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 卯申祥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研究,对学生学习现实做出客观判断。科学使用历史典故、精设历史问题、优化历史研讨、延伸历史训练,能为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历史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教师围绕历史思维核心目标展开教学组织,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历史思维构建环节,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7-0035-0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众多内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重要目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都属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范畴,教师巧用历史材料、精设历史问题、优化历史讨论、延伸历史训练,能为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历史思维能力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历史学科教学有固定的教材,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有延伸设计意识,借助更多信息渠道,搜集适合的历史素材,组织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以顺利调动学生历史思维,促进学生历史辩证观念的成长。

一、巧用历史材料,培养生本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针对学生学科思维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科学归纳、总结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关键知识的整合力度,凸显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历史典故是教师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内容,学生对历史故事、历史案例等素材有更高的关注度,教师要巧妙整合历史素材,创造更多直观地学习机会,合理运用信息手段,借助图片、影视材料等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学习的条件。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学生对影视比较有期待,边看视频边展开讨论,并主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交流,课堂研究学习气氛逐渐浓厚。为直观展示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教师将“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分为两个阶段,利用地图进行展示和解析,学生观察地图后,对鸦片战争形势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再度运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南京条约》的内容,学生对条约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梳理,教师开始设计讨论问题,要求学生深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和讨论环节。教师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引导学生进入集体讨论环节,交流观察体会,归纳、总结学习成果,梳理出系统性历史知识,为深度学习和讨论奠定基础。影视、地图、表格等直观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形象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深入梳理教材内容,将一些历史事件融入到影视、图片、表格之中,为学生顺利启动形象思维创造条件。学生感官受到触动,其学习关注点集中到这些直观形象上,由此建立的历史学科认知会更为立体和多元。历史本身是客观的,教师渗透一些直观素材,将历史学习带入直观感受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顺利的展开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理性。

二、精设历史问题,培养生本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内容,学生根据历史资源进行推理、归纳、演绎等对历史事件展开逻辑思考,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有助于成长为综合型人才。教师深度研究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整体把握教学设计方向,精选历史问题,组织学生快速进入历史问题讨论环节,能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形成历史思维基础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历史问题设计活动,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

教师设计历史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形成崭新的学习成长点。如教学“洋务运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条件、结果等内容,最后推出历史思考问题: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留下哪些有益的启示?这是很正面的问题,学生进入问题思考和互动环节,教师深入观察学生学习表现情况,及时做出指导和干预。“不改变封建制度,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的;西方国家没有真正用心支持,这是洋务运动有成功的关键。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有更多积极意义,这对后来推进科学发展有一定助力支持。先进技术能够提升劳动效率,引入先进技术成为大家的共同愿望。”学生展示不同观点和看法,教师对学生个性观点给予正面评价,要求学生深度解析当时中国的历史现实,从社会制度方向展开研讨,逐渐厘清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教师设计思考性较强的历史问题,成功调动学生参与集体讨论的热情。从学生发表的个性观点可以看出,教师的问题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从个人角度进行思考和总结,对洋务运动带来的正面效应给予更多肯定,说明学生看到问题能够从浅层走向深刻、由直观走向抽象。学生抽象思维的建立,为学科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对历史发展有了全面的评估和认知,这对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现实帮助。

三、优化历史讨论,培养生本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指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历史素材,对历史事件做出的判断和解析,这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学习关注点进行整合,设计一些独立思考和集体研讨的活动方案,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个性分析,可以为学生创造发表独立讲解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有重要帮助。历史讨论活动形式众多,教师要精心选择讨论话题,还要及时给予学生更多讨论指导,如此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内容,自行归纳一些历史问题,发表个性观点,对“辛亥革命”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专业点评和解读。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深入教材,在独立阅读、思考的同时总结一些个性问题,并在小组集体讨论活动中进行展示。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精选一些典型问题,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和研讨。如:孙中山先生为什么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这说明什么问题?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改变了吗?如何看待这种社会现实?学生对这些历史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公开辩论活动,将历史学习推向高潮。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观点进行专业评价,组织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内容,为自己个性观点寻找证据支撑,学生进入研学环节。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活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研讨活动组织比较成功,学生能够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批判性思维逐渐显露。学生将批判思维渗透到问题设计中,为问题注入了更多的思想内涵,这是最为典型的历史思维呈现,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延伸历史训练,培养生本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有意识延伸历史学科训练长度,要求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历史素材和资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也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历史实践环节,结合生活经历展开历史研讨和验证行动,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社会调查、课题研讨、生活观察、专题研究等,都带有历史实践属性特点,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能够有效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

如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师设计历史训练任务: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战胜利的意义体现哪些方面?学生自行成立研学团队,任选一个课题展开研究,深度阅读教材内容,寻找更多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学习小组集体研究课题任务,做好具体分工,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后参与集体展评活动。教师下达任务后,学生回馈更加积极主动,顺利建立课题研究小组。教师深入到学生研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展开具体的研究行动,对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给予学生更多的技术支持。如研究方案、研究路线、研究成果、研究思考等内容的设计,学生大多没有这样的学习经历,教师现场展示一些成功的课题研究案例,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确保课堂研究行动顺利展开。经过努力,各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报告提交,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研究报告进行集中展示,鼓励学生集体评价研究成果,课堂学习气氛变得火热,教师选出优秀的研究报告,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分析,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教师理性设计课题研究任务,组织学生进入集体研究行动,成功激活了学生集体学习热情。学生对集体研究学习活动比较有期待,教师抓住学生心理进行对应组织,学生回馈更为积极,研究成效显著。学生进入课题研究行动,使学科思维变得活跃,由此形成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刻、多元。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历史学科教学核心目标的追求,教师借助历史资源展开教程设计,引导学生整合历史知识,自觉成长形象思维,自然建立逻辑思维,自动形成批判思维,自行具备创新思维,对促进学生历史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有重要现实帮助。教师直观地展示历史素材,提出深度历史问题、组织历史讨论、延伸历史训练、围绕历史思维培养展开教程,形塑效果显著,能让学生在素材整合、知识梳理、专业讨论中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栋梁.历史思维能力视域下的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以运用证据的能力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3,(Z1):39~46.

[2]李德刚.在寻求突破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4):16~21.

[3]谈   娟.运用概念图培育历史思维能力的价值、问题与优化路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4,(Z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