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吴兰达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英语教育提出更高的语言能力要求。此背景下,产出导向法(POA)凭借“输出——输入——输出”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打破了传统英语写作的“输入——输出”模式。基于产生导向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文本架构训练、丰富语言输入以及系统化写作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际应用动机,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产出导向法;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2-0020-05

写作是学生将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进行提取和产出的思维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初中生英语写作存在重学轻用的问题,导致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欠缺。近年来,“产出导向法”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有效解决了“学”“用”分离的状况,但是研究对象大多是大学生,针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英语写作研究却很少,为了改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用”分离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笔者尝试将POA应用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根据学生写作需求设计英语课堂写作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产出导向法的基本定义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取自于我国著名外语专家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教学方法。在传统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常采用“先输入,后输出”的顺序,而产出导向法则通过“输出——输入——输出”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巩固所学内容,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产出导向法由三大部分组成,驱动(Motivating):教师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学习兴趣相关的写作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这些任务可以是开放式的,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者是封闭式的,要求学生完成特定的写作目标。促成(Enabling):在学生开始写作之前,教师提供必要的语言输入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句子和段落,发展写作结构和风格。这可能包括词汇教学、语法讲解、范文分析等。评价(Assessing):写作完成后,教师通过同伴评审、自我评价和教师反馈等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识别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改进。评价不仅关注最终产品,还关注写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进步。产出导向法的应用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初中英语写作“输入——输出”教学模式,转而强调“产出——输入”的循环,即通过实际的写作产出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难点剖析

(一)写作兴趣不足,难以注入真情实感

传统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侧重于词汇、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然而,传统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仅能够帮助学生应付日常写作,让他们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一篇逻辑通顺的英语作文,但由于缺乏对情感表达的关注,学生的文章常常显得枯燥无味,像是批量生产的“流水账”一般。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反而容易让他们产生对英语写作的抵触甚至恐惧心理,最终导致学生难以自发地进行英语写作。

(二)架构能力不足,难以把控写作主线

一篇优质的英语作文需要作者具备良好的文本架构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关注如何扩展和完善已有的题目,而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对主线的把控。学生通常缺乏对文本架构的深入思考,无法有效地建构语言、内容和文本框架,这就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理解不了核心主题,出现跑题、主题不明确、语言运用混乱不堪等现象。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在“输入”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指导,并且对“输出”过程的理解也不够深。他们无法在阅读和对话等活动中有效提取和运用相关信息,因而在实际写作中难以构建清晰的文本框架和主线。

(三)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难以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在写作时往往难以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导致文章表达得不够准确、自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平时的语言输入不足,他们接触到的语言素材过于有限,缺乏丰富的语言表达范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教学中过分强调对语法和词汇的机械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写作训练不足,缺乏系统化指导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训练往往被其他技能(如听力、阅读)所取代,学生的写作练习频率较低,且缺乏系统化的训练计划,导致学生在写作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同时,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思路、结构和内容的指导。这使得学生难以在写作中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思维和结构意识,从而影响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升。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策略

(一)激发写作兴趣,增强情感表达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之一是激发写作兴趣,增强情感表达。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相关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个人情感。产出导向法强调“学用一体”,将“输出”作为驱动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通过“输出——输入——输出”的教学模式,学生首先在动笔之前明确写作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在实际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观点。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学习与个人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提升写作的真实性和表达的生动性。

具体而言,开始一个新单元时,通常由“热身”(warm-up)、“导入”(lead-in)活动构成,例如,在教授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下册Module 11 Body Language Unit 1 They touch noses!时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

Suppose you are going to take part in an International Summer Camp,and please role-play in groups to greet th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by using their own body languages.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不同国家的文化展开,学生通过获取信息来梳理加工信息,从而引出写作主题“文化”,通过“输出驱动”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增强了他们对写作任务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这个过程不仅是“输出——输入——输出”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还是通过实际任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力手段。

(二)加强文本架构训练,提升文章主线把控能力

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加强文本架构训练是提升学生文章主线把控能力的关键策略之一。文本架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性、连贯性以及主题的表达效果。

而产出导向法中的“输入促成”假设强调通过有针对性的输入材料来支持学生的输出行为。教师可在输入阶段提供与写作任务相关的高质量文本,帮助学生积累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并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化学生对文本架构的理解。这种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线和逻辑关系。

举例而言,在教授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九年级上册模块11 Photos Unit 1 He’s the boy who won the photography competition last year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写作主题讨论活动。该活动将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理解写作主题和逻辑结构。

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如何赢得摄影比赛”,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想法,并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学生将参与校园摄影比赛。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讨论摄影比赛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是Tony参加摄影比赛时遇到的困难以及Daming如何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教师播放一段听力材料,内容涉及Tony在摄影比赛中遇到的挑战和Daming提供的帮助。材料中包括对比赛的描述、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做笔记,记录Tony和Daming的主要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困难。

同时,抛出写作的核心点:1.How to improve the shooting skills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2.How to overcome the possible difficulties of the shooting process?3.How to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winning through teamwork and support from friends?

基于讨论的内容,布置写作任务。学生需要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赢得摄影比赛”的文章。文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Preparation and skills for photography competitions 2.Challenges encountered and solutions 3.The role of friendship and teamwork in the competition

在写作中,学生应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技巧,包括如何使用形容词和动词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以及如何结构化文章内容来保持逻辑清晰。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理解“不放弃”和“友谊”等写作主题的重要性。

(三)丰富语言输入,提高表达灵活性

语言输入是指学生通过听、读等方式获取语言素材的过程,这不仅包括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积累,还涉及语言表达方式、语境适应能力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丰富而有针对性的语言输入是学生进行高质量写作的基础,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思想和传达情感。

而产出导向法中的“输入促成”假设强调,通过有针对性的输入材料来有效支持学生的输出活动。这意味着教师应根据写作任务的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输入材料,如范文、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片段、真实语境中的对话等。通过丰富的语言输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规则,这对提高他们的表达灵活性至关重要。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使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写作任务和目标,灵活调整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在描述性写作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和感官动词来生动地描绘事物;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则需要使用逻辑连接词和论证句型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举例而言,在教授北师大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6 The Unexplained Lesson 18 Dreams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个以归纳转述为核心的活动,从而引出写作任务。该课的听力材料主要为电台主持人采访科学家讨论“梦”的话题,这为写作主题“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预测(predicting)、记录关键词(note-taking)、绘制思维导图(drawing mind-maps)以及转述(paraphrasing)等策略。

在课堂上,可提供一篇关于难忘经历的范文,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结构安排,特别是如何通过使用形容词、动词和细节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接着,学生可根据所听取的内容和学到的语言资源,撰写自己的描述性文章。

通过这种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语言学习中积累词汇和表达技巧,还能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语言资源,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最终,这种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任务设计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生动、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系统化写作训练,强化写作思路指导

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系统化写作训练和强化写作思路指导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策略之一。系统化写作训练强调将写作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支持,使学生能够在每一个阶段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