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党史内容教学课例研究

作者: 郭会房 高宁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党史内容教学课例研究0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新使命是在党史教育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及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以文物证史为主导进行教学实践,将课程内容与研究活动相结合,建立校内外循环育人机制,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强化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党史教育;博物馆;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7-0033-02

在课程改革“三新”背景下,高考考查立意逐渐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求历史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核心素养。在党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让学生对党史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地发展其核心素养。

一、博物馆课程资源对于高中党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1.丰富课程资源,拓宽认知渠道。历史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历史资源的获取也单限于课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资源的种类是多样化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2017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积极建立与学校等机构的相关合作机制。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将博物馆文物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校内外循环育人机制。

2.感悟光辉历史,培育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带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属性。其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党史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顽强拼搏,涌现出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这些革命烈士、英雄模范共同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和图片,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他们感悟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爱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二、博物馆课程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运用

以“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拓展课为例——石家庄解放纪念馆以解放石家庄为主题,结合石家庄的历史风貌,生动还原了解放石家庄的光辉历程以及党领导石家庄人民在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纪念馆内陈列了大量地图、浮雕、照片、模型、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极其优质的校外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石家庄解放纪念馆与高中历史知识点密切关联,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因此,整理纪念馆资源与高中历史课本知识点的对应情况,有利于实现校内历史课堂知识向校外资源的迁移,上表为部分馆藏与教材的对应。

由此可见,石家庄解放纪念馆的红色资源与高中历史教材党史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不仅有利于他们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信息获取渠道,还有利于学生传承和发扬党的精神,为他们学好党史,讲好党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如此可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其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