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作者: 张梅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关于家国情怀教学内容的挖掘与梳理,明确教学目标,采取创设情境、走进历史人物及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家国情怀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99-03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史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也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形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使学生具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梳理教材内容,奠定学习基础

历史教材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要想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要立足教材内容,将教材中适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进行挖掘与梳理,帮助学生厘清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为家国情怀教学目标在课堂的落实奠定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时,这一课的前面一课是“洋务运动”,后面一课是“戊戌变法”,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中还包括了关于“鸦片战争”的内容,在此之后的教材中还编排了“抗击八国联军”的内容,这两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侵略、瓜分等方面进行编排的,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肩负的责任以及成为一名勇于担当的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课内容又是从“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列强瓜分中国”着手进行编排的,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从探究战争发生的背景、分析战争的经过、思考战争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以及感受强国之道等方面展开教学,这种学习框架的建构不仅有助于学生厘清“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可以把培养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所学历史内容的特点,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教学指向,将历史教材中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凸显历史教学主线,立意显得更加明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逻辑结构更加严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史实,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

二、凝练教学立意,引领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需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可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使学生成为一名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教师要结合历史学习内容特点,认真分析教材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确定可以使学生思想情感真正受到教育的教学立意,落实家国情怀的引领作用。

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知道‘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到该条约的签订对加剧中国民族危机之间的影响与关系。”基于此,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甲午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分析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让学生感受民族英雄左宝贵、邓世昌和徐邦道等敢于反对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并认识到捍卫民族尊严是每一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凸显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教材立意内容的挖掘,把学生的历史学习置身于历史发展潮流中去辩证和分析,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好地思考和感悟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从教学立意方面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与渗透,能促进学生对爱祖国、爱家乡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可以成为一名有理想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史共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据历史学习内容特点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展开探究与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问题,升华学生的认知,促进学史共情和家国情怀教学目标的落地。

如教学“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这一课时,为了突破“西安事件”和平解决这一学习难点,教师播放“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借助直观又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仿佛回到了“西安事变”事件发生的现场。在了解了“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让学生借助搜集到的历史史料创设模拟新闻,报道采访环节的学习情境:有学生扮演“西安事变”文化报的记者,有学生扮演张学良、周恩来、蒋介石和普通民众代表,然后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对“西安事变”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采访和提问,并以短讯的形式进行播报。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深化学生对“西安事变”这一事件的认知,引发学生共情,使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受更加深刻。

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历史,更好地了解历史,而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在采访环节中,作为参与表演的学生,不管是记者还是其他人物的提问与回答,都要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体验历史真实发生的过程,促进学史共情,落实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

四、依托历史人物,感受家国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里,曾经涌现过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和英雄群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历史人物为载体,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人物,去感受这些历史人物的民族大义以及在一些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感人故事,了解当时情形下人们的态度及选择,可以让学生真实受到家国情怀的教育。

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章节的学习内容时,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到最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期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佩、令人难忘,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东方主战场》,在对课程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查资料,从普通人身上找范例,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以及无数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思想品质。如在日军进攻上海的时候,上海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领导下誓与阵地共存亡,还有许多舍小家为大家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们,在民族大义前,他们用自己坚毅的脊背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挖掘历史人物选择民族大义立志为国的事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让历史学习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从而让爱国主义思想真正内化成为一种无声的力量与行动,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

五、开展主题活动,厚植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学生在参与中的体验感更加强烈,对家国情怀的感受更加深刻。教师可以通过新闻时事、乡土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形式,深化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

如学习东周历史时,齐国贯穿春秋战国始末。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让学生探寻“齐文化”,走进齐文化博物馆,讲述齐国的历史人物故事,感受齐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家国情怀,如此可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受“齐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学习完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历史内容以后,为深化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地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到主题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下社会热点问题,包括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形势等,激发学生的强国信念,把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程内容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家国情怀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从小树立强我中华的信念,立志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如此,可凸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教学价值,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史实和社会热点,把历史与现代社会的相关事件关联起来,凸出“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与历史现实共情,实现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吉洪.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9):58~59.

[2]赵三东.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2,(36):57~59.

[3]陆玉梅.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2,(2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