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李建国 康晗草

摘   要:立德树人视域下,以培育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主线,运用文献资料以及逻辑分析法梳理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现状,深入探究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背景,立足中学生全面发展,阐述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初中体育;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5-0041-03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备受关注,体育课程独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元素。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内容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随着国家对体育学科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不够多元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亟需探索培育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现状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和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体育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指个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所具备的一系列基本身体机能和素质,是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兴趣度不高,甚至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只注重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程度不够重视。专项运动能力是指从事专项运动必须具备的能力。虽然学生在专项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匮乏,专业能力欠缺,训练计划缺乏科学性;其次,教学方法陈旧,练习内容单一,导致学生缺乏专项运动兴趣,持续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综合表现,是提升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是实现终身健康的基础。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应对日常生活当中的安全事故和运动损伤,还可以减少二次损伤,利于恢复。调查发现,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很少传授健康知识,学校也不常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很难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是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形成的规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当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参与的体育锻炼较少,家长只注重文化学习,忽视了孩子的体质发展。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技能水平的提升,却忽视了培养中学生锻炼的意识。

3.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在体育运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包括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与道德:体育精神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培养的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随着物质资源的丰富,学生缺少艰苦生活的经历,在体育锻炼中很难完成练习任务。甚至在集体项目中出现失误时,相互推卸责任,指责他人。体育品格与道德是学生在参加运动时诚实守信的道德约束,是学生遵守规则,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然而,大多数教师为了减轻工作压力以及学生出现意外带来的麻烦,几乎不组织体育比赛,课堂中也很少讲授关于比赛规则的理论知识。还有些学校,因不具备参与竞技的环境与条件,而无法组织运动会等体育竞赛活动。

二、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影响因素

1.教师专业素养欠缺。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学的影响包括: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教学态度与责任心、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品德教学以及健康行为指导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无法科学系统地传授知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责任心是陪伴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学过程简化、教学设计不用心、课后反思不深入等都是缺乏积极性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技术动作的练习,而忽视了学生体育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规则意识以及合作精神。

2.教学资源支撑不足。学校是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场地与器材设施、教学环境、课程实施等都影响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少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充足,项目开展不完善,最终使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发展受限。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很少组织体育活动、未开设体育社团、有的学校几乎没组织过体育类竞赛,甚至还有的学校体育课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慢跑热身和广播体操练习,场地器材无法满足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缩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3.评价方式有待完善。目前,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只注重片面性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调查发现,不少学校仅把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忽视了对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评价,严重阻碍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无法真正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1.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首先,体育教师要立足专业,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其次,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最后,学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为体育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平台;同时,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举办跨学校、跨领域、跨学科的研讨活动,为体育学科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创新动力。

2.营造体育氛围,强化体育意识。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离不开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教师要积极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逐渐强化终身体育意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以其中的典型案例,为今后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示范和指导。建立家—校—社联系通道,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搭建全面的沟通网络,形成家—校—社共育。通过组织体育比赛、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文化展览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

3.立足全面发展,优化评价体系。体育核心素养是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是多方面、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者应转变观念,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体育核心素养的评价,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为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对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现状的总结以及对影响因素的剖析,从师资培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提出实施路径。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向宁.论体育核心素养的立论基础与当代价值[J].四川体育科学,2022,41(03):1~4+29.

[2]何玲玲,赵   航,覃国友.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J].体育教育学刊,2023,39(04):26~32.

[3]季   浏.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6):1~9.