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激起千层浪

作者: 孙宏丽

摘   要:“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能活化语文教学,打造充满活力的魅力课堂。在教学中,课前预习“问”、课中生成“问”、课后升华“问”,既有助于培养与深化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张扬学生个性,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情,营造“问题场”,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造立体生态课堂,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生提问;思维发展;以问启思;以疑定教;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27-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教师究竟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眼中有学生”,要能看清不同学生的“问题点”“困惑点”“障碍点”,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提问”。

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一项大型学情调研结果显示:79.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时常存在“懂了的内容老师反复讲,不懂的内容老师偏偏不讲”的现象。许多中学生不敢提问,更不会提问。究其原因,一是和我们课堂教学注重单项传播有关,二是和学生自身有关。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就可以,提问不提问无关紧要;有些学生不愿意丢面子,怕提出问题被嘲笑。要使学生敢问,教师先要“广开言路”,搭建提问平台。鉴于此,笔者借助“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助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的内涵

“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科学地设计问题。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能在探索解决疑问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问”,培养学科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预习环节,并提出“读、标、查、画、问”五步预习法,其中“问”就是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写到提问纸上,教师收集整合。课前预习问增强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培养了语文学科思维能力,还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情,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学习《昆明的雨》时,全班有25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写了大量的其他事物?课堂上教师抛出这一疑问,首先让学生找出写了哪些“其他事物”: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然后给了一个句式: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写之;昆明的雨之精神写不出,以雨中写之。并给出范例“昆明的雨之精神写不出,以雨中浓绿肥大的仙人掌写之”,之后学生按照句式和范例说话,在大量的语言素材中慢慢感悟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我想念昆明的雨”只是情感载体,“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才是“神”之所在。

基于学习的“疑惑点”寻找思维的“生长点”,是“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能力。

(二)课中生成“问”,提升思维品质

朱熹曾言,“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学生们也在经历着这样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已经进入到“中则节节是疑”的阶段,他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越来越大胆。

以《野望》的教学片段为例:

李同学:颔联诗人写秋景特别美,尾联感觉诗人又很伤感,二者有何关系?

师:李同学认为景美情伤,不太理解。

张同学:颔联美吗?我觉得挺萧条的。

师:同样的秋景,一个认为萧条,一个认为美丽。李同学,请说说你认为景美的原因。

李同学:秋天么,树叶呈现出各种色彩,多么绚丽;一轮落日红彤彤的,多漂亮。

师:张同学,请说说你认为萧条的原因。

张同学:秋天本来就给人萧瑟之感,又是黄昏时分,自古逢秋悲寂寥么。

师: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都会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颔联中有两个副词“皆”“唯”,分别是“都”“只”的意思。到底这景在诗人眼中是美丽的还是萧条的?我们先留个悬念。

王同学:最后一句伤感吗?我怎么觉不出来?

赵同学:伤感呀,你看“无相识”,他多孤独呀,“怀采薇”,他怀想古代隐居不仕的隐士,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首联也写到他“徙倚欲何依”,徘徊迷茫。

师:至此,本诗的重难点都已突破。

在“提问式”课堂上,你问我答蔚然成风,提问者和回答者形成深度交流,激发对方打破思维定势,主动寻找答案,学生享受着提问和解答的快乐,个性得到更好的张扬。

(三)课后升华“问”,深化学生思维

明代陈献章曾言,“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以问启思、以疑定教”的课堂机制下,思维一旦被打开,学生的思考会向更深处漫溯。在课后,学生会提出更具思维深度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完《皇帝的新装》后,课间有同学拿着语文课本提问:“老师,那个小孩子长大了还会说真话吗?”笔者反问:“你认为呢?”该同学打开语文书《皇帝的新装》一课,只见里面夹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

这个孩子,也许他会变,因为在这样一个充斥着黑暗的国度里,他那颗纯洁的心会被玷污。他是这样,他周围的人也是如此。这个孩子,他也许会坚持,保持一颗纯洁不被污染的心,拒绝世俗。愿他永远不要走进成人的世界。

笔者感慨道:如若坚持,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不被世俗所接纳;二是积聚能量,推翻这黑暗的统治,还世界以清明。

“课后升华问”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

二、“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 《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可见,转变育人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一)提高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学问”,就是学着提问。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课堂上大家正在分析花木兰的形象,这时一向胆小内向的赵同学举起了手。

赵同学:我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我觉得木兰很可爱。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赵同学: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看出来的。

师:这一句表现木兰“爱美”更合适吧。

李同学:老师,我觉得整段描写木兰回家以后的表现,都能看出来她挺可爱的。这个“可爱”指的是她挺活泼的,是活泼可爱。她回家以后恢复了女孩子的活泼可爱的天性。

王同学:老师,我觉得这个“可爱”是有深意的。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就像《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的志愿军战士,“可爱”应该还有这个意思。

师:这个联系太棒了!古有花木兰,今有志愿军。他们都保家卫国,驰骋沙场,堪称最可爱的人。

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真”,有了“真”,“善”和“美”才能紧随其后。学生从花木兰这一形象联想到志愿军战士,认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认同。

“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使他们的思考更多元、更深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有一段讲到:“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

王同学对此段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叶圣陶说的不对,“我见到了老师”和“我见到老师”时态不同;“吸烟不好”和“吸烟不太好”语气轻重不同,表意自然也不同。对于他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笔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书呆子、传声筒,而是能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新时代的人才。

在“以问导思、以疑定教”的课堂上,不仅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得到尊重和认可,而且还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文化自信,让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语文素养也在一节节课堂中落地生根。

(二)转变教师观念,以人为本

日常教学中,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大部分教师认为“我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能让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从站在“教师端”设计问题转向站在“学生端”设计问题,用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学生的认知回答问题,让知识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起来,让学习真实发生、清晰可见、高效达成。

例如,在学习《卖油翁》时,马同学问:“为什么前面陈康肃公称卖油翁为‘汝’,后面称他为‘尔’?”李同学举手回答:“陈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越来越傲慢,因为‘尔’有轻视之意,我在书中读到过‘尔等鼠辈’的说法。”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李同学满脸自豪,从此他就爱上了语文课。

教师一旦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学生就能放开手脚,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质疑理所应当或约定俗成的事物。表面上看,学生提出的是疑问,但实际上,提问改变的是学习状态,转化的是学习方式,焕发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和渴望,发展的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打造生态课堂,教学相长

“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改变了“万马齐喑”的传统课堂局面,课堂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场景。

例如,在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柳同学突然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宙斯才是希腊神话中最大的神,可文中为什么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一点?”这可真是“于无疑处生疑”,笔者正一头雾水,没想到学生们却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说:“赫拉掌管婚姻,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有同学说:“赫拉一般抱着大提琴,制作起来工序繁琐。”有同学说:“雕像者为了让赫尔墨斯买,故意这么说。”还有同学说:“赫拉在希腊神话中权利最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听着同学们各抒己见,笔者暗暗佩服学生知识的广博,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三问三答,层层铺垫,升高跌重,希望和结果的矛盾,造成讽刺的效果。当赫尔墨斯的虚荣之火越烧越旺时,突然一瓢冷水浇来。”

师生的分享交流让每个人进行多元思考,思维得到拓展,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立体”语文课堂。

教育是一种场,在教育的美好氛围中,爱、关心、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替代千言万语,超越千山万水,这就是“教育场”的魅力。“以问导思、以疑定教”教学法营造了很好的“教育场”,打造了绿色、立体、生态的课堂,让师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形成有效的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而且激发了教师的聪明才智,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