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与健康融入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陆强 左玉芬

生命安全与健康融入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0

摘   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具有生命教育内涵的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等方式,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以促进学生形成安全、健康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生命安全与健康;学科教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2-0050-03

近年来,学生霸凌、跳楼、自杀等事件频发,引发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生命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命、健康以及安全意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开展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基本概述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在学生安全与健康问题多发的背景下提出的,如意外事故、视力下降、抑郁症等问题,教育部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引起了学生、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指教师教学生与生命本体生存相关的基本常识,让其掌握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体会生命的珍贵,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学科的策略

(一)挖掘学科教材中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教育素材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学各学科共计262册教材,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数据高达1302条,其中语文教材中211条,生物学教材中169条,思想政治教材中130条,体育与健康教材有112条,化学教材有100条,历史教材有268条,英语教材中有312条。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提供了条件。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教材,对课程进行拓展性讲解,让学生在学习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生命价值、责任意识等认知。如在历史课“鸦片战争”中,通过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输入导致中国经济的衰退、人民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等影响,使学生认识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在地理课中,可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环境,提升其保护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如在地理课“自然灾害”中,通过展示政府的防灾减灾措施,引导学生交流有效的避灾方法,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在物理课“光的折射”中,通过引用“潭清疑水浅”的诗句,让学生认识到在水况不明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涉水安全,理解安全规范要求,进而运用物理学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体育课通过跑步、运球等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与幸福,在竞争对抗的游戏中提高参与度,进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实现体育独特育人价值。

(二)研发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研发的一类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育交织。学校可从公共卫生安全、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其他社会生活生产安全、应急预避险;心理健康与性健康等角度研发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详见上表)。七年级开始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教学,每两周一节,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教学生基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知识,并组织学生演习,保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习的效果。如“安全出行”安全教育,通过观看视频强化学生道路安全意识,如走人行路,未满12岁不可以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如何提防可疑的陌生人等内容。

(三)丰富教学方式,探索一体化学习方式

教师可通过丰富教学方式提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的效果。如英语教材中 “急救知识”(first aid knowledge)、“预防疾病”(disease prevention)、“避免危险”(avoiding danger)等课例,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急救知识、预防疾病、避免危险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生物教材中“生态系统”课例,涉及知识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可能会对生物造成危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整个过程和危害,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

(四)营造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各类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可通过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来促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学校可通过设置“生命安全教育周”,邀请专家来学校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的相关知识讲座,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命安全的认知。同时,建立相应的宣传平台,宣传生命安全与健康的相关基本知识,如如何保护视力,如何保持正确的坐姿,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避免接触传染源,每天摄取多少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微生物以及矿物质,如何预防营养不良和肥胖等。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运动与休息对健康的影响、健康饮食与营养平衡、人体生理机制和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进行知识普及,让生命教育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习如何增强肌肉力量、如何改善心理状态、如何增强免疫力、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如何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饮食控制等生命安全与健康的知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们正面临着各种生命安全与健康问题的挑战,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迫在眉睫。学校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具有生命教育内涵的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和推广生命教育理念,以适应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汪   娜.生命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树立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265.

[2]陈丽娟.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J].亚太教育,2023,(19):155~157.

[3]陈梦恬.生命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对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意义[J].华夏教师,2020,(14):29~30.

[4]许颖峰.新课标背景下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策略[J].教育观察,2023,12(17):47~53.

[5]贾晓东.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课程渗透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1,(37):46~47.

[6]刘   聪,孙   刚,房   岩,等.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J].科技视界,2020,(23):138~139.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资助课题“生命安全与健康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1021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