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省内外中考历史试题对“戊戌变法”的考查
作者: 姚小平 李海艳 李建方 王九珍 郑丽慧 段瑞平摘 要:中考历史试题一直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风向标。分析、研究2023年省内外中考历史试题对“戊戌变法”的考查,对2024年的初中历史复习备考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2023年省内外中考历史试题;戊戌变法;考查;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8-0020-04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又适逢2023年是“戊戌变法”125周年,所以“戊戌变法”就成了2023年省内外中考历史考查的内容。认真、仔细研读2023年省内外中考历史试题对“戊戌变法”的考查,并汲取其合理做法,将使2024年的中考历史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对“戊戌变法”的考查
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对“戊戌变法”的考查是文综第11题:
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命题依据的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戊戌变法”的考查要求是:“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要求”表明“戊戌变法”考查的知识范围只有两个。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考查了后者,即“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其涉及面较多,考查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就其一考查,即考查了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令。一系列变法诏令,也不能全都考查,只能择其一考查,最终考查了“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的影响。如何实现对“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影响的考查呢?前提是理解记忆了这一史实的内涵,然后依据相关史实,据此得出解释,即产生的影响。
为考查“戊戌变法”的这一影响,试题在情境创设、设问及答案上进行以下分析。
创设情境,选取的材料是新会(当时广东新会县)女史(对女知识分子的尊称)卢翠1898年8月27日,在《女学报》第5期上发表的《女子爱国说》,提出七条有关妇女权利建议的部分内容,即:“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有声同叹。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以无负为戴高履厚之中国女子也”。
创设情境,取舍选取的材料,无可厚非。但把1898年8月27日的具体时间,改为19世纪末,材料中的“前月(上个月)明诏特下”就难以理解了。实际情况是光绪帝1898年8月16日,下诏“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诏书”激发了卢翠的上述壮举。“诏书”“壮举”用阳历(即公历)记述,都发生在8月份。但当时采用阴历,1898年8月16日是戊戌年六月下旬,8月27日是戊戌年七月中旬,因而才有“前月”的说法。“前月”的表述,确切地说明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先有光绪帝颁发的诏书,才有卢翠的建议。所以,这个具体时间不能模糊。模糊了,一使史实失真,二使考查的能力层次降低。
创设情境后,试题设计了提问,即“‘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该提问别扭难懂、略显笨拙。其根源在于模糊了“壮举”的时间。若保留具体时间,设问直接用“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即可,这样问法简明易懂,并且有较大的思维含量。“这一情形”自然是卢翠的“壮举”,但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来。
在以上两个铺垫之后,试题给出了答案,但“顺理成章”地把本题变成了“傻题”。四个选项,只有“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其它三项都不是。如此考查了对史实时间的记忆,成了典型的死记硬背试题。至此,前面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二、2023年外省份对“戊戌变法”的考查
2023年全国其它省份也对“戊戌变法”进行了考查。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
选择题中侧重考查“维新变法”运动背景的试题有:云南的第10题、内蒙古包头的第5题、湖南岳阳的第11题、四川自贡的第6题等。
选择题中侧重考查“戊戌变法”代表人物的试题有:湖南株洲的第6题、广东广州的第13题、山东济南的第10题等。
选择题中侧重考查“维新变法”时间的试题是山东滨州的第9题。
选择题中侧重考查“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试题有:山东临沂的第10题、宁夏的第4题。
非选择题考查“戊戌变法”的题目少,并且不单独命题,而与其它相关史实综合起来考查。
非选择题中考查“戊戌变法”背景和意义的是湖北荆门的第35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戊戌变法运动发生了。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简析其意义。
非选择题中考查“戊戌变法”时期出现办报高潮原因(维新派的活动之一)的是山西的第17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始于戊戌变法期间。自1896~1898年两年时间里,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多家。其中重要的报纸如《时务报》《国闻报》等,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戊戌变法期间出现办报高潮的原因。
还有山西晋中的第17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后西方科学技术得到空前重视的背景下,新式报刊的传播能力得到广泛认识,被改革者积极利用来传播改良思想与维新理论。仅 1897~1898 年,全国各地新办报刊达 90 余种,中国新闻事业在维新运动中迎来了第一次办报高潮。维新派更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卓光俊《新闻传播与法治》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戊戌变法时期出现办报高潮的原因,并指出维新派形成“三位一体”组织形式的出发点。
非选择题中考查维新派代表人物和变法内容思想影响的是湖南娄底的第47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摘编自部编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位变法的代表人物。指出哪些变法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上述“外省份”对“戊戌变法”的考查表明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有序可循。
“外省份”试题依据《课标》“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的要求命制。没有追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的要求命制。他们认真执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因为,现行的2011年版《课标》执行到2024届毕业生为止。而2022年版《新课标》从2022级初中生开始,应实行于2025年。
外省份试题明确了主干知识的内涵,这一做法很到位。何为主干知识?根据《课标》的内容要求和对内容要求再现的教科书可知,只有所学的史实及其解释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贯穿着主题线索的内容,才是主干知识。不具备这一特征的史实及其解释的内容,不应纳入主干知识的范畴。主干知识除外的史实及其解释在《课标》和教科书充其量只是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们独自体现不了主干知识的意图。由它们提炼出的专题主线,可视为主干知识,但专题史教学不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课程。明确了初中历史学习主干知识的内涵,使初中历史教学、试题命制有了轻重主次之分。主干知识的内容在教学中,应下力气学习;在考试中,应被重点考查。“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的重要内容,但其构不成中国近代史的主干。对他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型呈现,若以非选择题型考查,只能与相关史实构建专题进行。“外省份”试题对“戊戌变法”的考查,精准地展示了主干知识内涵的特征。这种导向性很好。
外省份试题考查历史解释能力的主旨突出。《新课标》在历史课程性质中指出:历史学是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以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初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表述是空前的,令人心旷神怡。他明确了:历史学是一门解释性的学科,以探寻历史真相为使命。历史解释,需要掌握大量的史实,但不是对史实的机械记忆;在理解记忆史实的基础上,依据新的史实,得出新的解释,直至探寻出历史真相,是历史解释的终极目标。2023年外省份试题对“戊戌变法”的考查表明,摒弃死记硬背、突出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已成为潮流和趋势。对此,我们要珍惜、呵护这种潮流和趋势,努力使之早日发展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流。
三、对“戊戌变法”等内容的复习备考建议
2023年省内外中考历史试题关于“戊戌变法”的考查,对2024年的“戊戌变法”以及课标要求掌握内容的复习备考借鉴,以下简言之。
明确考试内容,落实课标要求。在以往的复习备考中,热衷于哪些史实会成为考查内容的大有人在。实际上,除了那些极端的“求新”思路外,正常情况下考查的内容都在《课标》的规定中。认真研习《课标》是复习备考成功的关键。
整合新角度和视野。复习是平时学习的继续与拓展。复习与平常的学习明显不同,不能简单重复,应复习出新的角度和视野。通过新的角度和视野,加强了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复习《课标》要求的“戊戌变法”内容,首先应对“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进行整合。《课标》要求的这两方面内容可以整合出“康梁的维新梦”的角度和视野。在“康梁的维新梦”的角度和视野下,探究“康梁”为什么有“维新梦”?“维新梦”的表现是什么?“维新梦”的结局怎样?都紧紧围绕着“维新梦”的主题开展。整合由学生提炼,教师辅助引导。以此使学生清楚了本角度和视野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他们掌握提炼角度和视野的方法,为进一步复习,做了铺垫。一旦掌握了方法,然后就是对方法的应用,最终熟能生巧,实现举一反三的功效。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探究出“康梁的维新梦”(即戊戌变法)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中的角度和视野。当然,这个角度和视野若新授课学习到位,则很容易得出“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解释。换言之,就是“康梁的维新梦”同样能体现“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学习主题。可见同一史实,在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中有着不一样的解释。历史学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中,尝试着向历史的真相迈进。
以上两个整合,是为了最后的整合。思考2024年的“戊戌变法”内容怎么考。2023年省内外对“戊戌变法”考查的角度和视野,表明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早已不直接考查《课标》和教科书中的叙述和阐释了。直接考查《课标》和教科书的表述,就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最低级的能力,它与时代要求不符,更与历史学的解释性质相悖。时代要求考查新的角度和视野。第一,要知道2023年省内外关于“戊戌变法”考查的角度和视野,2024年再考就是重题。试题命制不会出此下策。第二,整合新角度和新视野。如: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广东历史上的名人,还有“戊戌变法”与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等等,都是较好的角度和视野。这些整合,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解释魅力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历史学的本质特征,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复习备考,针对性、有效性不言而喻。《课标》要求掌握的其他内容的复习备考,其整合的思路与“戊戌变法”基本一致,恕不赘述。
总之,中考历史复习备考需要方法技巧、需要智慧,更需要辛勤和坚持,让我们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荣荣.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参政运动研究[J].现代交际,2018,(22):221~222.
[2]余福媛.关于《女学报》[J].图书馆杂志,1986,(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