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

作者: 倪春燕

摘   要: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属性,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文化传承角度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诵读、赏读、研读古诗词,解读古诗词内涵,深度发掘文化传承内容,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学习和广泛互动,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文化认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52-03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围绕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主题展开教程安排,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形成文化认同。高中生思维比较独立,对古诗词学习有更多个性化的追求,教师在诵读、赏读、研读、解读等环节渗透文化传承目标要求,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科思维,强化学生对文化情操的体验。

一、强化诵读,促进文化思想碰撞

古诗词大多带有格律属性,追求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有乐感,非常适合进行诵读训练,教师适时展开示范诵读,传授一些诵读方法,能够对学生形成多感官触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古诗词吟诵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不同之处,教师借助网络搜集一些精彩的吟诵音频材料,让学生在亲自聆听的过程中模仿训练,可帮助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诵读古诗词讲究方法技巧,由于学生学法积累相对有限,因而教师适时展开学法传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模仿学习的机会。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属于汉乐府旧题,全诗分为四节,主要表达对人才的渴望之情,带有政治意味,这与作者政治家身份高度契合。朗读这首诗需要体会到作者宏伟的胸襟,读出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展开仿读训练。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些名句节奏感很强,内涵丰富,诵读时需要展现作者的气势。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朗读时存在的问题,展开教与学的多重互动。为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教师需现场播放诵读音频,并详细介绍诵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模仿操作,体会诵读时情感的输出。由于学生对歌唱式诵读不是很熟悉,当诵读音频响起后,学生可通过反复聆听和模仿,逐渐掌握诵读的诀窍和方法。

古诗词朗读要读出作者心情,体会到诗人与诗句的气质和内涵,这就对朗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学生朗读古诗词存在诸多问题,不是机械设定,就是情绪对接不够,难以准确表达作者意图。因此,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组织学生集体研究朗读方法,展开多种形式的仿读训练,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这为促进古今文化思想的碰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朗读中也可顺利体会作者情感,建立文化认同。

二、片段赏读,强化文化情操体验

古诗词有不少千古名句,这些名句是难得的鉴赏学习资源。教师组织学生集体研究名句内涵,分析名句写法特点、思想内涵,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研究效果。名句鉴赏既要理清切入角度,寻找适合的鉴赏点,又要将炼字、炼句、句式、修辞、写法、主旨、情感等作为鉴赏角度。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鉴赏环节,理清鉴赏顺序,能培养学生鉴赏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气魄雄浑的七律诗,其格律严谨,词调稳健,句意高远,读来荡气回肠,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鉴赏性阅读,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名句展开重点思考和分析。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面对涛涛江水,身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林,满天飞舞落叶,让读者产生一丝悲凉的感觉,落叶飘舞预示生命的终结,而江水奔流也好似生命在逐渐消逝。再如“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带有夸张的意味,“做客”“登台”是动词,“常”“独”是副词,均能够切入鉴赏核心。如果从情感角度展开思考,可以顺利形成情感共鸣。作者晚年生活比较悲惨,这句诗联系自然、联系自我,与天地对话,与山水交流,体现一种超脱的情怀。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鉴赏解读情况给予肯定,并积极评价学生鉴赏学习的成效。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鉴赏学习,对古诗词名句进行专业分析,能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中学生一般都有鉴赏古诗词名句的基本能力,如果教师再给出一些提示,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鉴赏体验,接受文化熏陶。名家作品有很深刻的内涵,教师鼓励学生展开个性解读和分析,促使学生形成鉴赏认知,特别是文化教育的全程渗透,能让学生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三、主旨研读,提高文化情怀认知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特定的诞生背景,教师深入发掘作者作品内容,对古诗词产生的历史社会现实进行分析,能够深度解析古诗词内涵,感受作者情感,形成传统文化认同感。教师将古诗词进行简单分类,可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阅读思路,并通过主旨分析,了解古诗词作者观点,进而发掘古诗词丰富的内涵以及人生哲理。

高中学生有深度阅读思考的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组织学生深度研读文本内容,能创建更多的阅读切入点。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同名歌曲,渲染了课堂学习气氛,学生很快就被歌曲所感染,进入深度阅读环节。学生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解读诗句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设计阅读思考问题,投放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从主旨角度展开讨论。如:什么是怀古诗?这首词渗透哪些典故?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词?这首词上阕写什么,下阕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由于学生有知识储备,且教师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因而学生响应积极,启迪效果显著。学生通过阅读教辅材料不仅能自主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能在合作讨论中进一步理清问题思路。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讨论,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此外,教师还需深入课堂,与学生一起研读词句内容,特别是借古喻今写法的应用,能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怀古诗的用途。

四、情感解读,延伸文化传承实践

古诗词虽篇幅较小,但其蕴含的情感却极为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延伸阅读,结合作者所处特定历史背景,了解作者当时(下转第60页)(上接第53页)处境,能帮助学生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形成情感共鸣。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延伸阅读,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鉴赏内容,对作者同时期作品进行横向比较,能够创造一些阅读学习契机,促进学生形成文化传承的认知。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愁绪颇浓的闺怨词,阅读这首词,很容易被作者浓郁的情绪所感染。作者为表达一个“愁”字,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场景描写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哀怨和愁绪,给读者带来更多情绪的感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运用了叠词形容自然景色和作者情绪,让读者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怀。写这首词的时候,作者失去了丈夫,面对凄冷的生活,不由得悲从心生,写出这千古绝唱《声声慢》。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这首词的鉴赏文章,在阅读之后做筛选推介,将一些经典之作推荐给其他同学。学生接受任务后,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本内容展开创意阅读。学生发现这首词的解读文本内容众多,对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解读呈现多元化,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交流对话,能逐渐进入深度鉴赏的核心。在学生搜集素材信息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和引导,确保这些信息的实用性。比如作者背景介绍、名句鉴赏、诵读音频、朗读视频等,这些材料比较直观且有吸引力,能够为学生顺利展开鉴赏学习提供一定帮助。教师指导学生筛选这些网络信息,可以为后面深度鉴赏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鉴赏价值,对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古诗词诵读、名句鉴赏、主旨讨论、情感解析等学习环节渗透文化认同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讨,可帮助学生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形成崭新的学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