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中学生历史自信现状研究
作者: 刘洪艳摘 要:培育历史自信是树立中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必然要求。首先需要厘清何谓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及政党历史的信心,是对历史实践的总结。其次,为培育中学生历史自信,必须要紧密联系正确的历史观,并将其融合进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自信;中学生;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54-03
青少年始终被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更确切地说,青少年是国家富强的希望所在。因此,教育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表述实际上强调了“历史自信”的基础性作用。
一、何为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历史自信”这一概念,并将“坚定历史自信”作为坚守理想信念的前提和基础。陈金龙认为,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并指出历史积累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客观基础,历史自觉是历史自信生成的认知前提,大历史观是历史自信生成的方法论基础,历史主动是历史自信的实践转化。杨河区分了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认为历史自觉是历史主体对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和总结,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就建立在历史自觉的基础上,展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历史主动则扎根于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并具体表现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自信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不同时代的历史自信有着不同的指向。戴圣鹏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自信是立足于百年奋斗成就、奋斗精神、奋斗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对获得美好生活的自信。由此看来,历史自信既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主动认可,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和先进性之一就是善于对历史进行总结和分析,这其实就是历史自信的理论来源。王学斌阐明了历史自信的理论构建,指出历史自信的价值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任务和崇高追求,历史自信的思想特征是中国共产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历史自信的精神底蕴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主动和革命精神。亦有学者探讨了历史自信的生成机制,何锡辉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相结合是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取得的百年历史成就是历史自信的社会基础,而新时代开创第二个百年历史伟业与实现民族复兴则是历史自信的现实需要。总而言之,历史自信来源于党和人民对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前途的充分把握。
历史自信为“四个自信”奠定了前提和基础,李兵和宋淑梅厘清了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内在关联,认为历史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历史基础,为理论自信提供历史逻辑,为制度自信提供历史根据,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底蕴。实际上,四个自信不是无根之水,它们是在历史自信的基础上生成的。
关于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意义,肖贵清和张鉴洲认为,作为一个拥有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是对自身辉煌成就和奋斗成果的认可,是对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的传承,是对历史前景和广大前途的展望,是对历史经验的信心。更进一步地说,坚定历史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精神动力,也是在全社会树立正确历史观和党史观的应有之义。张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历史自信的价值意蕴,指出历史自信激励中国共产党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在建设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提升“四个自信”,在实践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斗争中增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如何坚持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一些学者详细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历史自信的方法路径,即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指导,科学评价历史上的重要任务与重大事件以及积极消除虚无主义的思想毒害。亦有学者指出,洞察历史大势、把握历史规律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根本前提,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变革创新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关键,而正确对待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则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要求。苏振源和刘怀玉提出了历史自信的建构策略,认为要推进历史信念内容的制度化和历史信念教育的制度化,树立与巩固正确的历史观,并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引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与此同时要完成历史自觉的大众化,由此走向民族自强。赵朝峰则认为,坚持历史自信必须要增强历史认知、保持战略定力、进行历史反思。
二、如何培育中学生历史自信
如前所述,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具有内在关联。任志锋认为,坚定青少年“四个自信”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引导青少年自觉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要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坚定中学生“四个自信”其实暗含着历史自信的重要性,因此,中学生教育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历史自信,具体表现为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历史观。
孙乐强认为,历史自信与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密不可分,指出只有以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为指导,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变局,正确对待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由此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要尤为重视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方法,引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杜绝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自信可以在对比和交流中得到巩固,一个文明、一段历史只有在与人类文明成果的相互对话中才能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和自我认同。因此,培育中学生历史自信要善于交流,以人类文明成果作为思想资源,加深中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吸收优秀文化。
郑晓东认为,培育中学生历史自信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思政课教师应该推动历史自信与思政课程高度融合,讲好中国故事,筑牢历史记忆。兰夕雨基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好、用活党的重大文献,通过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意义增进学生的历史自信。林文俊和陈一收认为,在培育历史自信时,要遵循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相统一、坚持常态教育与节点强化相协调。
亦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剖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学生历史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教师在培育学生历史自信的过程中缺乏素材展示,学生对历史自信的内化整合能力不强,学校培育历史自信的措施落实不到位,缺少实践环节等,基于此,提出要强化培育历史自信的主动意识,提高教师自身历史素养,挖掘培育历史自信的教学内容,创新培育历史自信的教学方式,以及完善培育历史自信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增强自我培育等。
总而言之,培育中学生历史自信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紧扣教材与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历史观,掌握历史分析的科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以及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张晓松,朱基钗.“勇挑大梁、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侧记[N].光明日报,2023-23-06(01).
[3]陈金龙.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2).
[4]陈金龙.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0(01):14~20.
[5]杨河.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6):5~16.
[6]戴圣鹏.论历史自信[J].人文杂志,2022,(12):1~7.
[7]王学斌.深入理解历史自信的理论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22,第396卷(12): 4~12.
[8]何锡辉.历史自信:出场逻辑、认知结构及实践指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4):37~46.
[9]李 兵,宋淑梅.“四个自信”离不开历史自信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6):19~22.
[10]肖贵清,张鉴洲.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04):45~51.
[11]张 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价值与提升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2):31~41.
[1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1).
[13]付高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自信重要论述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37(7):20~28.
[14]汪亭友,裴亚男.论坚持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新时代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10):60~66,108.
[15]苏振源,刘怀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原因、理论逻辑与建构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2,(03):18~23.
[16]赵朝峰.历史自信:产生源泉、价值旨归和实践要求[J].求索,2022,(03):21~27.
[17]任志锋.坚定青少年“四个自信”的文化理路[J].人民教育,2023,(07):6~10.
[18]孙乐强.从唯物史观到大历史观:历史自信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1~14.
[19]丁磊.管控历史虚无主义,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6):33~34.
[20]王 刚.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J].人民教育,2023,(06):1.
[21]郑晓东.坚定历史自信夯实学理支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7):6~9.
[22]兰夕雨.基于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思政课教师历史自信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0):79~81.
[23]林文俊,陈一收.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意蕴、原则与方法[J].理论导刊,2022,(07):9~14.
[24]卢晓琳.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历史自信研究[D].临沂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