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下体育课程结构化教学探微
作者: 董建华摘 要:体育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从宏观把握教学内容、开展生本学情调研、突破固化教学模型、投放训练任务清单的教学角度出发,构建结构化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围绕系统性、关联性、实用性的学习活动进行实践探索,能为学生创造更多掌握基础运动技巧、锻炼体能、锤炼意志的机会。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适时传授训练方法和运动技巧,建立更多知识对接机会,能帮助学生完善构建体育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结构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7-0046-03
在体育教学设计时,教师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通过结构化设计教学方案,将体育知识和运动内容进行综合性梳理和衔接,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由简到难、从表层到深入的开展体育锻炼,顺利启动学科学习思维。课程结构化教学是教师做出的全新探索,教师可从结构化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的不同训练内容和动作要点、难点,借助多种助学方法展开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对接,形塑学生运动素养。
一、宏观把握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结构化方向
教学方向的明确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前提保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将关注点集中在一项运动、动作上,细化单项运动技能的掌握,缺少综合性训练和实战训练,不利于学生实现思维对接和迁移学科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宏观把控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结构化方向,对每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探究,探寻不同项目之间的相似点,以及同一项目不同环节的关联点,在归纳中完成结构化目标构建。
体育课程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等学科特点,为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结构化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时,教师罗列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探寻知识间的关联点、相似点,并将其进行融合处理,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知识的框架结构。如,教学“篮球”时,教师将原地运球、行进运球、行进传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等技能进行融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篮球赛,为学生设置“在实践中巩固篮球专业知识、内化篮球技能”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初步建立篮球认知基础后,教师顺势传授学生双手胸前传球、交叉步持球突破、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挡拆战术、行进间传接球接高手上篮、篮球急停跳投等技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能应用策略,让学生在实战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四肢协调性、反应能力、弹跳能力等。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为学生规划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清晰的学习方向指引下,有目的、有方法的参与学习活动。
高中学生即便没有充足的篮球运动经验,也想展示自己的实力,参与训练活动的兴趣较高。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篮球竞技活动,营造直观、生动的实践氛围,对学生运动技能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设置结构化教学目标时,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客观分析学生的身体素养、兴趣取向等,在当前教学内容基础上,融入更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内容,针对性设计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目标,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展开生本学情调研,整合课程结构化内容
不同学生的体能基础、理解能力、兴趣取向等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要具备学情调研意识,深潜学生群体,了解不同学生的学科认知基础、学科素养基础等,有针对性地整合结构化教学内容,推出契合性更高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形式的锻炼中获得更多学习启迪。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承上”,又要“启下”,降低体育学科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内化相关联的体育知识,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不同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感等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超重学生的定向调控能力较弱,对运动心存畏惧,为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对此要有客观判断。在教学体操课时,教师将学生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运动基础较强的学生能够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建议、指导,实现共同进步。在设计训练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学习,逐步提升动作难度,循序渐进地完成运动知识学习。在分配教学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导入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建立思维对接、知识对接平台,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在更多实践操作中内化体育认知。整合教学内容,为各项动作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厘清思考方向、明确学习目标、梳理学习思路,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
运动环境的不同、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体能基础的不同,都会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产生影响。教师围绕学生兴趣点,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思维进行有效衔接,投放多元化训练内容,创设趣味性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宜的训练难度,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触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三、突破固化教学模型,创新课程结构化活动
每节课涉及的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一般是课前热身、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教师归纳、总结教学流程。长此以往,容易给学生带来单一、乏味的学习体验,从而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落实教学规划。教师具备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教法选择、教学模型构建的角度展开全新教学探索,结合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特点,针对性匹配适宜的教法,引导学生在适配性更高的体育活动中构建学科认知基础。
男生体能基础较强,比较喜欢踢足球,而女生体能基础则较弱,喜爱的程度较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用于这项体育运动的学习。教师对接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将学生划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并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创新训练活动组织,让学生在适宜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实践探索,建立学科认知。男生的好胜心较强,对抗性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活动,要求学生在实战中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改进方法,不断完善足球运动经验的积累。女生学习足球的兴致不高,教师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为目标,将足球相关的趣味故事融入到教学中。运球、射门等小游戏,不仅丰富了女生对足球的认知,还激发了她们对足球运动的兴趣,促使其主动进入学习环节。
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要突破传统教法禁锢,围绕学生群体特征,创新教学设计,分层设计学习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获得学习启发的机会,让学生在契合性更高的学习活动中逐步提升运动能力。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从培养学生兴趣能力、认知内化、知识迁移的教学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诉求,设计趣味性、多元化训练活动,助学效果显著。
四、投放训练任务清单,优化课程结构化训练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锻炼过程,因此,实践训练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设计训练任务时,教师将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处理,以各知识关联点为切入点,投放结构化训练任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既保证了训练活动的趣味性、多元性、实践性,又能对学生的心理形成更多触动,提升教学成效。在投放训练任务时,教师可尝试制定任务清单,设置多种练习任务,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的自主选择,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田径”包含跑、跳、投掷等诸多内容,为训练任务的投放提供了丰富素材资源。在设置训练任务清单时,教师可将学生纳入任务设计行列,发动学生就学习内容设计展开训练任务。在设计“跳”的训练任务时,有的学生布设传统的跳高、跳远的任务;有的学生认为跳皮筋、跳房子也属于跳的范畴;有的学生觉得还是简单的跳绳能起到锻炼效果等。在设置“跑”和“投掷”的训练任务时,亦是如此,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擅长、喜欢的运动项目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为训练任务提供更多选项。教师通过观察以往的活动进展情况,发现自由活动效果较差,让学生自由组队、自由选择训练任务的训练效果不佳。于是,教师采取学生认可度较高的抽签方式决定分组、哪个小组完成哪项训练任务。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巡视,观察不同小组的训练进展,检验学生对运动技巧和训练方法的掌握情况,对遇到训练难题的学生,及时给予技术性指导。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羞于与异性合作学习活动,且男、女生对运动形式、运动方法和成长需求不同。教师对此要有科学预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设置训练清单,营造轻松、有趣的训练氛围,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启发学生运动思维。教师投放多元化训练任务的导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课程结构化教学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呈现方式,体育教师摒弃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案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构建系统性、完整性结构化教学体系,围绕学生的学习主体规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推出训练活动、投放训练任务,引导学生在综合性探索中强化学科认知,能让学生在多元化训练实践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助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志允.高中体育课程结构设计及其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6):66~67.
[2]王东晓.浅谈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与优化设计[J].当代体育科技,2016,6(01):105+107.
[3]张正中.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及其优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3):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