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整合思维提升教学实践智慧
作者: 刘玉摘 要:整合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以课文文本为载体的学习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通过纵向整合确立教学目标,横向整合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交融整合设计学习任务,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合思维;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学习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1-0030-03
“整合”即“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著名心理学家、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整合”就是把需要的知识连贯起来,使这些知识更加有意义并可以传达给他人,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整合”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出现了19次。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整合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以课文为载体的学习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单篇课文教学应运用好整合思维,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提升语文课堂育人功能。笔者将以《狼》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整合思维在单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为什么教——纵向整合明确教学目标
单篇课文教学如果仅仅是“备课文”“教课文”“讲课文”,往往会造成孤立、割裂的学习,存在目标盲目性、内容零散化、思维浅表化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改变教学碎片化、单一化的痼疾,以纵向整合的思维,将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总目标和学段要求——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进行统整。
在日常单篇文本教学时,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并把握好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同时,《课标》从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维度提出课程总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项语文实践活动角度提出第四学段要求。在日常单篇文本教学时,我们应依据课程目标和要求,从统编版教材单元学习的视域出发,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并有一定的同质性,采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重视了优秀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深化基础,保证了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的学习和训练。另外,课文承担着独特的课程价值,教学单篇文本,还要就这一篇课文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或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整合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总目标和学段要求、单元目标,挖掘相关主题元素,提炼出适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狼》为例,《狼》选自经典文言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文章有着精炼的语言、精巧的情节、传神的描写、深刻的寓意,与这一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不同,该文不是谈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主题,而是讲述人与动物之间争斗的主题。根据单元目标和这一文本的特质,我们把这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2. 继续学习默读,把握文章思路,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对社会的有益启示;3.初步鉴赏本篇文言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也对应了课程标准要求的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什么——横向整合规划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文作为教学的载体,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好深度的横向整合,并要作为一个高级读者挖掘出文本的语言特质、审美价值、文化内涵,整合相关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基础知识和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狼》是一篇文言小说,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源”,是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还没有设独立的文言单元,《狼》是初中语文学习的第五篇文言文。针对初一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切忌烦琐讲解文言的字义文义,不能把这篇有意思的文章当作文言材料来字字对应翻译。但学生也要读懂文言才能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整合文言与文章,整合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查字典、探字源、读注释、猜读等方法引领学生读懂这篇文言文,并在梳通文意的过程中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文言语感,培养理清思路、概括文章段落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达成言文合一的学习效果。
解决了言文合一的问题,又该如何进一步整合相关主题内容、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如何整合文言文学习的一体四面,即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狼》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狼三则》都讲述了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都刻画了“狼”这一形象贪婪、狡诈、凶残的本性,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嘲讽与抨击。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我们将《狼》的学习主题确定为弘扬“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文精神,同时探究认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传统形象特点。《狼》全篇虽只有二百来字,但描述的一屠杀两狼的惊险过程却细腻生动、结构严谨、紧张曲折、波澜层叠、引人入胜。教师需引领学生在文本细读、诵读积累中感受、体悟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得核心价值、有益启示。
三、怎么教——交融整合设计学习任务
明确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接下来就需进一步以整合的思维设计“怎么教”,而教师的实践智慧就体现在课堂教学高妙的设计上。在单篇文本教学中,设计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又能利用内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特定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用语文做事情的体验感和成功感,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狼》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境:“淄博市美术出版社筹划制作《聊斋里的经典》有声连环画系列,发出征稿启事。通过合作学习为有声连环画配文字脚本、有声链接。” “淄博市美术出版社筹划制作《聊斋里的经典》有声连环画系列,发出征稿启事。”这一情境是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通过合作学习为有声连环画配文字脚本、有声链接”,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境背景下会自然发生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和语文实践活动:
任务一 读故事,熟悉素材 学生语文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
任务二 用白话,补写脚本
任务三 用声音,演绎经典
任务一是“读故事熟悉素材”。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继续练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或不太懂的词句;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提供学习支持,扫清文言障碍,通过“顾野有麦场”“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词句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查字典、探字源、看注释等解决文言的方法,最终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针对的是文言文言文合一的学习。
任务二是“用白话补写脚本”。教师出示“遇狼投骨”“倚薪对峙”“奋杀两狼”三组连环画,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脚本创作。要求创作故事时参考图片,忠于原文;要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加入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故事创作完成后,每大组推举一名同学进行讲故事展示。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用白话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本文急缓有致、悬念迭起、一波三折的艺术手法。这一环节达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效应,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
任务三是“用声音演绎经典”。这一任务是为连环画录制原文朗诵音频,要求学生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习的朗读符号在原文中作标注;要求在朗诵中要揣摩词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朗诵,读出人物精神、故事魅力或理解感悟。在学生的语文活动实践中,教师需适时给予学习支持,通过“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又数刀毙之”等句子读出屠户丢掉幻想奋起抵抗的斗争精神,通过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等句子的朗诵,深刻理解蒲松龄对“狼”所代表的恶势力深刻的嘲讽与鞭挞。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深刻启示。
通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设计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系列学习任务,确立相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建立起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关联,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整合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明晰“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可提升课堂实践智慧,更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提升语文课堂育人能力。我们的实践探索也意将课标理念转化落实在行动中,从更高的站位来思考语文教学,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