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视域下中学语文审美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程智

摘   要:语文是传承文化、传递美的学科,是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时时渗透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探讨审美教育的意义,研究语文学科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介绍如何运用情境代入法、沉浸涵泳法和挪移创造法进行审美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方法;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5-0010-05

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为目标,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其密切。首先,语言文字带有独特的美感,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如语音、词汇、汉字有着特殊的节奏感和结构美。其次,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各类文本也具备传递美的功能。语文作为一门“以文化人”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这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审美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民族之血脉。国家发展需要文化战略,社会进步需要文化浸养,个人素质需要文化熏陶。文化建设通过教育、科技、娱乐等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以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今社会是国际形势日趋动荡复杂的社会,当今时代是百年未遇之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亟需通过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复兴梦。而文化建设无疑是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文化建设的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诸多形式的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是最基础的文化建设方式之一,其目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完成学生的审美培养及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系统塑造。

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载体包括各科教材。由教育部统编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首选教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0〕30号)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多次出现有关“文化”的关键词,以此可以看到新教材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此同时,课程标准要求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文化传承与理解”,也需要在语文课的文化建设实践中获得。

二、审美教育对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的熏陶往往给予人审美能力,让人眼中的世界因其审美力的提升而变得更加五彩斑斓。众所周知,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类可以将情感移置、外化于客观世界,即美学中的“移情”,而产生移情的基础便是审美力。倘若看到了鲜花、飞鸟、晚霞等等,无审美力者对此可能视若无睹,或者只会发出空洞的赞叹,而审美力高的人则可能会立即吟诵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并在那一瞬间与古人的心魂相通,且在与古人的神交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如果人们能够在生活中经常获得这种审美体验,便容易对一草一木产生特殊的爱恋,正如陶州明对菊的痴狂,周敦颐对莲的热爱,文与可对竹的眷恋一样。换言之,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让人们能够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中,审美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

审美教育是连接过去美与未来美的桥梁。在艺术创造的王国中,那些能摘取到艺术桂冠的人,往往是早期接受过审美熏陶的人,他们如同蓄势待燃的火苗,一旦有了灵感的点燃,便会燃出熊熊烈火,照亮人们精神的星空。莫奈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绘画教育,并在早期作品中受到了英国浪漫主义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等人的影响,当有一天他看到晨雾笼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大自然赐予的这种在美妙光影中变幻的美,于是他拿起了笔,用轻快跳跃的笔触描绘了光在宽阔的海面上反射与颤动的生动景象,印象派大作《日出》由此诞生;贝多芬的父亲是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歌唱教师,在耳濡目染之下,音律美的种子早已在贝多芬幼小的心田上孕育萌发,所以当他看到风起云涌的社会现实时,灵感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英雄交响曲》破土而出……这些美的创造者之所以能把美从混沌中提取并进行完美创造,其基本前提就是拥有审美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养成与早期的审美熏陶和教育密不可分。

事实上,美的概念可以拓展至如代数之美、几何之美、微观世界的精巧之美等,以被称为数学世界中最美妙的定理之一的欧拉公式为例,该公式将数学中的基本元素整合在一个公式里,展现了“大道至简、大美天成”的美学思想,对形美的解析令人叹为观止,犹如坐春风之中观明霞满天的感觉。除此之外,哲学的沃土上也开出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花朵。由此可见,不同领域间的美也可以在相互激发与影响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曾直言自己是一个“超级乐迷”,一生有许多音乐界的朋友,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妻子是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钱学森曾多次谈到妻子的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上的帮助;被誉为“东方国度灿烂的数学明星”的苏步青在少年时不仅背过《左传》《史记》中的不少篇目,而且在诗词、茶文化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审美与其他各领域的联系可谓千丝万缕,“审美”这一概念可以海纳百川,可以包罗万象。

而在现实中,人们却往往缺少审美意识,忽视身边的美。在公众审美力普遍性缺失的情况下,时常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似乎更重视“德智体”。对广大师生来说,美育似乎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它常常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

此外,培养审美意识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只是让人们能够感知美、获得美,继而创造美,而是更加强调情感的相通性。当人们对“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有所触动,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所共鸣时,这种感触会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心灵,浸润人格、健全心性。“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人们能用对等的心境来感知万物、欣赏万物,就不会高高在上,麻木不仁,这样就多了一些悲悯情怀。有了这样的悲悯情怀,便会容易产生更多的共鸣与同理心,如此,面对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面对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便会少一些成见,多一些理解。

三、语文学科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审美教学方面,语文学科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翻开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都散发着浓郁的美的气息。诗歌是美的,无论是“饥者歌其食”的现实主义,还是“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浪漫主义,都有其独特的美。源于现实,《静女》诉说着爱情的美好,《氓》充斥着失恋后的果决,《芣苢》氤氲着劳动的欢愉……每一种纯粹的情感都裹挟着和谐的韵律,章法复沓,回环往复,余音绕梁。源于想象,《离骚》中那波荡汹涌的情感,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浪漫色彩……小说也是美的,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情节,一环环摄人心魄的悬念,一处处点石成金的描写,总能让读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侧重议论、说明的文本也是美的,以《师说》为例,首段单刀直入,开篇提出“学者必有师”的论点,从正面进行道理论证;第二段主要在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观点;第三段从正面运用事例论证,最后交代写作缘起。在重点论证的三段,每段首句都有核心关键词——“师”,可见整体思维严谨缜密,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全篇展现出一种逻辑思维的理性之美。除此之外,教材本文又有着充沛的感情表达,大量表达语气的词语和句子层出不穷,使文章在严谨的理性之美外,又一种感性之美……可以说,入选教材的篇目构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等待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五彩缤纷的百花园中去发现、感受、欣赏,在与美的亲密接触中完成审美趣味的培养。

但与此同时,在审美趣味的培养方面,中学教育无疑有所欠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往往形同陌路。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中学的语文教学也总是随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语文课似乎成了积累课,各个文言文知识点要记,各样写作素材要背,各种答题思路要归纳……课堂上往往没有了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没有了潜心凝神的涵泳式阅读;少了思维撞击的火花,少了电闪雷鸣般的思维交锋,许多语文课堂经常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教师成了无人理会的“寂寞里奔驰的勇士”。然而,高考对审美的考查是一以贯之的,“读懂”其实就是对学生审美共情能力的一种隐性考查,可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很难读懂渗透于文学作品中的作者的审美情趣。以新高考1卷为例,2020年新高考第一卷20题要求比较鉴赏改句与原句的表达效果;2021年和2022年都考到了修辞的表达效果;2023年第9题,要求考生为《给儿子》一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这些考题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话题——“审美”。2024年新高考1卷第4题和16题再次出现了有关修辞方面的鉴赏题目。这些考题的出现并非出题者一时兴起,而是有章可循。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审美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应适时贯穿于语文课堂之中,盛放在每个学生内心深出。

四、语文学科加强审美教育的方法

加强审美教育需要开设专业的审美课程。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学课业负担沉重,专业审美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审美教育不一定要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到有教材可依,有教学计划可循,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则更方便,可操作性更强,且更容易带来一种耳濡目染式的熏陶,一种循循善诱式的引导,我们可以称之为各学科的审美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审美教学方法。首先,可以使用情境代入法。情景代入法是引导学生亲近美的一种有效方式。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回忆梁启超先生讲《箜篌引》时有这样的表述:“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从这段文字中不难推想,梁启超先生对这短短的十六字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与分析的,其中运用想象补充了空白,把视觉、听觉、味觉的东西统统从文字里拉扯出来,让长满血肉的人物,活生生走到学生面前哭泣、呐喊。在这样的情境式浸润中,学生很难不被感染,不被其中悲剧之美熏陶,继而生出与作品中人物的种种共情,甚至在二十余年后还触景生情,涌生出种种悲悯的情绪。这即是运用情境代入进行美的熏陶的成功案例。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运用丰富细腻的语言调动学生进入情境外,还可以通过艺术间的相通性去构筑情境。人们常说“音乐听情、绘画观情、文学寄情、影视梦情”,多媒体的发展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了太多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其创设情境,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一些感情充沛的诗词歌赋,比如《春江花月夜》,可以运用音乐去渲染气氛;对于冲突叠现的戏剧,比如《茶馆》,可以用分角色朗读法感受人物的情感……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迅速入境,迅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同时假设式情境的设置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可引导学生站在人物的立场上去体会人物。假如你是翠翠,假如你是水生嫂,假如你是格里高尔……你会怎样?这些情境味实足的假设往往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角色,不再冷眼旁观,而是真正融入其中,与之共情,设身处地地思索人物的处境,迅速捕捉到能与作品产生共鸣的种种因子,进而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发酵,在心底留下对美的期盼。

第二种方法是沉浸涵泳法。读书讲究涵泳,涵泳即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正所谓“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况周颐《蕙风词话》),通过这样一种态度和方法,获得其中之别样滋味。现今中学语文课堂上是缺乏充满美感的涵泳式阅读的,教师忙于赶进度、迎考试,总是在意于讲了多少篇课文,是否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体验美的过程。这种美的体味需要个性化的阅读,需要一个人安静地品读内文,所以语文课堂上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读书机会。实现此种读书目的需要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批注式阅读。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一笔在手,文过留痕。文章的语言,人物的性格、情感,环境的描绘,作品的风格特色等都通过个性化的线条、符号对其进行标注,不再是流程化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教师解说,而是我手写我心式的阅读批注,用这样的沉浸式读书方法,学生既可以沉潜其中,又能时刻跳出来思索咀嚼,从而大大提升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批注式阅读后也不是就此了之,还需要教师提供分享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独到的感悟表述出来。此外,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也很重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讲授效果要强得多。假如教师肯拿出时间,经常引导学生在一些关键的语言点或情节点上多做停留,比如《阿Q正传》中“九分”与“十分”,《复活》中那摇曳多姿的目光,《荷花淀》中女人们那几句看似随意的对话…… 教师会发现学生在相互点燃、互相激发中有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动力,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不断升华与提升,且对各种“明目张胆”的审美考查题也能做到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美的种子早已种在心田,不仅是当下,而且可能会用一生的时光潜滋暗长,我们只需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