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图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作者: 袁娟摘 要:地图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基础知识,是学生顺利完成文本,生成学习认知的有效依据。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出发展开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利用地图资源,助力课堂教学顺利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思维基础,对教学展开整体规划,帮助学生学会识别、绘制和阅读地图,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93-03
经济地理学代表人物巴拉斯基他认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种认知并没有夸大地图的价值。地图以直观化形式展现地理知识,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启迪和感悟。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地理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日益丰富,排版布局更具科学性。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文本中的插图资源为指引,对课堂教学设计展开全面、系统的规划,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地图的过程中挖掘关键信息,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一、以地图创设多元情境
导入是学习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探知兴趣的基础。传统的课堂导入,教师将关注点放在知识层面,教学启动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固化思维认知的束缚,发挥地图优势,将其融入情境创设中,给学生带来深刻触动。地图本身色彩丰富,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教师以地图创设情境,营造感知氛围,让学生在辨析、解读地图的过程中,感受到地图蕴含的趣味,快速地进入深度思考。
教师应以学生的诉求为教学导向标,引导他们投入到地图整体感知中,明晰地理相关知识的特征和属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教师发挥多媒体功能,将教材中相关插图以动态化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进行评价,并在观看中交流、探讨,使课堂教学进入崭新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展示活动,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开展课堂延伸训练,学生响应非常积极,以此推进学科学习,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以地图创设情境,地图选择尤为关键。教师在文本内容和主题的统领下,发挥教材中插图的功用,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搜寻本土区域地图,给学生精准化的学习导向。为提升地图运用的契合性,教师还可以对地图进行适当加工和整理,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探知方法。地图有较强的直观性,教师科学地利用地图展开教程,能够触动学生的感官,凸出训练效果。
二、以地图助推学习引导
教师要进行具体有效的引导,突破学习关键点,提升教与学的契合度。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是常用的方法,借助语言对知识展开讲解和剖析,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帮助学生快速构建知识体系,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地图的好奇心,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在地图的助力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让知识的呈现更加形象、具体,以此可突破学习关键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维度。
单纯讲解、剖析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从文本插图寻找突破点触动学生。教学“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内容时,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感知是浅显的。就海水的性质而言,学生仅仅知道海水的盐度和温度。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突破学习关键点。在探知“海水的温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文字信息,而是借助文本插图——“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自主观察地图能够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让学生总结海水的温度规律,快速地完成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识别地图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了解地理课程内容的有效途径。图文转换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对教学做出调整,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展开地理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地回馈,使学习体验更加鲜活。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教师将问题与地图紧密结合,让学生关注地图的细节和主要元素。在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中,学生进入文本感知、独立思考状态,逐渐完成深度探究,学生的思维缜密性以及思维品质得到大大提升。教师以地图为基本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提炼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学科学习进展顺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学习中获得不少直观体验。
三、以地图丰盈训练形式
以教材文本为基点汲取知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然而核心素养培养不仅包含知识层面,实践层面也是重要维度。要实现能力的提升与思维品质的锤炼,教师就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地图源于教材文本,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传统地理训练是以书面训练题的形式体现的,学生在思考中将知识展现出来,但长期使用单一化的训练方式,学生很容易产生感官疲惫,敷衍的应对训练任务。创新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教学训练的大趋势,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以文字信息为主,以地图资源为辅的形式,充分发挥地图趣味性,将知识点融入其中,彰显地图训练活动的乐趣。
高中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可以自主完成地图训练。教学“流水地貌”内容时,教师从微观视角出发,对文本中涉及到的知识展开讲解与分析。解析文本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图与文的有机结合,学生被多彩的地图吸引,学习热情和探索欲高涨。文本内容是教学的根源,要想更好地滋养学生的心灵,适当的训练活动必不可少。教师引导学生在中国地图上从湿润、半湿润山区挑选一片区域,并对这里的地貌展开分析与研究。单一化的内容分析比较简单,学生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增加学习难度,给出不同的区域位置以及地图,让学生进行对比式读图。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流水侵蚀地貌以及流水堆积地貌的差异性有了精准把握。对比式的读图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积极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搜集与文本主题内容相关的地图,隐藏某些信息,让学生补充完整地图内容。学生思维发散性较强,对知识探索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适时投放地图识读竞赛、对比性读图训练等活动。学生进入地图观察环节,其感知呈现直观性,教师适时提出观察要求,学生明确学习路径,课堂进入专题研究环节。教师利用图像激发和引导学生,能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应对能力,帮助学生夯实理论知识。
四、以地图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是环环相扣的整体。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将知识间的逻辑属性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训练任务,不断夯实知识点,凸显学科属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部分学生认为,知识体系的梳理构建似乎与地图没有多少契合点,恰恰相反,地图形状特殊,能够囊括多种信息,教师给出图形框架,让学生结合关键点,独立搭建知识体系,更能凸显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
为了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和掌握度,教师采用拼图活动,将课程内容与训练活动相融合。学生在拼图游戏中,能够清晰地展现地图内容,彰显知识体系。教学“水循环”内容时,教师采用讲解与读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一边给出地图资源,一边对文本展开解析,让学生识记具体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对单个知识点的感知和掌握清晰、牢固。为了检验学生读图的正确率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将本课水循环示意图的相关字迹清除,让学生把字卡粘贴到地图上,耗时最短的学生获胜。教师用趣味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参与度。完成这项任务后,教师继续投放学习活动,“这张图看似简单,但其实包含了许多信息,能否结合这张图,将本课的知识点完整地梳理。”学生经过思考,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体现了地图与知识构建相结合,融合了学生的空间感和想象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关键信息描绘地图,生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让他们从不同方位着手,把握知识要素,梳理知识体系,活跃课堂氛围。
将同类型的知识点融入同一个地图中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融入到同一个地图中,拓展地图的知识容量,让学生在画线、备注信息等过程中,明确地图中不同元素间的关联属性,将知识体系牢牢刻在脑海中。教师要从教学主体的需求出发,找寻教学突破点,让学生以崭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文本学习中,成功形塑学科综合素质。
地图具有图文结合、直观性强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实现思维转换,为课堂教学提供崭新视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学习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读图、绘图,挖掘其中蕴含的信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图像素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地图中的多重信息往往呈现隐藏性,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索地图信息的过程中,能对语言文字信息有全面、深刻地理解,有助于顺利完成知识内化,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文芳.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地图导学课堂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4):22~24.
[2]叶松林.地图能力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4):65~66+70.
[3]李 萍,周秋文,游慧明等.高中生地图能力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地理教学,2023,(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