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政课程
作者: 王菊霞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程相关元素,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信,传递科学的价值观。树立历史学科的思政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6-0037-02
初中历史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结合历史图卷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情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背景和历史必然,对促进初中学生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实践意义
1.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政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初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史学素养、传递科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推动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兴盛与强大,正确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中华民族的长久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立足中国教育,凸出中国特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快渗透思政课程也是对推动人才强国和教育转型的有益尝试。
2.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政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诉求。当前,世界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大国间的冲突对抗、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多元的思想融通等,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途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中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有很多方式接触社会和网络信息,三观逐步建立且快速发展,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社会影响。尤其是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借助西方文化霸权,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
历史课程涵盖了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等几个方面,独具优势。教师在讲解时,要总结历史经验,以古鉴今,以史育人,在历史中寻找发展方向,汲取前进的智慧,激发奋进的力量,让学生在遇到功利思潮冲击时,能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
二、路径探索
1.凝聚多方力量,推动教学理念变革。创建初中教学阶段“三全育人共同体”,将不同性质的人物、事物、行为、资源、场域等多种异质性要素进行相互联系和综合统一,汇聚多元力量,以丰富的的历史资料、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教师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涵养高尚情操、锤炼品德修养、提高教学质量,以强烈的责任心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学生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政课程。
2.强化历史思维,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国际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让学生心系祖国,拥抱世界,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用平等的眼光与他人和平共处,正确认识各国家和各民族的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国际关系。教师通过讲解史料中国与国际合作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如,当前中国坚持采取市场开放的政策;倡导“一带一路”“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等。
3.推动课程联动,提升思政认同效果。要足够重视思政课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正确对待历史教学和思政课程的关系,充分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程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是立德树人的必要补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课程,将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融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发挥历史教学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历史教学和思政课程等教学应形成良性互动,提升思政教学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以改善学生学习体验。教师要提升教学针对性,推进两类课程协同发展,发挥两者的协同育人效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思考与评价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立德树人之道,以宽广的胸怀、强烈的使命感,肩负起以历史文化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历史责任。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知识的传播效果,通过学习掌握民族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坚定新一代年轻人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力行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师要运用多途径的评价手段使思政元素融进历史课堂,并着力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中渗透思政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对科学历史观积极进行认同、理解和接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课程化、活动化、生活化实验,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评价。教师运用多媒体、情景等教学方式,将历史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活动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