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教考衔接探究
作者: 闫靖华
摘 要:古代诗歌教学应以课标为依据,以中考语文试题为指挥棒,逐步解决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诸多问题。通过明确课标重点,合理设置主题情境,调整诗歌教学顺序,建构古诗词知识体系等手段,做到有的放矢,所教即所考,可以确保教学和考试的无缝衔接,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中考试题;课堂教学;教考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21-05
一、阅读古代诗歌的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除《课标》要求外,中考命题要求中提到“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趣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材料要能够体现问题或任务的对象、目的与要求,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或知识支架。阅读与鉴赏类问题或任务要立足文本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动机、表达效果作出合理评价”。由此,将《课标》与中考命题要求相结合,可为教与学提供明确的导向。
二、近两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析
在《课标》的指导下,2022年和2023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的名句默写题型,均为情境式理解性默写。2022年名句默写题型设置了甲乙丙三个小文段,考查了《蒹葭》《行路难》《桃花源记》三篇古诗文,共5个填空,分值5分。2023年名句默写题型设置了一个文段,以“劳动”为情境主题,考查了《关雎》《木兰辞》《桃花源记》《饮酒》《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六篇古诗文,共6个填空,分值6分。所选篇目均在《课标》推荐背诵的60篇目内,考查理解和识记能力,难度均为较易。
2022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型为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课内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课外的《新制布裘》,两者同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风格,且有相同的济世主题,两个小题分别考查诗中“事”与诗中“情”,分值5分,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理解、概括、比较的能力。
2023年的古代诗歌阅读设置了真实的情境,“在某公园的垂柳上悬挂着写有咏柳诗句的标牌”,由此引出甲乙丙丁四组写柳的诗句。此命题材料,意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四组材料均非课内篇目,代表了新的命题趋向,意味着死记硬背课内古诗的鉴赏内容已然无用武之地。四组同主题诗句的对比阅读 ,具体题目分析如下:(1)“杨花”一词的意思。虽为课外,但课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注释已学过“杨花即柳絮”,所以词语解释的考点为课内知识的识记,难度较易;(2)“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由“杨柳”意象的内涵可推断情感为“依依惜别的离情”,词语“渡头”更明确了送别的典型场景,通过整体理解,下句“枝枝叶叶离情”更直接表明了杨柳代表了“离情”,所以思想情感的考点为筛选信息或意象的识记与理解,难度较易;(3)两个 “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柳枝的嫩,都是从触觉上体现了柳的新鲜可爱、生机勃勃,突出了早春的特点。语言鉴赏的考点考查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比较,对词语的鉴赏和准确表达,难度中等。综上,古诗阅读题分值6分,考点设置为词语解释、情感解读和语言鉴赏,可谓重点突出、不偏不难,指向的是少量的知识和更多的能力,尤其体现出对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素养考查。由此确定诗歌教学的备考要点为突出诗歌主干知识与群文比较阅读,并应实现“课内学方法,课外练方法” ,且要注意控制难度。
三、纠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做好教考衔接
第一,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做法: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求学生默写教材中出现的全部诗歌篇目。
纠正: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明确重点为《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初中学段60篇(40篇古诗词,20篇古文)是默写的重点。
第二, 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做法:教师在课上只要求背诵,不重视默写;只进行上下句的填空默写。
纠正:在当堂背诵的基础上,把学生易错字句作为重点默写内容;在课堂上设置默写题目,由基础的上下句填空默写,拓展为设置主题情境的理解性默写,并进一步分类整理、积累识记。
例如:(1)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因为“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沙”和“销”为易错字。
(2)同为送别之作,也有不同的情感和风格。李白送别王昌龄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路相随的关爱;高适送别董大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对友人的劝慰和鼓励;王勃送别杜少府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江山难阻、友谊长存的誓言。
(3)美在山水田园间。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到了乡村的山和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了田间小路和鸡鸣狗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了祭社祈年的农村风俗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做法:教师讲解诗歌“按部就班”,知人论世,解读题目,朗读诗歌,翻译诗歌,赏析诗歌,背诵诗歌。
纠正: “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解读诗歌的一个辅助手段 ,不应该在学生还未接触诗歌文本之前,就由“知人论世”点明诗歌主旨和创作目的。这种教学顺序是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考试情境的。学生解读一首新诗的顺序,应该是直接进入诗歌文本,在诵读中初步理解诗意,在疑难处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卡(补充“知人论世”等背景知识)辅助理解文本,最终解读诗歌的深层内涵。
例如:在《行路难》的课堂中,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由前面写作背景介绍可知,是因为诗人“仕途不顺,得罪权贵,被迫赐金还乡。”问题的答案没有从文本中得来,而是从文本之外得来。事实上,问题的答案就在文本中,下句即已作答,因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第四, 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做法:学生未曾“读懂”诗歌,就先“鉴赏”诗歌;在读懂诗歌环节教法简单粗暴,直接出示诗歌的白话翻译。
纠正:古代诗歌鉴赏的目标是初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初步评价诗词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者都要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越过“读懂”去“鉴赏”是违反学生认知规律的,是教师忽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冒进表现。事实上,因为中考设题难度较易,“读懂”一步就可以解决大部分考试题目,所以务必要重视“读懂”环节。在课堂上训练“读懂”诗歌的方法,需训练学生由诗歌词语、句子及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进行诗句翻译 ,能够主动发现词语句子的疑难处,并及时解决问题;训练学生借助诗歌题目明确诗歌主题,借助诗眼、表感情的词语句子和典型的意象、意境解读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例如:在《使至塞上》的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读懂“问边”的意思,就不理解王维此行的目的是“慰问边关守军”;如果学生没有读懂“征蓬”的意思,就不理解王维在此运用了比喻义,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在《雁门太守行》的课堂上,学生如果不理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暗含了“燕昭王在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就不能理解将士为了报效贤君,誓死战斗的决心。
第五,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做法:“我念,你写,背下来”,缺乏方法指导,缺乏思维含量。
纠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需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懂规律、会运用。
例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课堂上,一位教师是这样讲解的:“杨花就是柳絮,子规就是布谷鸟,明月就是思乡。”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讲解的:“ 杨花就是柳絮, 为什么呢?在古代诗歌中‘杨柳’一般不是并列结构,‘杨树和柳树’是偏正结构,可以理解为‘包括杨树的柳树’。早在《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就是单指柳树,所以‘杨花’即‘柳花’,‘柳花’即’柳絮’。柳絮有什么特点呢?轻盈飘飞。杨柳这个意象一般和什么有关呢?因为‘柳’谐音’留’,所以杨柳多与送别相关。大家推测一下‘杨花’这个意象有什么内涵呢?‘杨花’多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不定、送别的离愁别绪。子规就是布谷鸟。布谷鸟为什么叫‘子规’呢?据说布谷鸟啼叫的声音类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声音很凄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大家推测一下‘子规’意象有什么内涵?‘子规’常常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意。‘子规’还有一个名字叫‘杜鹃’,为什么叫‘杜鹃’呢?这里有一个典故,大家可以课下去查一下这个典故,再由此推测‘子规’意象的其他内涵。大家都知道月即思乡,但为什么呢?一提明月必思乡是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便,而明月高悬夜空,千里可共,所以古人往往将‘思乡怀人’的感情寄托在明月身上。”
在第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结论,而在第二位教师的课堂上,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来追根溯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表及里,由现象到规律,由知识到方法进行深度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第六,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做法:重手法轻效果,重手法轻语言。
纠正:中考试卷中设题往往会直接点明修辞手法,所以重点不是对修辞手法的辨别与判断,重点是能够结合具体诗句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手法对语言的修饰作用,手法与情感的关系等。
例如:在《次北固山下》的课堂上,教师只关注到了颔联的对偶修辞,忽略了对偶的效果是使上下句语意相关,因为“潮平”对应“风正”,“两岸阔”对应“一帆悬”,两句一体,形成了整体上开阔的画面感。教师只关注到了颔联的对偶修辞,忽略了精彩的语言品味。如风的“正”准确地写出了风的特点,既是顺风,又是和风,才能使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悬着。教师只关注到了颔联的对偶修辞,忽略了景与情的关系,开阔的视野、平顺的行船都暗藏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乐观昂扬的心情。
在《行路难》的课堂上,一位教师不断地提问:“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能回答出比喻、夸张、对偶、设问,教师就感到很满意。另一位教师是这样提问的:“用到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了宴会的奢华欢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语势,“冰塞川”“雪满山”说明困难是一重又一重;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又含蓄地写出了世道之艰难,诗人仕途不顺的境遇。“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到了姜尚和伊尹二贤的典故,目的是什么呢?通过比较可知,人物的共同特点是虽有才华,但仕途不顺,可最后都得到了明主的赏识和重用。由此可推知,李白用此典故的目的并非是在对比中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悲愤,而是有羡慕之感,他在安慰鼓励自己,也必将像二贤一样,虽暂时不得志但前途光明。
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辨识修辞手法,显然太过浅尝辄止。因此,训练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点明表达效果,才是答题要点;训练学生完整作答,得到每一个得分点,才是阅读训练的最终目的。在这个答题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辨别判断修辞手法,识记积累修辞手法的作用,勾连修辞手法与品味语言、作者情感的关系,准确地进行书面表达等,从而快速提升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