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出立德树人 促进教考衔接
作者: 肖文成 申进平摘 要: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育价值立意,严格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命题,立足考查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助力教考衔接。同时,试题在促进“教—学—评”的有机衔接、融入河北元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考历史;立德树人;教考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07-03
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以下简称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立足中国,胸怀世界”为主线,强化教育价值立意,厚植家国情怀,聚焦铸魂育人;遵循依标命题原则,强调试题的科学性,考查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注重试题的导向性,稳步推进初中育人方式和考试内容改革。
一、立德树人,突出思想性
试题突出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主线鲜明。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相对独立,但内在逻辑关系紧密,以“立足中国,胸怀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当今世界潮流”两个主题,精心布点、穿针引线,使立德树人的目标看得清、考得出、悟得明。
试题立足中国,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为开端,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全景式再现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宏大历史画卷,蕴含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如此可使学生领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并使其自觉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11题通过某女士上书言事的史实,第12题通过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行动,引导学生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品质。第13题通过江西红色歌谣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第28题通过对八路军“渡黄河东进”和解放军三路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史实,考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重大贡献。第14题通过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图,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5题通过河北省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经济发展的史实,考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第26题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史实,考查中国共产党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所付出的努力。这些试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付出的努力和探索。
同时试题还胸怀世界,围绕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进步的表现,特别是现代史形成的时代潮流,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以加强学生的国际认知及与世界共生的能力,如此可使其适应国际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第17题通过中华民国后中国青年学生留法的史实,盛赞近代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理想抱负与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爱国热情。第19题通过对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重视本土人才培养的史实,在让学生感悟人才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21题通过二战期间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的史实,考查世界人民团结合作战胜法西斯的知识。第27题通过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的作用,考查学生是否树立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总之,试题通过考点的精妙布置、立意的精心构思、材料的精确选择、问题的精巧设计、答案的精准设置,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融入到历史试题中。然后通过试题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发挥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
二、依标命题,突出科学性
试题在考点确定和对能力考查的层次上严格依据课标。全卷考查了课标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体现了试题的科学性和考查能力的综合性,并全方位凸显了素养立意,突出了解释能力的考查。
侧重历史主干知识,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均是课标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所有的试题都考查了阅读能力,包括提炼观点、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主观题还凸出考查了文字表达能力。如第14题 “一五”计划的影响,重点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图表的能力。第21题雅尔塔会议,重点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第27题通过创新情境,考查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及全球性问题与解决,意在衡量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这些试题均涉及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同时强调学生在深刻理解素材内容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能力。
凸显核心素养考查,注重解释素养的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价值体现。本次试题在核心素养的考查方面非常明显。如第16题重点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第21题重点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第26题重点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纵观全卷,本次试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如第12、13、28考查对人物活动的解释。第11、16、17、18、20题考查对历史观点的解释。第15、26、28(3)考查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同时,第15题、20题、27题还重点考查了学生“论从史处、史论结合”解释方法的运用。
强调教育价值立意,注重家国情怀的涵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第16题通过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掷地有声的讲话,谆谆告诫教导我们在对外交往时,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拳拳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强烈而又深沉的家国情怀。第20题通过某学者对两次世界大战间国际形势的论述,考查了法西斯统治给德国及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第27题通过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的作用,考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以上试题均是站在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和人类命运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去反思,价值立意甚为高远,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三、教考衔接,突出导向性
试题通过命题立意、材料选取、问题设计、答案设置等方面,引领教学“回归课标、回归教材”,促进“教—学—评”一体化,以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地。
试题命制严格依标据本,引领教学“两个回归”。试题涉及戊戌变法、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土地革命、一五计划、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明治维新、德国法西斯政权、雅尔塔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联合国和世贸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15个学习主题,78个考点。这些考点均属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部编教材重点呈现、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主干知识。试题依据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等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层次、素养目标,坚持“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思路,强化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在教学与命题中的中心地位,以引导初中历史教学回归课标、回归教材。
试题呈现方式科学严谨,可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试题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情境创设较为新颖,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本、地图、表格等信息,并深度挖掘数据,全面客观地提取有效信息,以准确概括和描述所涉及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信息中蕴含的规律或原理。如第12题需要结合人物、年代和表格中相关文章信息,去综合判断才能正确解答。第14题需要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去解释统计图中的现象等等。
注重新老课标的有机衔接,落实新课程理念。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均依据2011版历史课标,没有出现“繁、难、偏、怪”试题。同时试题还渗透了2022版历史课标中的新理念。如第27题对世界现代史板块概念(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的考查。第28题(3)对中国近代史板块概念(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的考查。即在教学与考试上,引导初中历史教学依标施教、依标备考、精准备考,减少机械刷题,减轻学生负担,进而真正使“双减”政策落地。
注重融入河北地方元素,渗透地方史教育。如第18题通过河北历史名人李大钊的著作,考查李大钊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史实,如此可渗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第15题通过河北省秦皇岛市对外经贸往来的数据来折射出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第28题通过晋察冀、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游击战争的叙述,讴歌了河北儿女团结御敌、誓死保卫家园的英勇气概。这些试题既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历史、崇名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又使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以实现。
总之,2023年的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和考试的育人功能,通过优化情境创设,进阶式设问等,满足了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的考查要求。整套试卷难易适中,结构合理,深入落实了新课程理念和“双减”政策,既发挥了引导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导向,又有利于新旧课标的有效衔接与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3]张卓玉.素养立意,教考一体——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考试命题改革[J].华夏教师育,2022,(6):39~40.
[4]黄牧航,朱命有.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