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

作者: 张志杰

摘   要:预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框架内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把控,是教学计划性、前瞻性的要求;生成,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呈现的动态学习资源,是学习动态性、创新性的体现。两者具有互补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要合理处理预设和生成,优化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4-0038-02

预设和生成既对立又统一。预设,侧重共性的、显性的、可预知的、结果明确的目标;生成,追求的是个性的、隐性的、未知的、过程性的目标。课堂预设和生成都必须服从于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如何既做好教学预设,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又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巧妙设计预设,为生成提供条件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遵循一个宗旨,不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做题技巧,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预设要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堂生成来自于有“留白”的课堂预设。教师的课堂预设不是设计教师进行线性教学的路径,而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的预设既要有数学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特点、心理特质和思维水平等多种因素。

(二)预设要为生成提供情境

课堂生成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创新,需要相应的学习情境。教师在预设中要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比如,设计质疑、一题多解、拓展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挑战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创设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还要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保持一致水平,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预设要预测生成的节点

在进行预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以及教学实操中的经验,设计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放射性思维,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预设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环节中,教师要创设一系列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生思维的碰撞,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并解决。

二、捕捉课堂亮点,促使课堂生成出现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原有预设基础上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有敏锐的触觉,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时机,引导学生反馈、思考、探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并以此来优化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利用预设构建课堂生成

在课堂预设时,教师会考虑在某个知识点上设计一些能触发学生课堂生成的环节或者问题,促使课堂生成出现。比如,八年级上学习“三角形的全等”, 在得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ASA”后,教师提出: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这个问题的预设动机是让学生通过三角形三个角的和等于一百八十度,由两角相等推出第三个角也相等的结论,从而将这个问题转变刚学过的“ASA”,自然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学生果然如教师预设的情境一样,刚开始是凭直觉得出全等的结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AAS” 转化成“ASA”,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二)捕捉来自于学生的生成

课堂生成往往来自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教师抓住学生出现问题的节点,捕捉来自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优化课堂生成,提高教学效率。

在通过将“AAS”转换成“ASA” ,得出“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结论后,有学生提出通过操作剪出三角形来验证这一结果。在定好具体的边、角数据后学生就开始画图、剪拼验证起来了。突然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和同桌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大家看到的是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角的度数没相同,一个是三角形的长边为4厘米,一个三角形的短边为4厘米。学习全等三角形以来,学生一直不太明确理解“对应”的含义,笔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和突破口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这个错误,正是对“对应”不理解的表现。这个错误让笔者灵光一闪:借助学生提供的课堂生成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对应”的含义,让学生观察、讨论、总结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直观而深刻地理解了“对应”的含义。

三、生成反哺预设,优化课堂教学成果

教学是一个在师生互动中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能有效弥补教师预设的不足,加强课堂教学的深度。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时,教师预设通过三角形的旋转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学生通过作图、操作、观察、合作探究、总结概括等一系列学习环节,得出“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三角形围绕一边中点旋转180°而形成的中心对称图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结论。至此,教学预设顺利完成。但是有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看作一个梯形绕一个腰的中点旋转180°后,前后两个梯形共同构成的。学生的这个观点,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也是教师不曾考虑过的问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不但实现了教学的深入和拓展,也为教师以后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作预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合理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时,给生成留有生成的空间,利用生成资源时,也要尽可能在预设的基础上深挖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