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区域教研中的实施途径
作者: 张琦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智慧结晶。通过立足课堂教学,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开展社团实践活动,教师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在学生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道德塑造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助于延续中华文化基因,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教研;实践活动;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1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
区域教研是基础的教研组织和培训体系。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不断创新教研模式,积极探索特色教研的实施路径,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足课堂教学,深挖课程文本,切实增强教师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在区域教研中,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可以鼓励教师主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一)结合古诗文作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量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文作品,是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也是教师进行人格培养、道德塑造的最佳媒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文作品,如《关雎》《蒹葭》《木兰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行路难》《过零丁洋》《〈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和合、大同等核心思想,以及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在教研活动中,带领教师深入学习、深刻理解传统文化,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吟诵、赏析、拓展等教学方法,以身示范,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
(二)结合任务群教学,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意趣
中国文人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所载之道涵盖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体系,包含了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对国家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感悟。如《唐雎不辱使命》表达了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气节;《答谢中书书》表达了对自然的无限热爱;《石壕吏》刻画了乱世百姓的生活几多艰难;辛弃疾、文天祥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教师在任务群教学中从主题入手,通过对教材的重组,能领会其真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及意趣。
(三)结合民俗、技艺等题材,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关于传统技艺、绘画、建筑、神话、小说、戏剧、民俗等题材,能进一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理解文化、认同文化的目的。如《口技》《核舟记》《梦回繁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都可以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阵地,提升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如此丰厚的人文精神,经过讲析、拓展、阐发,可使其产生影响思想和行为的巨大的教化力量,帮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自信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组织专题教研,弘扬文化精髓,着力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
在语文教研活动中,组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专题的教研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鲜明的教研主题,丰富的教研内容,多样的教研形式,成为主题教研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一)教学展示活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的教学展示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使其在研读教材、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帮助教师在学习理解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如以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的教学展示,参评教师从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现状等方面设计若干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感知瑰丽丰富、绚烂多姿的中华文化遗产,激发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而直面文化遗产令人堪忧的现状,又让教师产生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的危机意识。
(二)专题名师讲座
每学期由教研员和各校教研组长确定主题,列出书目,写出作品鉴赏,在区域教研活动中交流,从中遴选出优秀者在全区进行文学讲座。如“传承经典,共筑文化长城”“传统文化之旅:感受古人的智慧”“穿越时光:探寻中华传统文化”“国学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古韵今风: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诗书礼乐: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翰墨千秋:传承中华书法艺术”“传统故事里的智慧: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诗词朗诵与赏析”等讲座。在讲述《论语》君子修身的内容时,教师以北京奥运会上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为切入点,分别从四个板块讲述君子的修身之道:宽恕、反省、仁爱、踏实,从而引导每一位学生做一个谦谦君子。此外,邀请省市知名作家为师生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既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思路,又拓宽了广大教师的视野,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三)课题引领教研
通过课题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主题教研活动的重要手段。可以以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带动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将其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例如,围绕河北省创新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的研究”,以及“古代经典探究性学习指导研究”“语文课堂构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具体策略与途径的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影响的研究”等子课题,教师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撰写的论文有《将“写作”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 ”的沃土中》《语文文言文教法分析》《论千古风流苏东坡》《弘扬传统文化 渗透语文教学》《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让高中语文教学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等。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出现质的飞跃,主题教研活动更加扎实有效。
三、开展社团实践,感受文化魅力,提高师生的文化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围绕这些内容,我们以学校为单位,以社团实践为依托,教研活动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一)文学创作社团助力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文曲”“三人行”“文韵诗社”这些文学社团最早成立于1999年春,成立之初曾得到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专家的题词鼓励。近些年,社团定期开办文学讲座。以文学为载体,进行文学创作,能“言其志”“道其情”,让文学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文学社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描绘自然,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师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语文实践社团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气质
各校精心安排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提升精神品味。如初一年级学习“来自孔子的智慧”等校本课程,初二年级进行《邹忌讽齐王纳谏》《藤野先生》等课本剧展演,初三年级举行古诗文背诵拉力赛等活动,使学生沉浸于传统文化的审美中。正是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精神气质,在传承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精神。
(三)书法文化社团助力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邀请书法家进校园,指导学生练习书法,通过临摹名家作品、欣赏书法作品、交流心得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书法的艺术美,从而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另外,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通过跨学科学习,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坚守和传承崇高的价值追求、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人类进步发展诸多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永恒的学习主题,也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更是区域教研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和方法,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