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人物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作者: 蔡龙威 周婷 李晶晶

老舍的《骆驼祥子》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会如何对此著作进行整本书阅读尤为重要。在《骆驼祥子》这本文学名著的阅读过程中,可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了解作品内容,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此提高初中生整本书阅读鉴赏水平。

一、从标题入手,解读祥子形象

标题是理解全文的重要线索,它经常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标题能直击作品的灵魂,表现作品的内容。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经典的人物艺术形象。如何理解《骆驼祥子》这个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浏览《骆驼祥子》的目录,查找相关内容。接着细读有关“骆驼”章节的具体情节,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三点含义:一,点明小说的主人公,即祥子。二,是该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即“骆驼祥子”称号的由来。三,揭示主人公性格,即主人公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作者笔下的骆驼象征贫苦下层劳动人民,祥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

根据学生课前对《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了解,以及搜集的相关课外知识,知晓骆驼是旧时代最为廉价、最为耐用的交通工具,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下层贫苦的劳动人民,祥子的生活现状象征当时广大贫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小说以骆驼为象征,揭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面临的困境和不幸,突出了“农民工”群体的窘境和无奈,传递出了作者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和呼吁。祥子刚进城时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自己的人格和想法,然而社会的压力让他失去了自我。祥子的一系列境遇揭示了旧社会现实的不公和残酷。

祥子怀着一腔热忱来到城市,展望未来。在横行霸道的旧社会中经历一系列变故之后,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祥子最终只得“以最大的代价和最低的条件求生存而不可能”[1]。“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2]

祥子的一生是不幸的,所处的那个年代更是悲惨的。祥子在三起三落间最终失去了自我,不断走向堕落,成为了旧社会的末路鬼。刚进城的祥子是要强的,充满希望的,积极向上的,勤劳能干的,吃苦耐劳的。《骆驼祥子》选文中有关祥子外貌的详细描述:“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3]

祥子此时浑身上下散发着朝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是一个勤勉踏实,有梦想的年轻小伙子。可是社会并未因为他的努力有干劲、积极有活力而偏袒他,相反一次又一次地消磨他的意志,折磨他的心绪,让他在泥潭中不断挣扎,直到毁灭。

教师运用讲授法和快速浏览法引导学生找到骆驼祥子买车的几次经历。学生以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理出祥子每次的心理变化。三起三落让原先快乐、单纯、奋斗的祥子,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恐惧之中。毫不吝啬自己力气拼命赚钱的祥子,慢慢不顾同行的笑骂和诅咒。拼命赚钱、攒钱,结局却是辛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给掳走。此时的他不停地给自己打气鼓劲,要继续重新谋出路。身无分文的祥子再次回到人和车厂想继续拉车奋斗,此时的虎妞不断地诱惑祥子,祥子开始摇摆不定,稀里糊涂地迈入和虎妞的婚姻。紧接着命运又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好不容易平淡而又渐有起色的婚后生活,在虎妞难产而死后把他推进了深渊。在他浑噩时,本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和杂院的小福子一起好好生活,最后却得知小福子惨死在白房子里。这一系列变故令他走向了吃喝嫖赌、偷奸耍滑的不归路,在不断的希望中走向湮灭。他成为了黑暗制度下的广大贫苦人民中的一个牺牲品。

从题目看人物,从人物看社会。祥子身上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当时背景下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引发了作者和后人的深刻思考,他的不幸遭遇是值得同情的,更是应该反思的。骆驼祥子的一生是在艰难曲折中不断挣扎的,同时也是深陷泥潭坎坷不平的,他的悲剧有力地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现实。

二、运用圈点批注法,感知曹先生的温情

《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军阀混战,城市买办、乡村豪绅不断地对工农进行剥削和压迫,迫使大批破产农民为了谋求生路,纷纷涌入城市。小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讲述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作者通过描写祥子的前后转变,展现了黑暗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复杂,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即使生活在黑暗的社会,也不乏有温情的人如一束阳光温暖了祥子,他就是曹先生。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找出骆驼祥子和曹先生的相关章节,运用圈点批注法标注人物的重点、难点、疑点,写出自己深有体会之处来感知人物形象。学生标注出《骆驼祥子》中描绘祥子来曹先生家拉车的内心感受描写:

“祥子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他一向没遇到过像曹先生这样的人,所以他把这个人看成圣贤。这也许是他的经验少,也许是世界上连这样的人也不多见。拉着曹先生出去,曹先生的服装是那么淡雅,人是那么活泼大方,他自己是那么干净利落,魁梧雄壮,他就跑得分外高兴,好像只有他才配拉着曹先生似的。在家里呢,处处又是那么清洁,永远是那么安静,使他觉得舒服安定。”[4]

经典作品值得学生反复阅读,圈点批注人物的侧重点,循着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从解决字词疑问,到重点语句理解,再到全篇内容的把握。抓住“圣贤、大方”等词和相关语句感受曹先生待人真诚、态度宽和,不同于常人对祥子的态度,祥子将他视为心中的“圣贤”。反映了当时祥子所代表的底层人民的地位低下,平日里不受人尊重。曹先生代表当时社会中的一点希望,可是人微力薄,无法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祥子的悲惨命运。但在曹先生这里让祥子感受到了温情,有了一个精神寄托之处,祥子充满了奋斗的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

人物描写的多样性展现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而“人物语言是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5],它既是衡量人物形象鉴赏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作家艺术功底深浅的重要尺度,作品中人物语言一定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作品创作的真实性原则。《骆驼祥子》去曹宅拉车的章节中有这么一段语言描写:

“怎么了?”新卸的一堆补路的石块,可是没有放红灯。“摔着没有?”祥子问。“没有;我走回去吧,你拉着车。”曹先生还镇定,在石块上摸了摸有没有落下来的东西。祥子摸着已断的一截车把:“没折多少,先生还坐上,能拉!”说着,他一把将车从石头中扯出来。“坐上,先生!”曹先生不想再坐,可是听出祥子的话带着哭音,他只好上去了。到了北长街口的电灯下面,曹先生看见自己的右手擦去一块皮。“祥子你站住!”祥子一回头,脸上满是血。曹先生害了怕,想不起说什么好,“你快,快——”祥子莫名其妙,以为是教他快跑呢,他拿腰,一气跑到了家。放下车,他看见曹先生手上有血,急忙往院里跑,想去和太太要药。“别管我,先看你自己吧!”曹先生跑了进去。祥子看了看自己,开始觉出疼痛,双膝,右肘全破了:脸蛋上,他以为流的是汗,原来是血。”[6]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鉴赏,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祥子此时迎着傍晚凉爽的微风,心无杂念地拉车,越跑越快,不慎被路上的石块绊倒,导致两人都受了伤。从曹先生关切的语言中看出想让祥子快些回家上药,祥子因为绊倒曹先生惭愧不已,不知如何面对曹先生一家并生出想辞去拉包月的活时,曹先生没有责怪他,也没说赔偿的事情,而是让他继续留下来。这体现出曹先生是一个和善的人,对待祥子这样的底层百姓没有一丝傲气,这在旧社会中是不可多得的,和那个社会其他同层次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曹先生的高尚形象。曹先生摔倒后受到惊吓本不想继续坐车,但祥子百般央求,为避免祥子伤心、受挫,又坐了上去。在后期曹先生因社会言论引起当局的注意,因教书时的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不得已逃到上海避风头,祥子鼎力相助。祥子的知恩图报,淳朴善良的人物特点在此时表现得酣畅淋漓。

祥子经历了和虎妞成婚,虎妞难产而死等变故,一贫如洗的祥子去给夏太太拉包月的时间里看到了人性的丑陋,逃离了夏太太,开始倾向于自暴自弃。在大街上拉车碰巧拉到了刘四爷,祥子把一股子倒霉郁结向刘四爷发泄之后,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找到曹先生,想给自己好好规划未来的美好生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找到并画出祥子第二次遇见曹先生的内容,虽然祥子此时的境遇和第一次有了很大不同,但是此时曹先生仍然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选文中提到:

“既是还得去拉车,”曹先生慢慢的说,“那就出不去两条路。一条呢是凑钱买上车,一条呢是暂且赁车拉着,是不是?你手中既没有积蓄,借钱买车,得出利息,还不是一样?莫如就先赁车拉着。还是拉包月好,事情整重,吃住又都靠盘儿。我看你就还上我这儿来好啦,我的车卖给了左先生,你要来的话,得赁一辆来;好不好?”“那敢情好!”祥子立了起来,“我给你想想看:你要是娶了她,在外面租间房,还是不上算;房租,煤灯炭火都是钱,不够。她跟着你去作工,哪能又那么凑巧,你拉车,她作女仆,不易找到!这倒不好办!”……

“要是这么看呀,”曹先生迟疑不决的说,“除非我这儿可以将就你们。你一个人占间房,你们俩也占间房,住的地方可以不发生问题。不知道她会洗洗作作的不会,假若她能作些事呢,就让她帮助高妈,太太不久就要生小孩,高妈一个人也太忙点。她呢,白吃我的饭,我可就也不给她工钱,你看怎样?”[7]

教师引导学生给重点词句设定一些圈点和批注的符号,如用圆点或圆圈表示精警之处,用问号表示质疑,用叹号表示强调,用直线表示需要着重记忆或领会,用波浪线表示重要语句,用竖线或斜线表示段落层次的划分等。符号设定之后,每个学生养成固定使用的习惯,在整理读书笔记时才不至于凌乱。在这段描述中通过人物生动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曹先生是真心实意地为祥子提供实在可行的主意,具体分析祥子今后的发展和小福子的安置方案。曹先生的真诚善良感染了祥子,祥子满心欢喜,更坚定努力生活的信心,憧憬和小福子的美好未来。

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查考,也是一种治学的方式。通过圈点批注法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描绘与深刻剖析,《骆驼祥子》整本书中曹先生可谓是祥子职业生涯中的避风港,祥子想暂时逃离虎妞的魔爪时,曹先生抛出拉包月的橄榄枝。在曹先生家拉包月时,宽松的工作环境让祥子无比的欢喜自在,祥子可以静下来心无旁骛地思考未来,此时生活是如此幸福,充满干劲和斗志。后期的祥子筹划和小福子的生活时,曹先生也伸出援手,热心帮助祥子,安置祥子的工作,以及小福子的工作和住所。曹先生好似绿洲中的泉水滋润着祥子的心田,曹先生的温情给予了祥子短暂的温暖。

三、导读激趣设疑,解析虎妞的多面

“导读”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读书。钱梦龙老师曾给“导读法”下过一个“幽默”的定义:“语文导读法是一种有预谋地摆脱学生的策略。”[8]教师带学生进行梳理,结合初中语文教材有关人物形象的课文,对《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进行导读,以开篇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相互提出问题,考察同学之间阅读的细致性,可以这样设问:虎妞相貌如何?性格是怎样的?在当时社会作为一个女性如何管理人和车厂的,管理能力如何?虎妞对祥子的感情是怎样的?祥子又是如何回应虎妞的感情?……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抛疑”更好的触及到人物形象塑造的秘妙,感受人物形象的矛盾性,多面性,复杂性。由单个人物形象联系到与之相关的人物教学上去,把正反两方面横向与纵向联系在一起,从而把视线扩散到整本书阅读上,去感知每一个人物形象特点,提高自我整本书人物形象鉴赏能力。《骆驼祥子》第六章内容有虎妞的具体描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