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核心概念,以多元思维丰富写作
作者: 刘礼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 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以“好的故事”为主题。“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生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从高考作文考查载体来看,设置了贴近考生生活的写作情境,从“一个人的命运”到“一个民族的形象”,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可谓“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一直秉持的价值导向。
题目并没有设置“演讲稿”“书信”等明确的写作文体,具有一定的灵活度。高中以议论文写作教学为主,本文只探讨议论文写作。“思维认知能力群”是高考考查的学生关键能力中的重要能力群。这也契合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如何避免考场议论文写作走向“假、大、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聚焦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多元思维训练,从而丰富写作内容。
一、阐释思维:生成明晰的观点句
(一)明晰概念
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说“:概念是用字词来表达的,说理、论理、辩论都是通过运用和阐述概念来进行的。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看似明白,甚至“深刻’的论断,其实根本就是暧昧不清的,毛病就出在主要概念含糊不明、闪烁其词。”[2]学生在现实的议论文写作中常常不能很好地明确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及内涵,出现前后文概念理解不一致、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现象,这违反了逻辑学中的“同一律”原则。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或特点。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个个、一类类的对象。
2023年新课标Ⅰ卷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是“故事”,“故”就是指旧的、以前的、已经发生的,“故事”就是以前的、旧的事,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但注意,材料中的概念“故事”不是指一般的故事,所有的故事,而是有特指的,有限定词“好的”,而且还阐述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便由此牵引出次核心概念“力量”,确切地说,是“故事的力量”。“力量”就是指有力气、有分量、有作用,有正向的,有反向的,而材料中特指“好的故事”的力量,自然是指正向的作用力。这就意味着,在写作当中,不能泛泛论述“故事”,也不能泛泛论述“故事的力量”,最终要指向“好的故事”以及“好故事的力量”。故事如何有作用有力量?自然要通过口口相传、通过叙述、通过传播等方式来传递。“好的故事”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指具有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人的命运、展现民族形象等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好的故事”的外延呢?当然是指具有这些特点的具体故事。
(二)生成观点句
议论文的语言要理性化,要有立场有观点。观点包括个人看法、判断、信念,带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等。马正平教授认为:“立意作为一个广义灵感展开的思维过程,必然有着一定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基本思路,也就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布局。”[3]所以,聚焦核心概念展开具有立意价值的观点句拟定,是整篇赋形的基础,也是议论文写作思维展开的起点。如何拟写议论文观点句?可以给学生搭建如下阐释思维句径:
(1)××是……也是……(植入核心概念及其内涵)
(2)××不仅是……,而且是(还是)……(植入核心概念及其内涵)
(3)××不是(并非)……(更不是……),而是……(更是)……(先否定虚拟反方认为的内涵,再肯定自己认为的内涵)
课堂学生呈现的观点句有:
(1)好的故事不仅是单调的黑色文字,也可以是展现民族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
(2)好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叙述,更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体现。
(3)好的故事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人内心真诚的表达,优良品质的体现。
(4)好的故事不是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更不是网络上的三流小说,而是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真实文字。
(5)好的故事并非一个个冷冰冰的叙述体,而是前人启示后人的备忘录,更是一个个给后人以经验与教训的醒目的警示牌。
二、发散思维:盘活丰富的论据库
论据在论证中占据很重要的分量和作用,可以说,没有论据,论证就很难进行。论据分为事实和事理两大类,事理论据可以是权威专家的判断、名家言论,事实论据可以是个别真实事例、某一类真实现象,也可以是统计数据等。学生在考场议论文写作当中,常常出现找不到论据、论据不够典型、论据单一等问题。要有丰富的论据,不仅仅需要平时的素材积累,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聚焦核心话题词进行联想,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正如陆机《文赋》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文按部,考辞就班。”说的就是“盘活”内存的自觉,“盘活”就是在写作的瞬间,把死材料变成活的,自己的思想。[4]如“好的故事”作文题,在明确概念内涵之后,就需要用发散思维来盘活自己的论据库,让文章有血有肉,不至于只写一个空架子喊空口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联想“好的故事”具体有哪些。
(一)时空维度
古代: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现代:天眼、神舟、太空站、“一带一路”、“进博会”、精准扶贫……
中国:屈原、孔子、四大发明、长征、红船故事……
外国:安徒生童话、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牛虻……
(二)学科维度
文学:李白、杜甫、苏轼、鲁迅、莫言……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屠呦呦……
科技:两弹一星、港珠澳大桥、加来道雄、袁隆平、钟扬……
艺术:莫扎特、王羲之、郑板桥、齐白石、杨丽萍……
体育:中国女排、苏炳添、谷爱凌、乔丹、科比……
(三)价值维度
文化自信:丝绸之路、樊锦诗守护敦煌、李子柒传播传统文化……
爱国情怀:陆游、辛弃疾、岳飞、苏武牧羊、钱学森、革命英雄……
品德修养: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卧冰求鲤、一诺千金、雷锋故事……
奋斗精神:愚公移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国工匠、扶贫干部……
以上只是从事实论据的角度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好的故事”的人或事,在具体的议论文写作当中要把相关人物的具体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阐述出来,作为事实论据。
三、对比思维:生成深刻的议论段
对比,是探究材料性质的差异、相反、对立的具有艺术张力的思维审视。对比思维,其实是一种逆向思维,在对立行文材料的组接中,以大反差去彰显文章的思维张力。对比思维在论述时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正反对比
正反对比是一种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是《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考查“思维认知能力群”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是一种全面看问题的方法,指能够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并把事物当成对立统一体来把握。如“好的故事”这样的材料作文题,它其实隐含了二元概念,有“好的故事”就有“坏的故事”,这就需要学生有辩证思维,如何看待“坏的故事”?生活当中,如何处理“好的故事”和“坏的故事”?这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谈。
生1:
故事能如洪水,填湖补海;也能如细雨,润物无声。故事会如朱砂,批误断错;也会如墨水,污染源头。空有口号,缺乏行动的故事,再怎么宣扬也是羸弱的;切中要害的故事,即使闷声不响也会传递力量。妖言惑众、不切实际的故事会扰乱秩序;品格端正、初心纯洁的故事更会涵养子孙。作为新时代的新鲜生命,我们要去糟粕、取精华,要在前人的好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更要成为成为“前人”,为后人们留下名节之榜样。
点评:此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既看到了故事有正面力量,也看到了故事的负面影响,且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表现故事的力量。再论述好故事和坏故事的影响效果,最后从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对待“故事”,落到材料核心导向“好的故事”,这样论述起来,正反两个方面形成对比,有了思维的张力,让思想变得更深刻。
(二)假设对比
假设对比是先逆向假设,再推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样就造成一种隐形对比,让读者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在概述事例的时候采用假设思维,植入假设句式“假设(如果、倘若)……没有……那么……由此可见(因而)……”,这样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就使得论证有了思维张力。
生2:
想要更好地表达与沟通,需要我们引用好的故事。倘若王安石没有引用先王优政的故事典例,君主又怎会考虑他的建议去实行变法,又何来一个因变法而复活的王朝?倘若李斯未引用前人成功的故事来劝说秦王,又何来一统六国的秦大帝国?倘若苏洵没有引用六国赂秦的故事去告诫君王,又怎会有一个迷途知返的君主?因而,引用好的故事,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好地表达与沟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去触动对方的心灵,启迪对方的智慧,帮助对方做出更好、更正确的选择。
点评:此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有效运用课文《答司马谏议书》《谏逐客书》《六国论》中的事例作为论据,采用假设方式来叙述事例,在概述事实论据的同时,用反问来表达逻辑推断,有理有情,发人深省,很好地论证了段落中心观点。
四、关联思维:生成共情的议论段
关联思维也是一种切己的思维,也就是契合自身来思考。高考作文命题常常会有“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之类的提示语,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也明确提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摆进写作中,从关联思维角度,结合自身经历、自身体会来谈,要凝聚真情实感,只有从“小我”出发,才能真正写好“大我”,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
(一)向内关联
向内关联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关联思维,要求学生参照外部事件来进行切己的联想思考,也是从“小我”的角度来思考。可以给学生这样的问题支架:“材料中说的内容,我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比如面对“好的故事”这道题,学生可以这样思考:好的故事是否对我的生命成长有过影响?或者说,我是否是在听“好的故事”中长大的?
生3:
故事拥有改变人、改变世界的力量,好的故事才是我们需要的力量。小时候,我赞叹精卫填海的决心,我高兴灰姑娘找到幸福;长大后,我沉思历史的教训,我愤怒坏人的恶行,这是因为我从小听的故事,宣扬正义、勇气。试想一下,如果现代人的后代听到的故事内涵不是正义与和平,不是友爱和互助,那么他们会失去同理心,失去他们的感性,那么人将变得自私与冷漠,最终与野兽无异。

点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故事对自己的生命影响。学生用“赞叹”“高兴”“沉思”“愤怒”来表达对好故事和坏故事的不同情感反应和价值取向,后又用一个假设来推导,引人深思。这样的表达不仅仅是议论、表达观点,更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向外关联
向外关联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关联思维,要求学生从内在的“小我”把眼光转向更广阔的“大我”。或者说,关注的不仅仅是自身,而是作为一种身份,比如中国青年、中国之未来这样的身份,去思考如何做。核心价值在高考考查中起着引领作用,它要求学生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5] 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在核心价值引领上非常显著。其中设置了“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一隐形的真实写作情境,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思考,哪些“好的故事”是展现民族形象的?作为中国青年,应该如何汲取这些好故事的力量,如何担当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