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 杨扬 王静 周凤敏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立足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系统地分析课程内容所承载的价值,要精选、重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如此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必备品质,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5-0034-03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以核心素养引导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此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以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中“延续文化血脉”为例,谈谈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和认识。

一、渗透《课标》,推进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生发教育价值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进行一些拓展,因此教师要渗透《课标》,积极落实核心素养推进教学,同时还要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教材资源,开发利用教材栏目,并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和创造性使用。如该课例学习情境中的视频《文化情怀》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资料“文化惠民工程”等,这些浸润着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的资料有利于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中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

“延续文化血脉”一课的《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使其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并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延续文化血脉”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的第一框题,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该课教学内容以“黄河”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品中华文化,体味文化魅力”“续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承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美德”三个环节,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展教学活动,如此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又能传承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优化课堂,掌握学情

分析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等是教师设计课程的前提。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继承和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不足。基于此,笔者认为该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内在的创造力和包容力,并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的道德资源,如此,既有利于使学生自觉重视中华文化的价值,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进而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三、立足核心素养,彰显育人目标

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预期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第一,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认同与自信。第二,观看视频《文化情怀》,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方法,由此可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第三,通过分析樊锦诗的感人事迹及寻找身边美德,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增强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四、依据核心素养实施,优化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

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适配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新课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大家在诗词中,品黄河之美,寻文化基因。

呈现视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李白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沁园春·雪》毛泽东

以有关黄河的诗为载体导入,既可激发学生探究中华文化的热情,又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延续文化血脉”这一主题,以黄河及描绘黄河的诗句为主线,设计“品中华文化,体味文化魅力”“续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承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美德”三个环节,并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爱国情怀。

环节1:品中华文化,体味文化魅力

情境一 呈现视频:《黄河文化》

问题: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举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

情境二 呈现一组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优美典雅的民族服饰、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问题:中华文化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中华文化是谁创造的?

学生列举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并欣赏有关图片,由此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并且已经融入日常生活。教师鼓励学生交流想法,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认识到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如此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又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环节2:续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

情境一 呈现材料: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花木兰。

2.东渡黄河、饮马太行的八路军,凝聚着同日寇抗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3.黄河滋养了焦裕禄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问题:黄河承载的历史记忆是了解一个时代的窗口。不同时代所孕育的不同文化存在怎样的精神联系?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对呈现的材料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情境二 呈现视频:《文化情怀》

呈现材料:文化惠民工程开设公共图书馆免费博物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人们在旅游中感悟文化味道;“数字+文化”,开展“云阅读”“云视听”。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汲取各国文明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向前推动中华文化。

问题1:“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感悟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问题2:结合材料思考,如何延续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

选择贴近教学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的素材,创设典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意义及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由此可树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努力”的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环节3:承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美德

情境一 呈现视频:《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问题1:在樊锦诗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问题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通过典型人物樊锦诗的事迹材料,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樊锦诗,感受她身上所彰显的中华传统美德。由此既可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和传统美德的积极性,又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启发学生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进一步思考,并给予学生自我完善的力量,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情境二 活动交流:美德是什么?

学生交流:美德是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美德是诚信应考;美德是扶起倒地的共享单车……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美德在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传承中华美德,从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美德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呈现图片: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实践中践行美德的点滴小事。

收获平台:学生交流,归纳总结。学生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还有情感上的共鸣,如此有利于促使其将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立足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导向,优化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把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并根据学情和教育主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主题探究式教学法、人物故事赏析式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对教材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并不断创新改进,如此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品质、改善学生的行为,让核心素养浸润学生的心灵,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