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策略
作者: 马海丽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音乐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文化理解能力等多个方面。初中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音乐;核心素养;欣赏课;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102-03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为音乐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策略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传递的情感与思想,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增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的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代表性、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能够体现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同时,教师还应关注作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略音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1.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选择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为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选用《Yesterday》这首歌进行教学,这首歌曲由披头士乐队演唱,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英文歌曲。通过这首歌曲,学生可以学到关于乐队和音乐风格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和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歌词和编曲,让他们了解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歌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创作活动,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如,教师可以选择《茉莉花》这首中国民歌进行教学。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旋律,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魅力。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还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首歌的内涵和意义。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还可以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作品、展示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乐。如,在教学《梁祝》这首经典作品时,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首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组织课堂互动。互动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兴趣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创作表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如,在教学流行音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改编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歌词、旋律等进行改编后展示成果,并接受大家的评价和建议。如此,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流行音乐的魅力。
3.结合课堂实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结合课堂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表演等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如,创作与表演《我的家乡》,教师讲解关于家乡的歌曲及相关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家乡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关于家乡的歌曲背景和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思念。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或声音,或者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分组创作主题为《我的家乡》的歌曲或音乐作品,小组成员讨论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表达对家乡的独特情感和记忆。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最后,每个小组完成创作后在班内进行表演和展示,大家观看表演后给予评价和建议。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和掌握音乐创作的知识与技能,还能锻炼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家乡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结合课堂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等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及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
(三)注重跨学科融合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如,音乐与历史融合的《茉莉花》的故事,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选择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作为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首歌曲,教师决定将历史学科融入其中。
首先,向学生介绍《茉莉花》的基本背景和发展历程。这首歌曲源于中国福建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中国广泛传唱,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茉莉花》的歌词和旋律特点,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时,邀请历史老师参与音乐课堂教学,为学生讲解与《茉莉花》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通过历史教师的课堂融入,学生了解到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茉莉花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每组选择一段与《茉莉花》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编写小故事或短剧,并将其与歌曲的旋律相结合进行表演。如此既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茉莉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举例看出,注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仅能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还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内容及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丰富、多元的教学环境。
(四)加强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
1.多元化评价。传统的音乐课堂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表演技巧和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评价。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
2.及时性反馈。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尽快反馈意见,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性评价。鼓励性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亮点,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教师要以建设性的方式提出批评和建议,避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4.利用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评价与反馈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支持。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投票系统、在线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学习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策略,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跨学科融合以及加强评价与反馈等措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也能为初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基于此,教师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策略,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岳菲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体会[J].教育界,2021,(26).
[2]王巧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07).
[3]吴秉旭,马云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影响因素分析[J].艺术教育,2021,(01).
[4]倪 敏.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探析[J].当代音乐,2019,(12).
[5]陆 瑶.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以图促赏”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