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作业实施策略
作者: 李晖摘 要:新课标指出生物学课程应注重探究和实践,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生物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可与校情、学情、节假日和社会热点等紧密结合,作业布置可与课堂学习、学生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生物作业形式、增加动手实践性作业等实施策略,实现利用实践性作业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标;实践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7-0043-03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引领下,实践性作业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标》呼唤实践型的学习方式,即设计学科实践性作业是落实《课标》素养导向的有效手段。教师开发和实施实践性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核心素养的养成,实现知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探索了丰富生物作业形式、增加动手实践性作业等实施策略,旨在为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型生物课堂的提质增效。
一、整体规划,做好计划
依据《课标》和教学进度,依据学情和校情,笔者设计了初中实践性作业清单。通过深入研读《课标》“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业要求、学习活动建议,“课程实施”部分的评价建议等内容,结合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生物实践性作业清单,并制定出实施计划。
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清单时,笔者着重提高了生物实践性作业形式的丰富性。例如七年级生物实践性作业形式设置了(1)调查类实践作业,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2)图解类实践作业,如动物细胞图解、植物细胞图解、细胞分裂图解、草履虫图解、种子结构图解、心脏图解、制作光学显微镜手抄报——为显微镜画像、废旧T恤或葫芦上图解人体消化系统等;(3)模型制作类实践作业,如动植物细胞模型制作、种子模型制作、呼吸运动简易模型制作、消化系统模型制作、神经系统模型制作等;(4)其他动手实践作业,如种子画制作、自发绿豆芽、制作酸奶、制作米酒、制作馒头、制作生态瓶等。
实践性作业的实施计划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规律,例如七年级先设计的是参观类,再是绘制类,然后是制作类、观察类,学期末设计的是探究类、设计类的实践作业。八年级设计的主要是动手制作类、探究类、设计类的实践性作业,同时对观察类的实践性作业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像七年级那样,作业以图解形式呈现,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制作观察视频作业,并做到边观察边讲解。
二、以生为本,逐步实施
笔者从学生学习态度、智力发展和接受基础等方面考虑,开展了实践性作业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如下几点:
(一)与校情、学情紧密结合
在学期初,笔者从“学情调查、兴趣调查、能力调查、学业调查”四个维度,对110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形成分析报告。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在小学阶段有36.36%的学生接触过少部分的实践作业,40%的学生完成过多种类型的实践作业,80%的学生期待增加实践类的作业。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学情基础。调查发现,44.55%的学生喜欢和同学合作完成实践性作业,38.18%的学生选择独立完成。所以教师在布置生物实践性作业时要兼顾团队作业和个人作业的设计。库尔勒市第21中学作为新建校,初中部还没有建成生物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显微镜的结构,于是我们安排了“为显微镜画像”“绘制细胞结构模式图”“制作细胞立体模型”等实践性作业。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参与度与作业的难度密切相关:调查类容易完成参与度高达90%,绘制显微镜参与度为70%,绘制动植物细胞参与度提高到84%,在细胞模型制作中,因为教师增加了评奖和展览环节,在课堂上又特意做了指导说明,所以其难度虽然增加了,但参与度提升到90%以上。
(二)与节假日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
调查发现58.18%的学生希望在周末完成实践作业,21.82%的学生希望在寒暑假开展实践性作业。因此教师将大量实践性作业安排到了周末和节假日,以确保实践性作业的参与度。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如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充分利用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元旦、寒暑假等节假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责任意识和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利用假期相对宽裕的时间,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比如,初一年级中秋节我们布置了“中秋话团圆·我爱学生物”之“我家的生物种类”调查;国庆节布置了“欢度国庆节·我爱学生物”之“我为显微镜画像”等。
(三)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
教师在布置实施实践性作业时,首先要依据教材,落实好教材中的实践性项目,然后再开发新的实践性作业项目。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实施的实践性作业进行总结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示交流完成的实践作业成果,这样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如教师在讲授“细菌”时,可由学生制作的酸奶引入,进而研究乳酸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使学生感觉与细菌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学习兴趣大增;再如,讲授“环节动物”时布置作业“挖蚯蚓,把蚯蚓活着带到课堂来”。这样学生不仅对于“蚯蚓的生活环境”的知识不讲自通,还能在课堂上进一步观察到蚯蚓的形态和刚毛等结构。课堂检测正答率89%,这与通过视频了解蚯蚓结构的班级相比,高出17%。
教师通过生物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有效解决了学生因时间不够而减少课堂实践探究活动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研究设计前置或后置实践性作业,丰富了课堂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了生物课堂活力。
(四)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问题,设计相应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物学科的应用和价值。如学习微生物时布置酸奶制作、泡菜制作、米酒的制作等作业;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布置“种子画制作”作业,用身边的植物种子美化我们的生活;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时,布置了“生态瓶的制作”实践性作业等。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知识源自生活,知识又为生活更好服务的道理,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促使其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五)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教师可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七年级的实践性作业着重培养学生生态观、结构功能观等生命观念;八年级的实践性作业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态度责任,同时还锻炼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节中,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如何加深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此时,教师可布置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性作业。一个个小小的生态瓶实际上就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缩影,体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通过布置生态瓶的制作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本是一个充满生物多样性的美丽世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树立环保意识,提升“态度责任”核心素养。
总之,教师通过生物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实施,将学习任务设置于具体生活情境之中,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知识无处不在,还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伯海英,蔡 薇,叶培毅.基于课堂活动的实践作业设计[J].中学生物学,2022,38(7):90~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赵希龙.初中生物实践性作业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2,(02).
[4]张雅舒,黄莉华.“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学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2,(1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