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徐帅

摘   要:教师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精选阅读材料,丰富思维内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力;引导深度讨论,提升思维品质;多元总结反思,促进思维发展等策略,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32-0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精选阅读材料,丰富思维内涵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分析、评价、推理、解释等多种思维活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精选阅读材料,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具有时代性和经典性。时代性的材料能够使学生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经典性的材料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

以统编版高中教材韩愈《师说》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标题《师说》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韩愈要写这篇文章?他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内涵。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到,《师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对于当时社会上师道尊严的反思和批判,从而引发学生对师道尊严这一传统观念的思考。教师随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提出问题:“韩愈是如何组织这篇文章的?他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让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分析韩愈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到,韩愈在文章中通过对比、举例等手法,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探讨。教师提出问题:“韩愈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你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从文章的观点入手,对韩愈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发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讨论。通过精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力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主动、有目的、有组织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对事物进行深入、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立场。在讲解《拿来主义》之前,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使学生对鲁迅的思想有所了解。教师提出问题:“鲁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这一概念?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鲁迅,你会如何论证‘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年轻人,你会接受鲁迅的观点吗?”这些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采用的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鲁迅是如何通过比喻、讽刺等手法来阐述“拿来主义”的。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教师提出问题:“鲁迅在文章中是如何论证‘拿来主义’的?他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是否存在漏洞等。

在教授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立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并对文章进行批判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不断成长。

三、引导深度讨论,提升思维品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讨论,提升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度讨论,是批判性思维的外在表现,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深度讨论的过程,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以统编版高中教材《反对党八股》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对“党八股”的概念进行剖析。在讨论中,学生了解到党八股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它使党的工作失去了实效性,损害了党的形象。学生通过分析党八股的表现形式和危害,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反对党八股,提高工作效率。在讨论中,学生提出了各种建议。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改革工作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杜绝“党八股”的产生。这些建议体现了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深度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对“党八股”的表现形式和危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反对“党八股”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次讨论无疑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引导深度讨论,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和批判,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多元总结反思,促进思维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个体在分析和评价事物时,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客观分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角色。教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层含义、作者意图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在解读过程中,学生对荀子提出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观点产生了疑问。学生提出,虽然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青色并不一定比蓝色更青。这一问题引发了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于说明后天的学习和修炼可以使人的品德更加高尚;也有学生提出,这句话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因为从科学的视角来看,颜色的深浅并不完全取决于提取的原料。通过这样的文本解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批判性阅读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劝学》中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学生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一句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成功需要智慧地借助各种资源,不断提升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批判性阅读,学生学会了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对学习方法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理解课文、提出质疑、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分析,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求更好的教学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新时代,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中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小蔓.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的实践研究——以《复活》教学为例[J].语文月刊,2023,(10).

[2]刘彩新.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对语言探究的培养[J].中学语文,2023,(32).

[3]马琳琳.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