少保留了过去语言的痕迹,语言所承载的思想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如此,鉴古知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涵养学识,学好语文。

(一)古文今译。学习小古文语用问题上的鉴古知今,最常见的就是古文今译。小古文已经差不多懂了,为何还要做古文今译的繁琐工作呢?一个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要学习活的文言,我们要把古典的文言置换于现时代的语境下进行考察、交流,进而有效发展我们的语用能力。

比如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结尾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向农民请教如何耕地,要向织女请教如何纺织。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而应当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做进一步理解,进而懂得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反推过去,引导学生思考,戴嵩以画牛著名,他真的画错了吗?天底下的牛何其多也,文中牧童所见仅限于他放牧的几头牛而已。以偏概全显然不对。

(二)搜索证据。承前所述,从思辨的角度说,我们要做到负责任重证据地表达,于是我们就可以安排学生做一做搜索的功夫,彻底明白牧童的局限性。但问题又来了,博学的杜处士为何会“笑而然之”,大名鼎鼎的苏轼也要写这篇小古文呢?在这个学习讨论的过程中,结论的正确性已经退隐到幕后,让位给在讨论过程中深度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艺术之真。作为写意的戴嵩画牛图,是艺术作品,艺术的真和生活的真难道一定得画上等于号吗?事实上,艺术的真更多考虑的是人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创造,它源于生活的真,但一定高于生活的真。牛斗时,搐尾两股也许是生活的真,但掉尾而斗不更加具有昂扬的冲击力吗?处士笑而然之,不是认可,而是不屑。这样的道理也许不必真的教给学生,但做一个浅浅的渗透,也未尝不可。毕竟我们所面对的很多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都有这样的情形。

(四)学会说理。会说理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任务。小学阶段的小古文中有专门的类似于说理文的篇章。如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三则)》和六年级下册《学弈》。前者纯属说理,《论语》三则是语录体,后面两则具有论说文的文采;后者是一个小故事,在对比中展示学习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重要性。结尾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结合具体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相信一定能惊醒不少梦中人。

学文明理固然重要,但回归到学科本位任务,还需着力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古人谈读书》之二是朱熹“读书有三到”的名言,之三是曾国藩的“三有”名言。这两则微型论说文,都采用了总分结构,每一点又都做了深一步的论述。如为何要“心到”,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又如为何要“有志”,说“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这其实也在提示我们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如何才算做到了有理有据,而非强词夺理。

总之,充分利用小古文中思辨性元素展开多维度的语用实践,一定能有效涵养学生辩证思维、证据思维、艺术思维的水准。学生思维的水平上去了,反过来自然能促进他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

四、感受和学习古人品行的动人力量

一切的教育都必须归结到人的精神成长层面。小古文中记载了很多古人的事迹,这些事迹所蕴含的精神品格感动和鼓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成为连绵不绝生生不息华夏文明的力量源泉。在古文中感受古人品行的动人力量,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应有之义。

(一)战天斗地的民族精神。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讲述一个弱女子发誓填平大海的故事。这个古老的故事记录在《山海经》里。教学时,我问学生,怎样的文字才能称为“经”?“精卫填海”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为何能够留在这部被称为“经”的书中?

我们反对串讲串问,但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有思维张力的问。一只小鸟而已,面对浩瀚的大海,哪里是不自量力就可以形容的?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为什么它能流传至今?精卫填海的行为艺术究竟包含了怎样深刻的民族血性?

从“经”的庄严视角,感受战天斗地,不绝如缕,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密码,是我们透过思辨的理性应当抵达的民族精神高地。

(二)知之为知之的理性品质。有《精卫填海》一样的悲壮就同时有《两小儿辩日》(六年级下册)的诙谐。一代儒学宗师,很诚恳地回答两小儿的诘难,很老实地承认自己“不能决也”。我们一笑之余岂不为之动容?两小儿如何辩日?他们的思维路径是什么?他们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深入思辨的?孔子为何不能决也?这样学习,才是真正的追求真理的态度。

作为现代人,接受了现代科学的洗礼,我们的学生对这一问题自然能有中肯的回答。我们可以安排一个课本剧的延伸表演,让学生扮演孔子的弟子解答两小儿的诘问。我们还可以综合以往语文园地中《论语》的选读,力求对孔子形成鲜明生动的立体印象:不贰过,重仁义,待人诚实。

像这样的学习,不仅有对待真理的态度,也渗透了做人做事的品行教育,更深一步指导学生采取综合的方法感受和学习古人品行的动人力量。

(三)恭勤不倦的学习传统。如今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古人又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呢?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讲车胤勤学的故事: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铁杵成针》讲李白少时山中求学的故事。李白“未成弃去”,想要半途而废,但老婆婆磨杵成针的意志感动了他,终于“还卒业”。

学习这样的两则小古文,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妨追问,我们为何要学这样的故事呢?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辨析,就能明白,虽然我们今天不再需要囊萤夜读,但蕴含其中的为学之道永远不会过时。除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入匡衡凿壁、孙康映雪、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等勤学典故,让古人勤学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流入学生心田,启发他们的学习自觉。

古文古文,我们今天的人为何要学习古人的文字?因为今天的我们不是平白就是今天的模样,我们有悠久的过往,那里面有我们曾经的感动、思考、困惑,那些闪烁着光芒的民族的精神、生活的情趣、温馨的情谊、勤奋的典故,同样在今天滋养着我们的灵魂阔步向前进。学好小古文,感受其中蕴含的巨大的理性力量,我们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定能拥有坚实的实践基地,赢得灿烂的未来。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9页,第5页。

[2]施黎明:《古诗文教学培养文化自信的“因”与“路”》,《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2022年第7期,第18页。

[4]侯杰颖、向昆:《依托统编教材,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语文建设(下半月)》,2022年第10期,第15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