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青会

摘   要:在创新2.0时代,“互联网+”助推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深度结合,能促进教育领域各学科课程的创新改革。教师应紧跟“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建构科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并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实现教学理论、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的混合,引领学生从浅层低效学习走向深度高效学习

关键词:中学语文;互联网+;混合学习;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18-03

近年来,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互联网+”和“混合式学习”教育理念进入教师视野,启发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思维。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精力投入“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的教育研究中,并将自己的教育研究成果运用到学科课堂,尝试打造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优势于一体的高效课堂。中学语文教师要顺应“互联网+”教育趋势,详细了解混合学习模式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的网络媒介优势,深入探索基于“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的建构与运用策略,让中学语文教学焕发活力。

一、“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的运用价值

教师在建构“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时,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学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实现在线学习、传统学习的优势互补,提升学科教学的创新力,保障学科教学改革的实效。目前中学教师将“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引入语文课堂,逐渐体现了多种模式的教学价值。

首先,“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的运用,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能够帮助教师打造语文教学新形态,寻找语文教学的成效增长点,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同时,教师不再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树立了“互联网+”教学思维,致力于找到各种教学的突破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质增效。

其次,“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的出现,推动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创新转变,有利于教师将语文课程中“教”与“学”的目标有机整合起来,与学生一起同步前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教师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积极开发与语文课程相关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将其转化为学生适用的学习素材,从而对“教”和“学”的组成要素进行优化选择与有效整合,让教师的“教”更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的“学”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在“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开阔语文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通道,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知识运用领域,推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如今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的教学要求更全面,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帮助学生开阔语文学习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获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学科素养。

二、“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秉承开放创新理念,开展“语文创客”混合学习

在创客文化浪潮的推动下,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它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在开展创客教育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还注重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想法进行“实践创造”。在“互联网+”环境下,创客教育的开放创新氛围会更加明显。教师可以创建“语文创客”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混合学习的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思维,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一课为例。教师可在线上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四个图形,带领学生参与到“寻找某个图形与另外三个图形不同之处”的在线互动活动中。学生可逐一找到每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致的特征,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统计表格中,进而一目了然地发现其中的奥妙:如果要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的图形,那么我们可以给出四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且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这无疑迎合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理解了“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意义。

课文中还列举了几个名人故事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与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案例中的相关学习资料,了解这些发明家使用了哪些学科知识实现了自己的创意想法,进而分析创造性思维在他们的发明创造中发挥的作用。

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价值”的阅读感悟文章,鼓励学生在线下课堂中参与“中学生发明创意比赛”活动,尝试利用跨学科知识提出创意设计思路和方案,并制作出相关的创意作品。这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生活的融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让其在阅读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脱钩式混合学习活动

脱钩教学法虽然在当下语文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少,但是它适用于“互联网+”混合学习活动。教师在线下课堂向学生传授课文知识之后,可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若是学生能够独立解答,并展现自己良好的学习成果,则可成功“脱钩”,进入到线上学习阶段,同时,学生可根据其中的“自学导单”展开更深入的学习,然后完成线上自测练习,评估自己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没有达到“脱钩”条件的学生,则需继续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突破学习难点,直到“脱钩”为止,并与上一批“脱钩”的学生一样,展开线上学习。

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教师在线下课堂中可与学生一起揣摩某些重要词句的含义,品读作者在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它们在写景抒情方面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深刻情感。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可随时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不同的方式,回答课堂问题。教师可由此把握学情,让学得好的学生“脱钩”,并在线上教学平台领取“群文阅读”的学习任务。

学生可自主下载线上教学平台的“自学导单”,从中了解群文阅读的具体任务内容:请你在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后,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何其芳的《秋天》,然后在电子表格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等栏目上填写自己获取的阅读信息。其中“不同点”栏目内容包括季节、选取景物、表达抒情的重要词语或句子、作者表达的感情;“相同点”栏目下方是一个统一的空白框,学生可将这几篇文章的相同点罗列出来。

在线上自测练习版块,教师可设置“拓展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拓展阅读《秋的济南》《江南落雪》《目光里的松阳》等文章,并借鉴群文阅读经验展开快速阅读,解决学习问题。之后,学生可在线上互动平台交流彼此的阅读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类似文章的学习印象,提高抒情写景类散文的阅读能力。

(三)打造网络学习空间,开展项目化混合学习活动

项目化学习是新时期颇受教师青睐的动态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研究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从中深刻领会重要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打造一个网络学习空间,让学生结合线下课堂的实践活动,完成数字化项目学习活动的学习任务。

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个蕴含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等内容的单元学习项目——如何成为合格的新闻职业人。教师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了项目学习任务:

第一,学生要自主阅读本单元几篇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把握这些文章的新闻特点,并自主归纳每篇文章的新闻内容,与同伴分享各自阅读新闻的有效方法;第二,学生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步骤,并与小组成员共同协商,确定某个新闻题材,然后制定采访方案,根据自己草拟的采访提纲和流程,参与到采访实践活动中,自主搜集与丰富新闻素材;第三,每个小组的学生可自主选择写一则消息、撰写新闻特写文稿、撰写新闻通讯、制作新闻报纸或新闻网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写好的新闻阅读报告、录制好的新闻采访视频和素材剪辑视频、撰写的新闻类文章、制作的数字化新闻报纸和新闻网页等作品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由教师与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人员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给出全面评价,指出问题并提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效,改进学习方法。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潮流依然在不断涌动,教师需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一往直前的改革勇气、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助推“互联网+”混合式学习与语文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有效避免中学语文教学出现“原地踏步”的困境,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朝着更新颖、更多元、更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大脑和坚定的教学改革态度,将“互联网+”混合学习模式贯彻落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断解决语文教学难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   敏,张   婷.初中语文混合式教学的价值与方法[J].文学教育(中),2021,(6).

[2]骆剑虹.初中语文在线教学的任务驱动与深度对话探究[J].学周刊,2022,29(29).

[3]朱   棣.“互联网+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华夏教师,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