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背景下中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

作者: 林薇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家庭与学校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探讨当前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人文情怀的课堂教学、优化家校合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与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生;家校共育;语文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21-04

一、引言

语文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关系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情感、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当下,家校共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对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索家校共育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与现状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文化创造。这些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个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具体来说,包括了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文学修养、文化认知以及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

(二)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刘永琴认为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缺乏对语文素养的正确认知,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缺乏正确的审美意识。程壮认为就现状而言,学生语文素养不高具体表现为: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和习惯欠佳。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更多地注重词句篇章的解读,家长和学生也缺乏对语文素养的正确认知,他们认为只要考试得高分,至于语文的道德素养、美育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些都成为了提升语文素养的阻碍。

语文素养的培养确实受到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学阶段更是如此,因为有中高考的任务,再加上课时和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答题的规范、技巧的掌握。同样,家长关心的也是学生的分数,凡是和语文知识无关的书籍都被拒之门外,只给孩子提供教材规定阅读的名著。从小学到高中,功利性的学习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缺失。

比如,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的难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阅读面狭窄,缺少鉴赏诗歌的必备素养。与此同时,学生不清楚各种诗歌的特点,不熟悉作家流派以及创作风格,无法知人论世,没有解读诗歌的抓手,鉴赏难上加难。在鉴赏秦观的《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时,如果从秦观的婉约风格入手来把握该词的哀怨情感,整首词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但是学生对秦观这个词人并不熟悉,对他的创作风格一无所知,鉴赏就有了难度。

李林华从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综合运用能力等角度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语文素养的理解较为浅薄,未认识到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关健和桓明慧的调查结果显示语文素养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其中思维发展和提升维度明显优于其他维度,语言构建与应用维度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发展基本一致,文化传承水平与理解维度发展水平最低。同时发现小学阶段教师子女与非教师子女在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水平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水平上差异较为突出。林沛楠运用个案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习差异,发现当家校合作开展得较好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此外,家长也能了解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语文素养各个方面的表现通常也会更加出色。反之,则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而家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导致不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存在明显差异。

三、家校共育背景下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家校共育的教育价值

家校共育强调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与互补,旨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从牙牙学语就是在学习语文,父母的言行、家庭环境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均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二)语文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

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语文信息处理需求。不成体系的碎片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思考,网络热词的流行使学生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让美好的东西失去了内涵。此外,还有成语谐音的广告语,也误导了很多学生。因此,提升语文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业水平,还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传承文化。

四、家校共育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以情感价值观为核心,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

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深化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注重人文素养不仅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而且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而这种素养的养成需要人文教育,尤其要加强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学史可以明智,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对古代文化的筛选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自读或者书写《诗经》《论语》,以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精粹,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食粮,接受优秀文化的滋养熏陶,在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要求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更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编写富有情感诉求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和理解他人。如,江苏南京雨花台中学某教师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以“手绘表情包,探寻真李白”为主题进行了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对“表情包”的绘制体会李白的心理变化过程,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再如,在教学《包身工》一课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情境:高一军训,清晨,睡梦中的我们被紧急集合的哨声惊醒……要求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模仿课文中的片段进行场面描写。因为作文题目贴近学生实际,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共情力,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另外还可选择适合学生的其他教学方式。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的时候,通过播放《琵琶行》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粟裕希望小学“田野诗班”的师生在今年龙年春晚上的精彩表现,也为我们提升中小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优秀案例。这些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真实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二)优化家校合作机制,实现联合育人的目的

俞敏洪曾经说过:“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每位学生都是带着家庭的影响走进学校的,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整体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没有教育孩子的任务了。所以,我们要建立高效的沟通平台,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意见交流,推动家校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家长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以身示范。

为在家庭中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教师可以为家长推荐一些适合亲子共读的书籍,或者电视节目。比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这样既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又能在阅读或观赏中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某教师带领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我要做好孩子》,认识到好孩子的内涵并布置任务:孩子为这本书写“推荐语”,家长在“心愿卡”上给自己的孩子写鼓励的话。石家庄市民杨先生在陪女儿参加学校组织的“汉字的魅力”系列活动后,对《说文解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每天都在持续阅读、听专家讲座,甚至创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说文解经”。在这种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中,女儿也更加勤奋好学,一家人常常在传统经典里遨游。石家庄市某中学曾经让学生一起观赏《朗读者》,并提议让学生给家长写封信,有家长反馈说收到孩子的信十分感动,还回了一封信。

这些活动增进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也激发了孩子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这样把学校教育的内容延伸到家庭,真正实现了家校共育。

(三)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节等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与实践机会。比如,进行“家乡文化生活”专题展览时,在学生介绍赵州桥的建造历史、建筑风格和神话传说后,补充诸如“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文学作品的赏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素养。河北省正定县是元曲之乡,教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元曲博物馆,了解元好问和白朴的经历和作品,可以充分了解元代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五、结论

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起教育责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学校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协同推动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通过优化家校合作机制、强化阅读教育和写作与表达能力训练、整合社会资源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参与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2-12-26].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3/content_5644501.htm.

[2]程   壮.学生语文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7).

[3]关  健,桓明慧.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现状分析——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2).

[4]李林华.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D].延安:延安大学,2014.

[5]林沛楠.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1.

[6]刘永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汉字文化,202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2.

[8]董   健.任务情境创设辨析——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J].语文月刊,2021,(11).

[9]何军燕,季科平.共读共享:搭起一座爱的桥梁——六年级《我要做好孩子》“家校共读”交流会实录[J].小学语文教师,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