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知 育智 育德
作者: 韩竹梅
摘 要: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应关注语言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教师基于当下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育知、育智、育德的基本原则,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确定教学目标、建立知识关联、促进语言运用、提升思维品质、落实学科育人五个方面探究如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以及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5-0021-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即教师要引领学习者在学习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阅读课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是实现英语学科育人的主阵地。阅读课第二课时作为对第一课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能有效帮助学生强化语言知识学习,提升语用能力。因此,在阅读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的教授,还要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促使学生在知识、思维、思想三个维度共同发展。
然而,当前的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同语篇的关联,忽视对知识点的整合与衔接;二是缺乏真实情境的创设,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三是缺乏对主题意义的升华,忽视对德育因素的挖掘。
一、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育知:依托语篇,整合建立关联
脱离语言知识的阅读教学是纸上谈兵,难以走远;只谈语法知识的阅读形同虚设,缺乏实际意义。语言的教授只有放在语篇中才有意义,语言知识间只有建立起相互关联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因此,教师应从语篇出发,厘清内部的逻辑关系,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在语篇中理解、掌握、分析、运用语言知识,形成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二)育智:创设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运用语言提供机会与载体,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养。教师应基于真实的社会情境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将知识生活化,将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保持学习热情,产生积极主动的变化,综合发展语言和思维。
(三)育德:迁移创新,实现学科育人
阅读教学应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创新,使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推理与论证、想象与创造、批判与评价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促成以高阶思维介入、健康文化启悟为特点的深度学习,帮助学会做事,形成可依赖、可迁移、可持续的能力与素养”。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策略
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Reading 2 The ghost in the park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阅读课第二课时中实现育知、育智、育德的统一,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该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话题围绕令人惊奇的事物展开。这篇阅读材料主要讲述了Millie和Amy在公园里遇到“鬼”,随后向Andy求救,Andy在灌木丛中发现“鬼”其实是一只虚弱的小猫,最后三个人将小猫送到动物救助中心的故事。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熟练地将所学的语言点运用到具体情境中,提升对奇妙世界的认知,享受探寻的乐趣,实现用英语表达观点、分享故事的目的。
本单元的话题是“Amazing things”,该话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欲。由于在前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故事的大意,因此他们初步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但由于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在输出阶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鉴于此,教师需要链接第一课时,为学生创设在情境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生能够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掌握记叙文的五要素,形成结构化知识;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核心语言点,如hear, turn around, say to oneself等,并将其运用于交际或真实情境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语用能力;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身边奇异的事物,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综合技能,发展核心素养。
(二)复习语篇,引出新知,建立知识关联
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应基于语篇,发掘语篇的表意功能。通过复习语篇,能为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提供场景和范例.复习语篇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或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大意,从而内化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针对文本的重难点进行师生问答,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下一步的语言学习打好基础。
为了衔接阅读第一课时,笔者在上课伊始和学生进行互动:Do you want to read some ghost stories? Why do you like them?I want to show you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ghost stories. 随后,笔者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见图1)带领学生回忆出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然后,笔者通过六幅图片引出故事的发展脉络,层层铺垫。这一做法可以达到很好的热身效果,也为后面的复述活动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笔者逐一呈现和故事情节相关的图片,再配上关键词,要求学生进行复述,从而借助超链接将故事情节和语言点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Suddenly they heard a whisper.”时,笔者顺势板书heard,问道:“The girls heard the whisper. I want you to listen to other sounds. And tell me what you’ve heard.”紧接着,笔者播放几组不同音频,让学生两人一组用“-What can you hear? -I can hear...”的句型编对话。由于hear是本课的重点词汇,因此笔者在复习故事情节的过程中顺势对其进行讲解和操练,这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的用法,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精选知识,强化操练,促进语言运用
教师对语言知识点的教授要避免犯“贪多求全”的错误。如果对文本中所有的知识点都加以说明,容易导致课堂容量过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要求,事先研读教参,结合教辅资料,确定本课的四会及三会词汇,再从文本中精选出重点词组及句型进行讲解,并以词块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一定的语言输出,从而确保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本节课,笔者精心挑选了七个重点词汇及词组:as usual,hear,turn around,leave...quickly,on one’s/the way to,say to oneself,pick up。笔者加大对知识点的挖掘力度,并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如对话、自由谈论,填空、选择、造句、选词填空等,其有效避免了练习的单调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on one’s/the way to用法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补全句子,引出该词组的常规用法,再通过一道选择题“The girl found a wallet______.”归纳出on one’s/the way to的特殊用法:on one’s/the way to与地点副词home,here,there搭配时,省略to。最后,笔者带领学生用on one’s/the way to来描述自己的见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呈现的方式,如造句、编对话、口头作文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掌握核心语言点,并提高在实际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提升思维品质
真实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有助于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创造生动的例子,并搭建语言支架,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知识点,完成对语言的输出,进而提升思维品质,实现英语学科的智育价值。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进行语言知识点教学时,笔者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讲到turn around这个词组的用法时,笔者呈现了《中国好声音》中导师转身的动态图,有效引导学生理解了该词组的中文意思。随后,笔者再次点燃课堂气氛:“Let’s turn around. What can you see? Please say “Hello!” to him or her.”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加深对turn around的理解。最后,笔者让学生表演“他转过身,发现这个女孩在大笑。”及“她转过身,但是什么也没看到。”这一活动带领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有效输出,也训练了学生根据要求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2.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笔者大量引用学生活动照,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从而自发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畅所欲言,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到as usual这个词组时,笔者首先呈现一张学生和班主任共用午餐的图片。学生在看到照片后异常激动,笔者顺势问道:“Are you similar with it? Who is she? What did you do?”,学生很自然地说出“As usual,Miss Li had lunch with us.”随后,笔者用自己的三张日常生活照来帮助学生来操练as usual的句型:-What did I do as usual this morning? -This morning, you...as usual.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在一问一答中,轻松地掌握了新知。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as usual这个短语介绍自己的活动以及猜测他人的活动,帮助他们体验将英语运用到真实生活中的成就感,也训练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3.发展思维的深刻性。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含义,拓展其用法,带领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授say to oneself 这个词组的时候,笔者展示其所在的原句:Andy said to himself, “Here it is.”文本刻画了Andy的心理活动,那么Millie和Amy又分别想了什么?由于文本没有提及另外两个学生的心理活动,笔者结合say to oneself的用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了两个问题:What did Millie say to herself?以及What did Amy say to herself?随后,笔者引导学生用...said to herself, “...”这个句型,分别对Millie和Amy的心理进行了猜测。笔者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Millie said to herself, “Is it a ghost?”Amy said to herself, “I won’t come to this park anymore.”随后,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从而掌握了重要语言点的用法,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五)内化知识,迁移创新,落实学科育人
只有加强文本解读,增加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交流,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与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要设计高阶思维活动,引导和启发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与创新,促使学生实现对语言知识点的输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开展语言实践,也在深度阅读中挖掘了文本的价值,贯穿了学科育人的理念。
1.内化与应用。在处理完本课核心语言知识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综合性任务:让学生用学过的词组完成对故事内容的填空(见图2)。
该故事源于中国的成语典故,与本单元主题意义密切相关,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对故事内容的填空,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巩固与内化所学语言知识,还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Amazing things”的内涵。
2.迁移与创新。为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语用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演讲活动,要求学生用本课核心语言点向同伴讲述自己遇到的令人惊叹的事物。该活动能帮助学生实现迁移,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再将能力转化成素养,进一步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意义,进而落实学科育人的目标。
3.总结与升华。在本课的最后,笔者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story?笔者先请代表阐述观点及理由,最后在屏幕上呈现关键词:Don’t be afraid,Be brave,Be kind to animals,Try to find the truth。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提炼总结文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勇于探索真相,善待动物等,进而升华主题意义。该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度;还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延申、拓展和深化,应关注语言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教师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精选语言点,立足文本,又深挖文本,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语境,从语篇入手,在语篇中结束,引导和帮助学生使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学科育人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赵连杰.基础英语教育的学科育人价值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52~56.
[3]许月婷.核心素养指导下初中英语课内语篇教学探究———以 Unit 4 Life on Mars 为例[J].英语教师,2024,(6):99~102.
[4]林小燕.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应用于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2,(1):9~14.
[5]高洪德.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与实践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