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跨学科命题
作者: 于丽萍 袁俊霞 王淑娟 赵会芳 刘海燕 彭玉荣
摘 要:通过分析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跨学科命题,总结教学启示,由此提高初中文科综合学科教学和备考水平,培育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跨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8-0012-05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相比,课程内容的一项重要变革明确提出 “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这一变革体现了加强课程之间的综合与联通,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学业水平考试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要命制跨学科风格的综合性、探究性试题。在此之前,历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就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历史与政治相融合的跨学科试题的命制,这种试题命题一则落实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的“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的要求。二则考查了初中历史教学对《新课标》要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达成度。又因其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分值高的特点,倍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和重视。以此题型进行探微,以求裨益于中学历史的教与学。
一、跨学科命题的分析
(一)什么是跨学科命题
“跨学科”是一种研究方式,也称为“交叉学科”,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学科之间的知识创造和交流。这种学科交叉不仅包括理论和方法的结合,还涉及到实际问题和挑战的联合解决方案。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作,以此来拓宽研究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相关技术的全面协调发展。河北省文科综合“跨学科命题”是将分散在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具有共同属性、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形成一个具有明确主题、真实情境、丰富内容的架构,并通过有效设问推进学生思维,考查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素养的命题方式。
由此可见,跨学科命题应具备明确的主题、真实的情境、丰富的内容和推进思维的设问等要素。下面,笔者结合这些要素对2023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第28题进行分析,望同仁们斧正。
(二)试题分析
1.主题承载学科核心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视角。第28题聚焦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展开话题,将历史学科中中国共产党在黄河流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建设生态文明与弘扬民族精神融合到一起。题目选自于历史课程标准的主干知识,并以此为中心,主动关联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解读,通过两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学生从更宽广的学习视野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蕴含其中。解答此题的过程也使学生充分认识了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安危、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血脉联系的过程,爱党爱国、保护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延续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这一主题的选择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由此可见,主题是跨学科命题得以实现的枢纽,是构建学科关联的桥梁,科学、合理的选择主题可为跨学科命题的架构奠定良好的基调。
2018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卷28题也有相同的做法。他的主题同样紧扣课程标准,选取了对历史和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话题。它以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不同时期的经典歌曲为切入口,将历史学科中的巴黎公社运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历史课标中的主干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到一起,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时期经典歌曲体现的相同精神,考查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以道德滋养法治、以法治体现道德”的精神内涵。值得关注的是,此题借助试题材料的前言部分点明主题“歌曲承载历史记忆,是了解一个时代历史的窗口;歌曲表达民族情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对经典歌曲的理解和态度,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这样的表述给学生明示了主题就是经典歌曲和历史事件有关,并体现相应的精神内涵,应该正确的对待。当学生从中获得了这样的信息后,就为接下来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所以,鲜明的主题有助于学生探究问题。但2023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第28题的主题提示不够鲜明。试题材料前言表述为“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了一部中华春秋”,这样的提示视角有些宏观,以初中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来看,会对学生的解答带来一定的困惑。
2.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2023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第28题所选取的四个材料创设了真实、鲜活的历史和现实情境,这符合新《课标》对跨学科试题提出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的情境设置要求。
第28题的材料一、二分别摘编自国防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一将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辟众多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抗战中流砥柱这一宏大的历史场景跃然纸间。材料二选取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主干知识,通过具体进程的描绘,将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时空感传递给学生。这两个材料通过对历史史事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情境。材料三和材料四来自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材料三选取了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治理的内容,聚焦当今党和国家重视生态文明战略部署这一热点。材料四和历史内容相耦合,展示了自古以来形成的以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为内涵的黄河文化。这两则材料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将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弘扬与倡导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这样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情境摆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读材料可以体会到自身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结,为思考如何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设问所提出的现实问题营造了良好的试题情境。
3.联系多学科知识设问,考查学生跨学科素养的达成度。第28题融合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在4则材料创设的真实、鲜活的历史和现实情境中设置了6个问题,落实了《新课标》对跨学科试题提出的“将要探究的主题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或任务”的要求。当然,这“一系列的问题”之间还应具有递进性和逻辑性,形成一个完整的跨学问题系统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考查学生跨学科素养的达成度。
第28题的第(1)(2)(3)问属于历史学科的设问。第(1)(2)问分别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学生依赖于历史学科所学就可以顺利作答。有个瑕疵是第(1)问的第一个设问是“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答案应为日本侵略者。第二个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很明显第二个设问表述中的“抗日战争”这个关键词对第一个设问的答案构成了提示,所以命题还须在建构设问间逻辑关系的同时注意设问的独立性。第(3)问相较前两问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在材料一、二和第(1)(2)问的时空背景下,整合了中国共产党28年民主革命奋斗历程,学生需借助前两问所提供的史实和问题导向作为支撑,才能概括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这一答案。很明显第三问和前两问构成了呼应关系并将前两问聚焦,但答案的获得依然依赖于历史学科知识。第(4)(5)问属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设问,分别考查了水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这两问的答案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并依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顺利得出。第(6)问要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进行作答,可以说是这道题的最终汇聚点,旨在将前面的4则材料和6个问题整合到一个问题系统中对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进行考查。但从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命题的角度看,历史学科的第(1)(2)(3)问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4)(5)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不强,跨度较大,有“冷拼盘”的嫌疑,对学生跨学科思维考查的信度较弱。还须在设问的关联性、逻辑性和耦合性上再推敲,通过科学的设问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科间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无痕融入,让学生的答案生成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跨学科命题的教学启示
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跨学科命题,不但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发挥了对教学的评价和导向功能。跨学科成为课程内容和中考考查的方向,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诸多启示。
(一)树立跨学科意识
在《新课标》、新中考的背景下,课程模式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教学内容从学科的分割走向学科的跨越。历史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树立跨学科意识,让认知先行,让实践紧跟。
1.教师要主动学习跨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新课标》明确跨学科教学理念前,河北省的历史课堂教学和中招考试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跨学科特征。如,主题的形成、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评价的制定和作业的设计等。教师应将跨学科教学的这些理论内容熟稔于心,才能为跨学科教学的持续实践奠定良好的基调,将方向把握地更加准确。
2.教师要努力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跨学科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储备、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教师的综合素养越强,对学科间知识和素养的转化或跨越能力就越强。所以,历史教师应通过对本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精准把握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组织跨学科教学。
3.教师要勤于探索实践跨学科教学。《新课标》虽然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理念,但是现行的统编历史教材中课程资源欠缺,《课标》中也只是提供了十大示例主题,简单的进行了设计思路的说明。所以,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于探索实践,积累经验做好跨学科教学。在实践中关注以下几点:教学主题要立足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要指向学科融合、教学情境要聚焦能力提升、教学评价要基于素养培育。这样,既有利于在课堂中培育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在中考考场中应对跨学科综合试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做好跨学科复习
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综合题融合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个学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学科的知识内容有交叉,学科的育人价值有焦点,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在中考复习备考时进行跨学科复习。
首先,教师要通过研读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科的课标、教材,将跨学科关联点进行梳理,以便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简要梳理部分内容见附表。
其次,教师在进行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复习时,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两个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团结协作,形成教学共同体。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不同,前者包含古今中外众多历史事件,长于叙事。后者阐释众多理论,抽象性较强,长于论述。在实际的复习课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两个学科的教师对跨学科关联点都只从本学科的单一角度复习,或者认为跨学科关联点另一学科在课堂上已经复习过而不予重视,这就造成了跨学科关联点复习的薄弱,于学生跨学科学习素养的提升无益。因此,两个学科的教师要开展跨学科联合备课,互通有无,形成教学的合力与张力。历史教师要借助史事的教学,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教育价值,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的深入理解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将历史史实引入课堂,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为历史学科形成正确的结论助力。这样就形成了历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教学共同体,可以发挥学科的协同育人功能。二是要做好历史和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主题复习。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跨学科试题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呈现,所以历史复习备考时要关注时政热点、社会热点,把它们和历史学科知识相联系进行解读分析,加深历史与时事、认识的相互渗透。如,以神州十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成功着陆为时政热点进行复习,聚焦“创新”主题。微观上可以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科技发明、世界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等科技创新内容,宏观上可以联系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等史实内容,通过这样的主题复习,学生就可以领悟到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应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等相关认知。再如,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时政热点进行考查,可以聚焦“和平与发展”“大国担当”“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可以联系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近现代中国外交、改革开放等内容进行复习,通过对时政热点的多角度主题复习,学生既对“一带一路”有了多维立体的认知,也学会从学科融合的立场重新解释所学知识,形成跨学科理念。
总之,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跨学科命题为历史教学和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发挥了对教学的评价和导向功能。跨学科打通了学科间的壁垒,为历史教育增添了融合育人的新途径。不断加深对跨学科的理解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和持续发展。
【本文系邯郸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YB1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