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崇德”德育课程体系奠基“德艺双馨”艺术人才培养
作者: 赵立斌
摘 要: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基于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秦皇岛市第三中学以培养“德艺双馨”人才为学校办学目标,积极探索构建“崇德尚艺”课程体系。其中“崇德”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尝试,为学校“崇德尚艺”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新时代“德艺双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提高了办学成效。
关键词:艺术高中;“崇德”;德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04-03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秦皇岛市第三中学秉承“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宗旨,以培育人格健全、学识良好、志存高远、肯于担当的新时代德艺双馨人才为办学目标。在探索构建“崇德尚艺”学校课程体系的进程中,积极尝试以“崇德”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为“德艺双馨”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根基。
一、以“崇德”为德育课程主题的价值意蕴与理性思考
学校坚持探索“崇德尚艺”课程体系建设,把“崇德”作为学校德育课程主题,在培养学生艺术的同时,还需注重培育学生良好德行,以期成为德艺双馨的向德艺双修的成长路径。
(一)教育首要问题的明确回应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其理想信念、道德品格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必须坚守的工作指针。作为艺术学校,以“崇德”作为德育工作主题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明确回应。
(二)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现实需要
艺术人才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走向和谐美好的特殊的社会职责。学生仅有较高艺术水准而没有高尚的道德,艺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会事半功倍。学校设有美术、播音主持、器乐、声乐、舞蹈等专业,艺术领域较广泛。大多数艺术生从小就参加专业训练,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向往新奇、喜欢新潮,学校要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教育,以提升家国情怀、道德修养。
(三)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扎实路径
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要不断修炼德行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学校有科学、系统的艺术专业培养课程,为艺术生潜质绽放提供充实保障,再加持以全面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与道德品格教育,将学生艺术发展与道德成长紧密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信念与品德根基。
二、“崇德”德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与实践探索
(一)“崇德”德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学校“崇德”德育课程体系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校本德育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相互结合,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狠抓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实关键课程育人功能。学校实施多项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育人功能,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共建思政课教育研究联盟,引导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形成专题教学。撰写艺术生的校本教材,按阶段、分专题开设时政课堂,以期提升教学实效。
推进课程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元素融入到学科教学,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学校将课程思政研究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研究,深挖蕴含的思政资源。教师充分利用讨论交流、展示、评说等环节,渗透学科的科学精神、价值领悟和品格德行。“全课程育人”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学生思想政治信念和品德人格修养。
研发校本德育课程,丰富德育资源。学校结合学情、师情、校情,积极探索构建实现育人目标的校本德育课程。学校积极推进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化,形成8个系列主题,使办学特色与育人目标相结合、与思政治教学相结合、与学科和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培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
(二)构建“崇德”德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学校推进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由“经验德育”向“专业德育”提升,由“班主任德育”向“全员德育”转变,由“点线教育”向“全过程德育”跨越。
1.科研引领,提升德育课程的科学性。学校成立德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聚焦立德树人,专门研究德育目标,融合德育、艺术教育和文化课教学,探索德育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主要方向有德育课程、德育融入艺术教育、课程思政。三年来,学校立项研究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13个,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校逐渐形成人人有德育课题的科研氛围,助推了崇德课程的研究进程和质量。
2.评价打磨,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学校遵循“课程实施、评价反馈、打磨完善”的实施逻辑,按照“四步走”路径完善课程设置与实施。一是做好教学反思,及时回顾环节设计、活动形式、参与度、内心体验等;二是做好活动反刍,把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感悟交流出来,必要的时候写出来,画出来,将成果固化;三是做好意见反馈,了解学生对活动开展的意见建议,以便改进;四是做好课程改进,综合前面的反思、反刍、反馈情况,不断改进课程设计与实施。
3.整合资源,凸显德育课程的协同性。学校积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模式。学校组织学生到中央美院作品展听美术课,到社区开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志愿劳动,参加全市红色歌舞演出,开展假期生涯访谈,深入军营训练实操,沉浸边防检查场景,走进烈士陵园,到“金梦海湾”景区志愿彩绘,挖掘玻璃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研学资源等。
4.强化自主,强化德育课程的自主性。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和总结反馈者。学校开发“我来了”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方式有“我来讲、我来诵、我来绘、我来唱、我来演、我来悟、我来答、我来做”,活动内容包括读书节征文、法治知识比赛、艺术节红色朗诵和红色歌曲比赛、书法绘画作品展等。活动突出“我”的自主创作、自主管理、自主展示。活动中,学生充分表达创作理念、构想所蕴含的价值因素,体验与感悟十足,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律、自信。
三、“崇德”德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
(一)品行兼优学生不断涌现,优良校风更加浓厚
学校每年有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登上秦皇岛市舞台,团结、创新、勤奋、自信的优良校风愈加浓厚,近百名学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及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他们正朝着“德艺双馨”成长目标稳步前行。
(二)增强教师培根铸魂的自觉性,提高学校赞誉度
近年来,学校10余名教师荣获省市级思政优质课,课程思政优质课。学校“崇德尚艺”课程体系的优化,提高了学校的赞誉度,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文明校园”“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在“崇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中,教师将知识传授与铸魂育人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慧慧.立德树人导向下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02):28~29.
[2]倪邦文.论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6):1~7.
[3]何玉海.试论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8(04):137~142.
[4]陈 颖.立德树人视域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