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苏轼诗文专题教学探索

作者: 童志国

阅读经典的目的何在?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收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这些大家提出的理念,与当下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不谋而合,体现出大师思想和眼界的前瞻性。指导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助力身心健康成长,是语文教学题中应有之义。苏轼的诗文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学习苏轼的经典诗文,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苏轼,让他把生命的苦难化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反省,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化为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和人间温情?在后疫情时代,在不确定中的现实情境中,在学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当代中学生学习苏轼的经典诗文,应该从苏轼身上汲取哪些生存的智慧以涵养自己的生命?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诗文的选入量较大,但没有呈现出时间的序列性,显得较为杂乱,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苏轼及其艺术成就。纵观苏轼一生,他创作颇丰,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在诗词文三个领域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孔凡礼先生点校的《苏轼诗集》,共收集2824首诗;苏轼现存世词作,据统计有360余首;存世散文也数量可观。

作为课堂学习的苏轼群文阅读,不同于专业的文学研究,不可能也不必对其作品逐一研讨。相对可行的做法是,以教材中跨学段辑录的苏轼作品为中心,适当引进苏轼其他作品,打破单元局限,突破学段壁垒,进行整合式专题学习。如此,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实现大单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笔者拟以苏轼在黄州诗文为主,以“赤壁三绝”为核心,精选其他诗文,指导学生对苏轼诗文进行一个全景式阅读,以求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从他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打好精神成长的底色,走好脚下的现实人生路。

二、专题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总结和吸收以往语文课改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以及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都要求进行大单元整合式教学。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专题式教学往往是整合大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样式。

关于专题教学,需要指出的是:专题教学不是单篇教学量的叠加,不能将其解读成是以前一节课学习一篇文章,现在一节课学习多篇文章;专题教学也不是诸多篇章大杂烩式的教学,多个文本的教学主次要分清,既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走马观花。换言之,专题教学要有一根主线贯串诸多篇章,将多篇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从各个维度指向中心议题,从而真正实现专题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分别辑录了苏轼两首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这两个单元同属“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分别为“生命的诗意”和“自然情怀”。笔者认为,进行大单元教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单元内的篇章进行重组,以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巧合地是,必修上册两个单元选录的作品正好是苏轼“赤壁三绝”中的“二绝”,我们可以此为核心,前后勾连择取篇章,进行苏轼诗文专题教学。

(一)确定学习任务——为苏轼编辑一本诗文集

对苏轼代表性诗文进行专题教学,首先要确定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涵泳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审美水平,涵养人格性灵,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在充分调研学情、仔细研究本次专题学习内容和借鉴同行优秀方案的基础上,笔者将本次苏轼诗文专题学习任务确定为,替苏轼编辑一本诗文选集。具体要求:拟制一个醒目、得体的书名;为每一篇入选诗文拟制一个正标题,制作成完整的目录;为每一篇诗文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推介语(赏析性文字);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编后记。参考资料: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和CCTV9套6集经典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二)分解学习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探究

激趣准备——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2]在林语堂的笔下,苏轼有着多重身份;在你的理解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界定的身份中选择一个身份,或重新界定苏东坡的身份,以“我认为苏东坡是……,因为:第一……第二……第三……”的格式,描绘出你心目中的苏东坡形象,100字左右,并在班级交流,推选五条录入诗文集的封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任何年龄段的学习者来说都是适用的,高中生自然也不例外。设计这一激趣环节,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突显学生对苏轼个性化的认知,从不同侧面呈现立体的苏轼,为下一步高质量的读写做准备。

1.诗文集篇目的选择

苏轼一生创作极为丰富,尤其是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可以傲视古今,比肩“大李杜”非但毫无愧色,甚至还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质。作为语文学习的方式——为苏轼编辑一本诗文选,不同于专业的编辑活动,而是要学生以教材中的篇章为核心,辐射苏轼其他诗文,主要在读、写和思上发力,最终形成项目式学习成果——编制一本《苏轼诗文选》。

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最后综合全体学生的意见,我们以苏轼的“赤壁三绝”为核心,兼顾苏轼在黄州的词作,遴选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方山子传》《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记承天寺夜游》,同时穿插苏轼其他作品《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题西林壁》《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蝶恋花·春景》《惠州一绝/食荔枝》《朝云诗(并引)》《减字木兰花·乙卯儋耳春词》《自题金山画像》等作品,一共24首。其中诗歌6首,文7篇,词11首,这些作品有部分以前学习过,但更多是陌生的诗文。

之所以选择较多的词作,因为在苏轼的时代,柳永是当时的词坛霸主,“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柳永当时影响力之大和词作覆盖面之广。苏轼一开始对词的创作并不在意,专注于写策论,希望以此辅佐国君成为圣主。在1071年担任杭州通判后,他开始了词的创作。词经过苏轼天才般创造性的构思,成为个人心灵和生命真实存在的个性化书写。他打破了词只写男女之情的局限,扩大了词的题材,使得世间的一切情感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如可以写兄弟之情,可以写悼念亡妻之情,可以写孤独的心境等等。李清照在《词论》里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这恰恰说明词在苏轼的手中走出了仅为人代言的逼仄境地,最终使词获得了与诗比肩的地位,成为言志与载道的一种文体样式。苏轼不从音乐而从文学角度创作词,对拓展词的样式和内容功不可没,这也奠定了其豪放词不可撼动的地位。

2.诗文集的分类编排

通过初步研读、查阅资料,笔者指导学生对上述24篇诗文进行分类。在对24首诗文如何编排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的意见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以文体为标准将其分为三个版块:诗歌、词作和散文,呈现出诗歌之部(6首)、散文之部(7篇)和词作之部(11首)。在各部之内,以创作时间为序进行编排,在呈现苏轼心路历程的同时,也能体现出苏轼文学成就之高。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苏轼人生经历为序,对24篇作品进行分类,建议分为四个部分:青年时期、贬谪黄州期间、贬谪惠州和儋州时期。这样的分类,首先能够较为全面地呈现苏轼人生沉浮的经历,以及其心态由年轻时的愤激逐渐变为乐观豁达的过程。其次将同一时期创作的不同体裁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可以领略到类似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之美,能感悟到不同文学样式之间的差异性。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最终我们还是决定以时间为序,将苏轼的作品分为四个阶段,呈现出其从才华外露到成熟达观的心路历程,更为重要的是,从同一个时期不同样式的作品来认识一位作家,似乎能更加立体地建构对其理性的认知和客观的评价。我们将24篇作品一分为四,分别拟制了四个标题加以统摄:“雪泥鸿爪写人生”(8篇)、“此心安处是吾乡”(9篇)、“多情总被无情恼”(5篇)、“回首向来经历处”(2篇)。

3.初读:为入选诗文拟制正标题

本次苏轼作品群文阅读量非常大,除去之前学过的,也还有近20篇。我们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组根据组员情况进行分工,每人领取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四组合在一起,从中挑选最佳的标题、推介语和编后记等,最终形成集体智慧成果。在为苏轼编辑诗文集的学习活动中,编辑只是手段,目的是读写,当然读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笔者要求学生先初读,了解诗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为每一篇诗文拟制一个正标题,最终以“XXX——诗词题目”的格式呈现。

比如在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拟制标题时,有小组拟为“豪放豁达的象征”,有小组拟为“隐逸志向的流露”,有小组拟为“精神突围的宣言”,有小组拟为“自我解嘲的调侃”。聚焦本词写作背景,结合词作内容,上述四个标题中第一个显得空泛无着,几乎是标签式的表达,没有体现出词作的鲜明个性;第二个则是明显的误读,纵观苏轼的一生,他从来没有想到过隐逸,虽然他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但这也仅仅是他的想法而已,从来也没有真正实施过。第四个也是对词作中情感的误解,苏轼能在艰难的处境中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境,很多时候是借助于幽默来实现超脱,但本词绝对不是“自我解嘲的调侃”。从创作背景来看,苏轼被贬黄州后,及时调整心态,放下身段,打算做一名真正的农夫,准备在沙湖买田以终老。换言之,苏轼已经从初到黄州的痛苦和不解中走了出来,他向世人宣告,自然界和人世间的风雨已经不能引发他内心的波澜,他完全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做到宠辱不惊。从这个角度考量,我们认为第三个标题“精神突围的宣言”最佳。

4.细读:为入选诗文拟写推介语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对入选的作品进行细读和联读,为每一篇入选的诗文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推介语(赏析语)。学生应当认真研读诗文作品,可以从艺术手法、思想成就等角度进行推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阅读疑惑,以疑启思,思维共享。

比如,在《前赤壁赋》的推介语写作中,有学生从文章情感变化之线索“乐—悲—喜”角度来推介,认为本文线索明晰,作者情感丰富且富于变化,在写作上值得借鉴;有学生从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入手,认为本文体现了苏子思想集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和佛家智慧于一体的特点,并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和歌唱内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以及“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等多处,对苏子儒释道三教合流思想进行了解读,最终得出苏子从初贬到黄州“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惶恐不安,逐渐过渡到从道家和佛家中寻找解脱的智慧,从而完成一次自我与超我的心灵对话,实现了对逆境的超越。

当然,也有学生另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与众不同地写道:《前赤壁赋》主体部分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呈现了客人思想里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两种认识的纠结。在苏子一番雄辩的劝说下,客人紧蹙的眉头舒展,抑郁的心情一扫而光,显示出苏轼思想中积极达观的一面战胜了消极低沉的一面。但是苏子的一番雄辩真地经得起推敲吗?仔细分析,我认为苏子劝说中存在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